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食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为国家级非遗和各省市非遗名录。
属于国家级非遗美食的如下:
全聚德挂炉/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北京烤鸭不仅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味”,而且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烤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京烤鸭主要分为挂炉烤鸭及焖炉烤鸭两大门派。作为主流的全聚德挂炉烤鸭沿用清宫御膳房流传出来的挂炉技术精制烤鸭,是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烤制时无烟底火旺,掌炉者的技术在于不时要用挑杆调换鸭的位置使其受热均匀,才可令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皮脆肉嫩,烤鸭出炉端到桌上时仍带有一股果木清香。烤制工序不但环环相扣,吃法也颇具讲究,裹在荷叶饼中,配以甜面酱、葱条或黄瓜条食之,酥香鲜嫩,集于一卷就食;还可将烤鸭蘸了甜面酱,同葱条一起塞进空心芝麻烧饼中吃。
南翔小笼馒头
上海的南翔小笼馒头有百年历史。最初的创始人是1871年南翔镇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也就是在这繁华喧闹的豫园里。
南翔小笼包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在很多上海人心目中,提起素食第一想起的就是功德林,功德林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讲经法师维均和尚的高徒赵云韶于1922年农历四月初八创建,起初在寺庙内制作,后来渐渐地将简单的素斋推向社会。当年宋庆龄和史良等七君子经常光顾功德林,一度传为素食文化的趣事和佳话。
“油爆鳝丝”、“糖醋排骨”、“油淋仔鸡”、“清炒蟹粉”……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的荤菜,功德林却是用蔬菜、坚果、菌菇、山珍植物、海洋植物、豆制品等素食原料经过煎、炒、烹、炸方式烹制成型。2008年,功德林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素食行业中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素食馆。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在云南,十五大特色美食中榜首就是“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省内,光米线的吃法就有20余种,可见云南人对于米线的喜爱程度。蒙自过桥米线已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还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
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蒙自过桥米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蒙自过桥米线的独特首先是餐具,简而言之一个字:大,号称“天下一碗”。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将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
长安盆菜发展到现在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有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过去吃长安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广东小凤饼
小凤饼,即广州人俗称的鸡仔饼,是广式糕点之一,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它是用面团混合猪油及干果馅料烤制而成。外层松脆,饼馅肥软,具有香、甜、咸等多种滋味,是老广州人饮早茶时最喜爱的点心之一。
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流行于华北地区,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火烧里面。在华北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驴肉火烧的店铺,完全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另外河北河间也有类似名称食物,不过做法和味道却大不相同,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保定的驴肉火烧是圆的,而河间的驴肉火烧是长方形的。据《史书记载》驴肉火烧源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河北保定,现在遍布燕赵大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