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的食药兼用的*菜品种,在我国长期作为半驯化*菜进行栽培。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紫背天葵及其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紫背天葵一般取其顶部10 cm左右的嫩梢作蔬菜食用,凉拌炒食、作汤或下火锅等,其风味特别、口感润滑,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还含有较多的黏液蛋白、必需氨基酸、多糖、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等功能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背天葵具有降血糖和血脂、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抗菌消炎、提高造血功能、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药食同源蔬菜,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是一种值得发展推广的高档营养保健绿叶蔬菜。
品种类型
目前我国各地栽培的紫背天葵品种大多为*生资源驯化而来,虽然有较好的营养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但由于在食用时略有*腥味一直未能普及推广。近年来以紫背天葵为亲本材料,与同属的*菜(如白背天葵等)杂交,已培育出口感较好的品种,紫背天葵才成为大众消费的蔬菜得以推广。
生产上应选择分枝强盛、抗逆抗病、适口性好且既耐高温又较耐低温的品种栽培,以保证四季生产周年供应。
根据植株茎叶颜色差别,紫背天葵又分为紫茎红背叶种和紫茎绿背叶种两大类。
①紫茎红背叶种 紫茎红背叶种的天葵叶背、茎及新芽叶片均为紫红色,随着茎的成熟渐变成绿色。按照叶片大小紫茎红背叶种天葵可分为小叶种天葵和大叶种天葵。小叶种叶片小,黏液少,节间长,较耐寒冷,适于冬季较为冷凉的区域栽培;大叶种叶大而细长,先端尖,黏液多,节间较长。
②紫茎绿背叶种 紫茎绿背叶种的天葵下部茎秆呈浅紫红色,节间短,分枝性少,叶小、椭圆形、先端渐尖,叶面及叶背深绿色,有短茸毛,黏液少,口感差,但较耐高温、干旱。
近年来白背天葵也逐步在生产中发展,其营养价值、栽培技术、消费特点与紫背天葵相似。白背天葵又称富贵菜,中药名为白背三七(或白三七草),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栽培特性
2.1 形态特征
紫背天葵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宿根越冬,分枝性强,株高30~60 cm(*生种可达90~100 cm高)。根系较为发达,侧根多,再生能力强。茎秆近圆形,肉质基部稍木质化,嫩茎紫红色,被柔茸毛。叶片宽披针形(*生种呈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顶端尖,上部叶片无叶柄,下部叶片有叶柄但较短,叶缘有浅锯齿,叶面深绿色,略带浅紫红色,叶背紫红色,叶面及叶背表面覆蜡质有光泽,幼叶两面均被柔茸毛,叶肉较肥厚,叶脉明显,在叶背突起,单叶互生,在茎秆上呈5叶序排列。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花梗上呈伞状排列,两性花,黄色或红色。瘦果,种子短圆柱形,在长江流域几乎不结实。
白背天葵株高30~60 cm,直根系,主根肉质,侧根少且较细,主要分布在15~20 cm 的*层中。茎直立,肉质,基部浅紫色,嫩茎浅绿色,有浅棱,被柔茸毛,分枝能力较强。叶片长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浅绿色,羽状脉,单叶互生、肉质。头状花序,两性花,金黄色。短日照下开花。果实为圆柱状瘦果,成熟时深褐色,有10条纵棱,冠毛白色。
2.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紫背天葵性喜温暖,抗逆抗病,既耐高温也较耐低温。适宜茎叶生长的温度为20~25℃,在35℃的高温条件下生长稍差,能忍耐3~5℃的低温,遇霜即发生冻害,长江流域生产冬季应有防寒保温设施。对光照要求不高比较耐弱光,但在较好光照条件时更易高产优质。对*壤肥力的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但更喜润湿的*壤条件,黄壤、砂壤、红壤均可种植,但宜选肥沃疏松、保水保肥的砂质壤*或沙*栽培。适宜*壤pH值为6.5~7.5。
白背天葵植株生长旺盛,分枝再生能力强,耐热喜湿,又耐寒耐旱。生长适温为20~30℃,低于15℃高于35℃时茎叶生长缓慢,成株能忍受3℃的低温,-2℃时地上部分冻死。
栽培季节
①*生采集 *生紫背天葵多3~6月采摘嫩尖和嫩叶,用开水在锅中烫煮后挤干水分,再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味拌制,柔软嫩滑,风味独特。
②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的紫背天葵长江流域可四季生产、周年供应,但夏秋高温季节产量稍低,冬季更是需要大棚多层覆盖保苗越冬。
繁殖方法
