供稿/万澄阴
编辑/刘易泽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重要首饰,它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步摇的底座通常为钗,钗上缀有活动的花枝;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故名“步摇”。
▲贵妇步摇画像
西汉时步摇的形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所反映。画上的一名贵妇,头上便插有步摇,步摇上还缀有许多晶莹的玉珠。
东汉以后步摇的形制,在史籍中也有记载。如《后汉书▪舆服志》谓:“皇后谒庙……假髻,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羆(pí)、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一爵九华,《北堂书钞》及《太平御览》引作“八爵八华”。爵为雀,华即花,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步摇形制:以金玉为之,呈树枝状,考究者更在上面缀以花鸟禽兽等装饰。这种步摇,在传世画作中也可见到。如《女史箴图》中的班姬,头上就插有这种饰物。
此外,类似的实物也有出土。如辽宁北票晋墓所出的两件,皆以金为之,大小不一:大者长28厘米,在金制的饰牌上分出十六根枝杈,每根杈上缠小环四至五枚,上系桃形金叶;小的长14.5厘米,上分杈十二,枝杈上也有小环及金叶。可以想见,插着这种饰物,走路时一定会震动全枝,连带金叶也随之摇晃,完全符合“步摇”之意。内蒙古达茂旗古墓出土的步摇也与此相似。该墓共出土金饰五件,其中四件作树枝状,每根树枝的尽头各卷成一个小环,上悬金叶一片,通高16.2-17.5厘米。与北票晋墓所出者不同的是,这些饰物的底部,不是透雕的饰牌,而是动物的首级。从造型上看,它们既像马,又似鹿,可能就是史籍所谓“天鹿”一类的动物。
唐代妇女对妆饰非常重视,步摇的使用也十分普遍,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新唐书▪五行志》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顾况《五郎中妓席五詠》诗则有:“玉作搔头金步摇”句。从形象资料看,唐代妇女的步摇,一般多用金玉制成鸟雀之状,在鸟雀的口中,掛衔着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头。陕西长安韦泂墓出土的壁画、乾县李重润墓出土的石刻等都绘有这种步摇。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墩线刻中也有一例,其器身虽然不作鸟状,但也属于同一类型。
(原资料出自南京六朝博物馆)
在古代妇女首饰之中,有一种名为发钗的饰物。
发钗的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为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现存较早的发钗实物,是山西侯马春秋墓出土的骨钗。原件作枝杈状,或许是受树枝丫杈的启发所成。整件器物以一块完整的动物肢骨作成,长12cm,约在三分之一处分叉,并在分叉的上部烙以火印图案。
两汉时期的发钗,其形制一般还比较简单,通常以金银丝为之,两端捶尖,于中部扭弯,形成并列的双股。三国时期的发簪,仍保持着这种特点。及至两晋南北朝才开始出现变化。首先是两股之间的距离明显分开,头部略方。以后又将弯曲部分捶扁,呈马蹄形。亦有将钗股的尖端朝外弯曲(一般多弯一股),制成一个弯钩,以防发钗的坠落。
隋唐时期,高髻盛行,发钗因而更起作用。从大量实物来看,隋代的发钗与两晋南北朝所流行的式样基本相同,但为了便于使用,所以有将钗股上的弯钩去掉,或将其中一根钗股缩短等等。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这个时期发钗造型的又一特点。湖南长沙隋墓出土的一件发钗,就是用玉、银两种材料制成的。
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也是隋唐时期发钗的一个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花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即使有些花样,也仅仅是一种点缀。用于装饰的发钗,要求就较高。这个发钗实际上已是一种鬓花,只是钗股较长,以便于固定发式。
晚唐之后,为稳定高髻,还流行过一种极长的发钗,钗首不另饰花样,仅在钗梁上刻上图纹。这类型的发钗,在陕西西安、浙江长兴以及江苏丹徒的唐遗址中都有发现,仅丹徒一地就出土七百多件。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最长者接近40厘米。
迨至宋代,发钗又恢复到两股并列状。其基本特征是双股夹得很紧(在此以前双股大多分开),钗股中间较细,至尖端处又变得粗钝,用意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钗钩相似,也是为了夹发,以免在使用时脱落。金元时期的发钗形制,仍保持着这一特色。直到元末,发钗双股才重新分开。
明与清是中国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时期,当时发钗的制作,除继承前代风格外,又有许多花样翻新。如四川重庆大竹林出土的一件金钗,钗首为朵云形,并雕有巍峨宫殿,环以虹桥、人马、树木及花草等;金钗的背面,精刻了两首诗,可谓极尽诗情画意之妙。此外,江西南城明墓出土的金钗也很有特色,钗首是以垒丝的方法编制成的“仙人楼阁图”。凝神视之,只见玉宇琼楼,层云叠嶂,轻盈的仙人,在花间游赏,令人神往,更叫人叹为观止。试想,如此复杂的画面,竟能在方寸只见镌刻而成,确是巧夺天工,神乎其技!
关于发钗的安插方法,前人的诗文屡有叙及。常见的有横插法;即两鬓对插。如唐阎选《虞美人》词:“小鱼衔玉鬓钗横。”这种插钗方式,在贵州平壩马场晋墓即可见到。由于该墓出土前是密封没有人内进过,所以一切器物都保持原来位置,其中女尸头骨四周的发钗,就呈横插形式。
另有斜插法,如隋罗爱爱《闺思诗》就有“金钗逐鬓斜”的描述。河南洛阳北魏墓石棺所刻妇女发钗,就是作“逐鬓”斜插的。《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插钗方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一种由下朝上反插的倒插法。至于发钗安插的数量,一般视发髻高低而定,发髻越高安插越多。同一种发钗(尤其是花钗),出土时一般都配对的;它们图案相同,方向却相反,插戴时一左一右,正好成对。
@易州兄弟文化
工作之余,来点儿历史知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