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过年,饭桌上多腊肉甚至是腊肉主打,不过这一情况这些年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注重荤素搭配,毕竟吃肉实力已经大为衰退。这得益于冰箱在农村广泛使用,也得益于交通发达带来天南海北食材。过年时跟父亲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的情形,当年即便是过年期间餐餐腊肉,很多人还是觉得吃不够的,毕竟那个时候很多壮劳动力吃一斗碗肥肉都会觉得没什么肉味儿。
不过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满桌的腊肉,城市荤素搭配更合理些且更多元些但也离不了腊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腊味就巴蜀地区的年味,这是已经深入骨髓的,表现出来就是习惯。现在的年轻人正在逐步脱离农耕生活,对农耕文明下的民俗也越来越不了解,接受得更多的是中西融合的多元饮食理念,也越来越注重轻食概念,对腊肉习俗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巴蜀大地过年期间离不了腊肉呢?
制作腌腊制品并不是川渝地区的特例,全国各地都有,湖南、贵州、云南、安徽、广东等地都比较普遍。多食腊肉的省市大都是气候湿润之地,且多在南方地区,肉类食物易变质腐臭,所以就重盐腌制后烟熏或风吹保存,火腿也是这个原理。这样制作的腊肉,保存时间久,且滋味醇厚,据说可以保存两三年之久。
为什么会是猪肉为主?明末清初,四川盆地逐步形成大规模养殖生猪的局面,玉米跟红薯都可用于养猪,且四川盆地更适宜圈养。这就能明白川渝地区腊肉多是猪肉了,腊鸭、腌鱼相对极少。过年在农闲,既要祭祀也要补充体力,开春后体力消耗大,所以过年期间多荤腥。杀了年猪做腊肉既能长期保存,腊油厚重更能解馋。
于是,善于在吃上花心思的中国人就用腊肉创制了多道美味,或炖或煎,或炒或炸,或蒸或煮,让满桌腊肉不至于太枯燥,吃就要吃出花样。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