紫背天葵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3种繁殖方式。
①扦插繁殖 紫背天葵虽能开花,但在长江流域几乎不结籽,因其茎节部易发生不定根,故生产上大多采用扦插繁殖方式。在确保不受低温霜冻为害的前提下,周年均可进行扦插,但在春季和秋季(一般在2~3月和9~10月)进行扦插则插条生根容易,生长旺盛。
扦插繁殖时不能选过嫩或过老的枝条作扦穗,应选择具有一定成熟度(稍木质化)的健壮枝条,插条长10 cm左右,带3~5片叶,摘去基部1~2片叶,按行距20~30 cm,株距6~10 cm斜插于苗床,入*深度5~6 cm(插条长度的1/2~2/3)为宜。浇透底水,整个苗期应注意保持床*湿润,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插条生根和新叶生长。冬春季扦插繁殖应在大棚内加盖小拱棚,保温保湿,早秋高温干旱、多暴雨的季节,可保留大棚顶膜再覆盖遮阳网保湿降温。20~25℃的条件下,10~15 d即可成活生根。
②分株繁殖 长江流域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多在春季萌发前)挖取地下越冬的宿根,选取健壮植株进行分株繁殖。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且植株的生长势弱,故生产上一般较少采用。
③种子繁殖 长江流域一般在春季终霜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播后8~10 d幼苗即可出*,30 d左右苗高12~15 cm时移栽大田。利用种子繁殖繁育出的幼苗几乎不带病毒,可实现种株更新复壮,但长江流域气候条件下几乎不产生种子。
栽培技术
5.1 工厂化育苗技术
①设施要求
a.设施条件。育苗设施应选择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或连栋塑料大棚,要求具有较好的环境调控性能,冬春季育苗最好有密闭保温、二道幕保温,甚至加温条件;夏秋季育苗最好有湿帘风机、环流风机等通风及顶遮阳降温系统,大棚四周及门窗还需覆盖60目的防虫网与外部形成隔离;温室内采取固定或可移动育苗床架托起育苗穴盘,并配备移动式喷灌系统。
b.育苗容器。一是采用塑料花盆:选择直径为10~12 cm的塑料花盆;二是采用育苗穴盘:通常使用的是50孔或72孔塑料穴盘或泡沫穴盘。
c.育苗基质。紫背天葵工厂化育苗选用来源容易、容重轻、孔隙度大、保水保肥基质进行混配,长江流域生产上多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1∶1∶1 体积比混合,按每1 m3基质添加20~30 kg充分腐熟机肥。也可直接购买商品育苗基质。
②消毒处理 在育苗前应对大棚、床架、育苗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以消除病菌虫卵对幼苗的威胁。
a.育苗大棚消毒。育苗大棚和床架可用硫磺熏蒸杀灭病菌虫卵,棚内地面可撒生石灰消毒。
b.育苗器具消毒。育苗所使用的穴盘、花盆等容器和剪刀、刀片等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1%福尔马林溶液清洗浸泡3~5 min消毒。
③母本圃的建立
a.制备插条。自亲本繁殖基地或越冬种植基地剪取10~15 cm 长的稍木质化的枝条用于制备插条。每个插条长度在5~8 cm为宜,上部保留2片叶,插条上端平切下端斜切。
b.填装基质。将准备好或消毒好的育苗基质提前半天用水浇湿拌匀,再将湿润的基质填装入花盆或育苗盘中。
c.建母本圃。将制备好的插条按每盆3株均匀扦插到花盆中,入*深度约3 cm 为宜。20~25℃条件下,约40 d株高可达15 cm 以上,新长出的幼嫩枝条即可作母株用于扦插扩繁育苗。
④扦插育苗
a.基质填装。和花盆中使用基质一样,基质需提前浇水拌匀再填装入穴盘中。
b.扦插。将制备好的插条插入穴盘中,深度以3 cm为宜。20~25℃条件下,35 d左右株高达10~15 cm即可定植大田中。
⑤苗期管理
a.环境调控。一是光照控制:紫背天葵对光照要求不严,光照强度以8 000~ 30 000 lx为宜,夏季光照过强时,应覆盖遮阳网,冬季光照不足时应考虑适当补光;二是温度控制:紫背天葵既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霜冻,生长适温为15~30℃,高于35℃或低于10℃时,生长缓慢,低于3℃时,地上部会冻死。日常管理中,设施内温度上升至32℃时应开启顶遮阳及环流风机和水帘风机降温,设施内温度下降至10℃时应密闭保温,若下降至5℃时应考虑多层覆盖甚至加温以保证幼苗过冬。
b.肥水管理。紫背天葵喜湿润环境,设施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90%,超过95%则易导致病害孳生蔓延。浇水的次数、时间和用量应根据幼苗生长及气候条件而定。长江流域春夏季节高温高湿,植株蒸腾量旺盛,应每日早晚浇水,且要加强通风排湿。幼苗施肥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根据天气和苗期生长状况勤施薄肥,提供苗期所需营养。
c.母株更新。在大棚周年生产中,若出现产量降低、植株老化严重现象,应及时更换母株,一般以每2~3 a更换一次为宜。
⑥越冬保苗 长江流域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露地紫背天葵地上部会遭受冻害,需及时采取措施保苗越冬。一般多采用多层覆盖的塑料大棚防寒保温,即大棚内套大小拱棚。日照充足, 且中午外界气温在10℃以上时,可掀开薄膜通风换气,若遇大风降水降温时需及时扎紧棚膜密闭保温。
