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脆皮葫芦鸡
原料:光鸡1只(约1050克),湿糯米75克,金华火腿粒25克,湿冬菇粒50克,鲍鱼粒100克,鲜莲子75克,精盐5克,味精5克,蚝油5克,葱花5克,陈村枧水2.5克,脆皮糖水100克,淡二汤100克,花生油(炸用)2500克。
鸡骨骼图
制作方法:
此鸡馔是粤菜体系中较为罕见的刀工菜式。
之所以说其较为罕见,是因为粤菜体系的烹饪理论是突出鲜活两字,也就是十分注重保留食材自带的质感。
过多的刀工,被视为“屠龙之技”,会破坏原料的肉质结构,使原料致熟后的质感变得松散霉烂,不成美食。
由于是刀工菜,所需的光鸡是指煺毛但未掏取内脏的鸡,目的是确保光鸡只有一个刀口。
将光鸡放在砧板上,在踝用刀将鸡头骨与鸡颈椎的交接处斩断,但要确保鸡颈皮与鸡头仍然相连。
将鸡椎骨翻出,使能见到鸡肩胛骨,用小刀分别将两边的鸡肩胛骨关节鎅开。
用小刀贴着肱骨刮离骨膜,使粘连肱骨的皮肉分离开来。
一手握着鸡中节(尺骨、桡骨),另一手握着肱骨扳动,使肱骨与肘关节分离。用小刀沿肘关节环鎅一刀,用力翻动鸡皮肉,使鸡尺骨及鸡桡骨外露出来,利用贴骨刮膜的手法,令鸡皮肉与鸡尺骨、鸡桡骨分离。
然后一手握着鸡翼尖(掌骨),另一手握着鸡尺骨、鸡桡骨扳动,使鸡尺骨、鸡桡骨与腕关节分离。
再用同一手法将另一边的鸡翼内的骨刮脱出来。
此为脱鸡翼法。
用小刀贴着鸡胸椎表面刮鎅,边刮鎅边移动鸡皮肉,使鸡胸椎、鸡肋骨的皮肉分离。到达鸡髋关节时,握鸡股骨向上扳动,使鸡股骨脱落。
此为脱鸡身法。
用小刀沿鸡股骨的髋关节处环鎅一刀,再贴刮鸡股骨令皮肉分离。
在鸡股骨部分外露后,一手握鸡股骨,另一手握鸡皮肉,并反方向拉扯,使鸡股骨完全外露。顺势一拧,使鸡股骨与膝关节分离。
用小刀沿鸡胫骨的膝关节环鎅一刀,再贴刮鸡胫骨令皮肉分离。在鸡胫骨部分外露后,一手握鸡胫骨,另一手握鸡皮肉,并反方向拉扯,使鸡胫骨完全外露。
顺势一拧,使鸡胫骨与踝关节分离。
再用同一手法将另一边的鸡髀内的骨刮脱出来。再在踝关节对下1.5厘米处将鸡爪(凤爪)斩下来(可在起鸡骨前操作)。
此为脱鸡髀法。
以上部位骨肉分离之后,就剩下尾椎部分的皮肉未与骨彻底分离。此时要特别小心,原因是此处的皮肉很薄,稍有不慎就会弄破鸡皮,使整个操作功亏一篑。谨慎的做法是边扯皮肉边刮该处鸡骨,扯力不宜大,刮处不宜多,还要适时地调整光鸡的摆放位置。
以上各法合起来就是“起全鸡法”。
技术要求是:全鸡表皮完整,无破口;鸡肉无骨碎及肢骨残留。
技术要领是:以刮为主,以扯为辅。
湿糯米放入疏网桶内,撞入滚水(开水),使湿糯米表面预糊化,以降低糯米黐机能,提高清爽的效果。
撞水时要多翻动糯米,务必让所有糯米都能接触到滚水(开水)。
疏网桶要通畅,不宜让滚水(开水)滞留。
鲜莲子放入钢盆内,加入陈村枧水拌匀,腌5分钟左右。
然后放入铁镬(锅)中火加热至沸腾的滚水(开水)烚煮。
烚时用笊篱晃动,使鲜莲子外衣脱落。
烚煮至鲜莲子腍软,用笊篱捞到流动的清水里漂凉。
用竹签将莲子心厾(戳)去。
猛火烧镬(锅),落30克花生油,放入湿糯米、鲜莲子、金华火腿粒,湿冬菇粒、鲍鱼粒及葱花,用5克精盐、5克味精调味,以中火炒匀,制成馅料。
将馅料酿入脱骨鸡(荷包鸡)内,将鸡颈皮绕过鸡翼打上结成“葫芦鸡坯”。
将“葫芦鸡坯”放入滚水(开水)中渌过,再用脆皮糖水涂匀表皮,置通风处吹晾,让鸡皮干爽。
花生油放入铁镬(锅)内,以中火加热至五成油温(150℃~180℃),再将吹晾干的“葫芦鸡坯”放入油内炸至鸡皮酥脆及呈金红色。
然后将炸好的“葫芦鸡坯”放入瓦窝内,加入淡二汤,置入上什炉(蒸柜)蒸25分钟左右,以糯米熟透为标准。
花生油放入铁镬(锅)内,以中火加热至五成油温(150℃~180℃),再将蒸好的“葫芦鸡坯”放入油内炸至鸡皮干爽,取出用刀顺切一分为二摆砌上碟便可供膳。
潘老师按:
注1:“脆皮葫芦鸡”是饭馔结合的食品,所耗时间集中在令糯米成饭的过程上。
因此,突出鸡皮的酥脆,可用其他原料替代糯米。
注2:“脆皮葫芦鸡”做法有一版本是待鸡坯蒸熟后,蘸上脆浆再进行油炸。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