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和不同职能或立场的人交流,会有截然不同的对话场景。
关于【幼儿园小学门口下雨天接送的混乱问题】,很巧合地一个蒙太奇:
和同行交流,全程围绕着“能否研发出来一个兼容方案”的脑力激荡;
和领导交流,只能止步于“各个部门都管不了&不想管”的一声叹息。
在城市更新领域,从图纸设计到建造实施之后,游戏规则到底该在哪里登场?
一、“哪里可以玩滑板”的背后,是各部门的门前雪
周末,偶尔带孩子到更新过的公园去滑滑板,在门口被拦下了。怪不了工作人员,【入园须知】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两轮)滑板属于明确禁止入内的负面清单在列。
“为什么不在小区滑”?
站在家长的比选范畴,小区有机动车进出,公园的安全系数当然更高。
“但孩子在公园滑滑板,容易撞到前来锻炼的老人,到时候(责任)算谁的”?
工作人员的顶真完全可以理解,执行才是天职,而判断执行的合理与否不是本份。
于是,把玩滑板的难题最终还给了家长:
小区NO,因为绝大多数人车不分流;
公园NO,因为“老的老”和“小的小”,谁伤了谁都麻烦;
街边也NO,学校更是没可能YES!
由此一来,除非到专门的体育公园或者滨江平台,那里也未必更安全,也未必更合适,但只是因为“没有明确不容许即可以尝试”,但危险系数其实依旧存在。
记得,在公园进行更新之前是没有明文规定说不容许滑板车进入的,怎么花了大钱更新一番之后,反而包容性更差了呢?
公园在更新之前,其实可以有两种出发点:
一是本着保护更新成果的立场,将人为损耗降到最低,这是目前的做法;
二是本着“人民公园为人民”的角度,掌握公园的市场诉求,在更新端预设预留。
后者,是我的理想丰满。
二、吸烟区启示录,“规则前置”是城市更新的高级阶段
从滑板禁入公园的身边亲历,抛开作为家长的个人情绪,转而到城市更新的参与者立场来客观旁观:其实可以更柔性的。
以吸烟区的发展沿革为例。
第一阶段:曾经也是历经了“本店禁止抽烟”的粗放阶段,但以“灭四害”的全民行动折腾了N年,期间也不断加入诸如吸烟如何有害的恫吓性宣导,结果是烟民并无实质性的减少。
第二阶段:眼见着烟民和吸烟引发的不文明现象,均未有本质上的改善和减少,于是逐步进入“堵不如疏”的思维转变,事实证明“吸烟区”的从无到有,并没有耗费几个世纪!
今天,城市管理是如何对待吸烟这个普遍行为的呢?
1、公共场合仍然不鼓励吸烟,不论是公开场所取消烟缸和吸烟有害的宣导无处不在;
2、公共场所“告诫但尊重”吸烟作为个人自由或隐私,辟出专门的吸烟区;
3、管理跟上,把吸烟区作为一个专项清洁重点区域,打扫的频次高于其他区域。
由此可见,所谓的“堵不如疏”的背后不是宣告禁烟失败,而是遵从于人性化进行适度干预→干预后尊重→硬件设施前置→软件服务跟上。
好了,回到公园更新的这个滑板问题。
滑板不是小众活动,而是每个亲子家庭在某个年龄阶段都刚需的亲子装备,部分滨江大道都专门开辟了成人滑板区域,何况设计和建设滑板区域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退回到公园更新的初期,对于公园功能和用法的大致定义,其实根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市场调研,只要两次实地勘踏(一次工作日一次周末)即可了解,从而在设计阶段预留和考虑。
但事实上是没有,或者说“傲慢地忽视”,因为综合考量统筹设计这件事,从操作难度上来说当然比“一句不许”来得麻烦,而后者的粗暴操作又不会有什么成本,何乐而不“禁”呢?
其实,公园更新在内的N多城市公共区域更新,在进入2.0阶段之后所谓的前置和预判,绝非粗暴地通过“容许”和“禁止”两个范畴一列了之,丑话说在前头后头都是丑话,问题是——问题解决了么?危险排除了么?获得感输出了么?
结论可想而知。
因为懒政没成本,所以粗放无敬畏。
很多事,不是眼睛看不见,而是心中“视而不见”。
三、那么多“改造刚需”,抵不过那么多“故意看不见”
一边是越来越刚需的现实诉求被忽视,导致“21世纪重建了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公园”;
一边是大量更新之后的“给你啥吃啥”现象,有些设施设备和内容的出现“根本没必要”。
微观了说,这是对公园更新里的小题大做;
中观了说,这是对城市更新针对性的较真;
宏观了说,这是对城市管理方向上的偏差。
播报信息的电子屏,一个就够了嘛!
红色跑步道何必满铺,有一段一圈就够了吗?
至于那些画蛇添足的人性化,鲜有被光顾被使用就是响亮的耳光。
比如开头提到的“幼儿园小学门口接送(特别是雨天)的拥堵和不安全问题”,不仅从关乎数量上是刚需,而且从危险隐患上可能在某一时点发生事故;
比如进出社区的垂直夹角作为视觉盲区,“根本没必要”的绿化种植,反而造成了进出车辆和路过行人的碰擦概率屡见不鲜,配个反光镜有那么难?!
又比如公共厕所的舒适暂且不论,“最美”毫无必要,但在后期运行中的清洁服务保障也是完全的刚性需求,“配厕纸”有那么奢侈么?杜绝厕纸会找不到办法?!
上述这三项还都仅仅可以被定义为“或危险隐患或事实冷遇引发的更新刚需”,那些进一步深入到市场诉求和人性化关怀的更新亮点和创意更是不胜枚举,所谓“城市更新做三辈子也做不完”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是因为诉求在不断升级和迭代,更是因为当下的更新就有——找不完的茬!
但追根溯源,这是失察的错,还是傲慢的罪?
说明书都用过吧?
说明书想必也不是一开始就和产品配套的,而是需求或矛盾到一定阶段之后应运而生的产物。
说明书也不仅是告诫使用者“这个不许那个不能”,而是为了帮助使用者尽可能快地学会使用&尽可能多地运用多种功能,因为使用者虽然未必100%是消费者,但他们可以影响消费者。
玩滑板的孩子不是消费者但家长是,但玩滑板的孩子也是城市更新的样本对象。
公园更新,是不是以市民获得感为考核的社会项目?
是,还是不是?!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