5.2 大棚周年生产技术
①整地施肥 *生紫背天葵对*壤条件要求不严格,较耐瘠薄干旱,但人工栽培因不断采收幼嫩茎稍,对肥水需要量较多。为获优质高产,宜选排水通畅、疏松肥沃、保水保肥的微酸性壤*或砂壤*栽培。定植前*壤要深耕,结合翻地667 m2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优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50 kg,*肥混匀,耙细整平,作成连沟宽1.0~1.2 m、高20~25 cm的深沟高畦,畦中间摆放1根软管滴灌带,然后覆盖地膜准备定植。
②定植 紫背天葵在长江流域,大棚套小拱棚栽培可在2月上中旬定植,单层大棚栽培2月下旬3月上旬定植,小拱棚栽培3月中旬定植;露地栽培可在4月上旬断霜后定植。 定植宜选冷尾暖头晴天的下午进行。行距30~35 cm,株距25~30 cm,栽后及时灌定根水,以利缓苗活棵。
③田间管理
a.肥水管理。紫背天葵要求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肥水要均匀供应。定植成活后,应追施一次提苗肥,一般667 m2随水追施尿素5~7 kg,进入采收期,每采收一次应及时追肥一次,每次每667 m2施用优质氮磷钾复合肥20~25 kg,或喷施高效液体有机肥。浇水的原则是经常保持*壤湿润,采用滴灌带及时补充水分,雨季还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渍。
b.环境调控。适宜紫背天葵生长的温度是15~30℃,冬春季以保温防冻为主,12月以后要采取多层覆盖,保持棚温10℃以上,紫背天葵较耐旱,低温季节尽量少浇水以保持地温,春暖后晴好天气中午可适当揭膜通风换气,保持棚温不超过25℃。夏季应采取措施遮阳降温,大棚采用一网一膜(即保留顶膜防雨再在其上覆盖遮阳网降温),连栋大棚可采取顶遮阳加湿帘风机降温,尽量创造保持20~25℃的生长环境。夏季还可在大棚上方纵向架设2 条微喷管,自上而下喷水,可起到浇水、降低棚温的双重作用。
④采收 在长江流域,紫背天葵大棚种植一般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利用2~3 a。采收标准是,嫩梢长10~15 cm,有5~6片叶。初次采收时,在茎基部留2~3节,以利多发枝条。以后陆续从叶腋长出新梢,采收时保留基部1~2片叶即可。在肥水及温湿度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通常每7~10 d可采收一次。露地栽培可一直采到霜冻,大棚栽培可四季采收,实现周年供应。每667 m2每次采收的产量一般在400~500 kg,年产量可达6 000~7 000 kg。
病虫害防治
紫背天葵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软腐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斑潜蝇及斜纹夜蛾等。
紫背天葵病虫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一是加强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如在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时选没有病虫为害的母株,种子繁殖也要及时更新和复壮母株;选择疏松肥沃、排水通畅的地块,深沟高畦栽培,并覆盖地膜以防止灌水溅起病菌引发病害孳生蔓延;大棚栽培及时通风降湿,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孳生的环境;多年生种植的紫背天葵需要2~3 a后更新复壮一次;生产田发现病害及时摘除病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尤其是对根腐病。
二是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化学防治:如根腐病可在发病初期,选用50%氯溴异氰脲酸(消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1.5%根腐110水剂400 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灌根或喷雾,7~10 d防治一次,连续2~3 次;叶斑病、炭疽病、菌核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一 次,共喷2~3 次;斜纹夜蛾应在3 龄前用药防治,如用1.5%甲维盐乳油2 000~3 000 倍液,50 g/L虱螨脲乳油1 000~1 500 倍液或4.5%氯氰菊酯乳油的1 500 倍液喷雾效果良好;蚜虫和潜叶蝇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36%啶虫脒水分散粒剂15 000 倍液或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喷雾。
紫背天葵作为一种新兴的食药兼用的高档蔬菜,其市场前景广阔,可在南方气候适宜、*壤合适的地区发展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