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天以前比现在冷得多,在室外吐一口唾沫马上就会变成冰珠,有人这样夸张的形容那时天气的寒冷:“男人在室外尿尿得拿一根木棍,用木棍不停的敲碎瞬间尿液变成的冰柱,要不然家伙事就会和冰柱连在一起。”那时人们冬天出门都穿着棉皮袄,乌拉鞋,带着狗皮帽子,棉手闷子。即使穿戴这样保暖,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环境中,一会儿不走动,脚冻得都像猫咬一样疼。冬天的早晨人刚到室外几分钟,狗皮帽子裸漏外面带毛的部位就立即挂上了一层白霜。
过去的农村都是泥草房,房子的四框都是用土坯磊成的,外面抹上秧纠泥。房盖是用高粱秸秆固定在房子的椽子上,在高粱秸秆上面抹上秧纠泥,在秧纠泥上铺上苫房草,这样简易的房盖就完成了。那时房子都没有二层棚,在屋里仰头就能看到房顶的椽子和高粱秸秆。泥草房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没有几户人家的窗户能镶得起玻璃。多数人家都是用塑料布封闭的,甚至有少数人家还延续用窗户纸糊窗户的传统。这样的房子总会被冬天凛冽的西北风找到缝隙,它们会乘虚而入,使泥草房保温效果变差。过去冬天农村没有人家烧火炉子,是因为那时的柴禾不够烧或是那时还没有发明火炉子,这个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还没见过火炉子是啥样子呢!
过去 东北冬季的夜晚,每家每户的火炕都烧得热热呼呼,在火炕上铺上被褥,钻进被窝,室内再冷被窝里也热乎,人躺在被窝里都能很暖和的睡个好觉。东北冬季的白天,泥草房的室内温度低,为了解决人们白天取暖的问题,老祖宗早就发明了火盆这种取暖工具,火盆象和煦的暖风为东北人们保暖护航,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一家子人都来到它的身旁。
火盆是用黄土和着马粪当秧纠制成的秧纠泥,把秧纠泥厚厚的抹在用做模具的铁盆的外围,在盆的底部用泥塑出三个脚,在盆沿处做两个耳朵形状对称的窝。火盆就基本制作完成了,只需把黄泥晒干,取下铁盆,火盆就可以使用了。
冬天每天早晨做饭或烧炕后,把灶堂里不冒烟的余火取出放入火盆里,火盆里放入一个铁烙铁,用于拔火,火盆上面不热时,只需用烙铁在火盆里的火堆上轻轻一拨,马上火盆就热得烤脸,一盆火不常拨动能热乎一天,一家人围在火盆四周,手凉了,烤烤手,脚冷了,烤烤脚。火盆给一家人带来了温暖。
听父亲说:“我刚出生时,爷爷怕我冷着,冬天天刚亮爷爷就端着火盆到生产队,把豆腐房烧豆浆的余火装满一火盆,端回家放到我睡觉的炕上,让火盆的热温暖着我,防止我着凉感冒。”在我三岁时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至今都记不得爷爷的模样,但爷爷给我的爱我一直铭记在心里。
我四五岁时是在佬爷家度过的,太佬爷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他冬天一直围坐在火盆旁边,为了哄我开心,他总能从火盆里给我变出很多好吃的,一把玉米在火盆里瞬间就变成一把爆米花。一把黄豆在火盆里变成酥脆的黄豆花。就是把土豆埋在火盆的火里,外皮带着嘎巴的土豆也比菜锅里炖的土豆吃着香。有时他把冻得棒硬的玉米面大饼子埋在火盆的火里,虽然从火里拿出的热乎大饼子还带着柴灰,但大饼子沾糖稀,还是让我吃得十分香甜。想起火盆,就想起慈祥的太佬爷,想起太佬爷对我的爱。
我的童年是在简陋的泥草房中度过的,虽然那时自然环境是寒冷的,但长辈们给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像火盆发出的热一样一直温暖着我,让我愉快的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如今东北农村一座座红砖铁皮盖的砖房早已取代了泥草房。密不透风的塑钢门窗,夹着保温板的墙体,使砖房保温效果更好,砖房内的火炉子或暖气能保证冬天室内穿单衣服都不冷,火盆完成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现在只有在民俗馆里能找到它的身影。古语说的好:“受人点水之恩,必涌泉相报。”虽然现在火盆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忘记火盆在严寒中曾经给过我们的温暖,不能忘记它为我们曾经做出的贡献。就像不能忘记为中华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建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一样,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懈的努力才有我们今天的衣食无忧,居有定所的好幸福生活。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