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又到了燥气当令的季节,人们容易被燥邪所伤,润燥也成为了接下来数月的养生主旋律。应对秋燥,有人说要滋阴降火来润燥,也有人说要温补滋养来润燥,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秋季润燥这个话题。
01 燥为秋季的主气,易伤津液,易伤肺脏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特点,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黄帝内经》称之为“六气”。“六气”一般不会致病,但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则可侵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候伤人致病的“六气”称为“六淫”或“六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在相对潮湿的岭南一带,秋季无疑是清爽的时节,但当燥气太过或身体虚弱时,燥气同样会伤人致病。
燥胜则干,“干”是燥气和燥邪的特点。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一系列干燥、涩滞的症状,比如口眼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头发毛躁、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此外,燥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伤肺,肺为娇嫩的脏器,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是直接与自然界之气相通的一个脏器;且肺外合皮毛(正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所说:“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入皮毛以卫外也。”),开窍于鼻,燥邪容易从肌肤口鼻侵入人体,故最容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甚至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甚至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状,故平素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朋友,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老慢支等,在秋季容易加重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燥伤肺津也会间接引起大肠失润,导致大便干结难解。
02 同为燥邪,温燥和凉燥却大有不同
温燥主“干热”症状,宜凉润
温燥 ,是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正如中医古籍记载:“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秋还残存着夏季的暑热之气,故以温燥为主;因地域因素,南方以温燥为主;平日体热之人感受燥邪之后也多发为温燥。
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就会出现一系列燥热症状,如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痰黏难咳、吐息发热、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而燥、舌质偏红等症状。
如在秋天出现风热感冒症状且伴随“干燥”症状,基本可以确认是被温燥所伤,食疗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食疗方可以用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梨皮各5克、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饮。
如无感冒症状,仅是“干热”之症,食疗宜甘凉濡润,可以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中的2-3种与老鸭一同炖汤,或用百合、银耳等炖糖水,或鲜榨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冲匀直接饮用或小煮热后饮用。不便烹饪的朋友还可以通过适量喝牛奶或凉开水冲泡蜂蜜饮用来凉润秋季温燥。
温燥除了耗伤津液,还容易进一步损伤肺胃之阴,引发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潮热汗出、舌红少苔等症状。
凉燥主“干寒”症状,宜温润
凉燥也叫做寒燥,是指在秋季感受燥凉之邪,正如中医古籍记载:“秋深初凉,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深秋寒气渐重,故以凉燥为主;因地域因素,北方以凉燥为主;平日体寒之人感受燥邪之后也多发为凉燥。
肺受凉燥之邪、肺津受损也会出现一系列凉燥症状,干燥症状与温燥类似,但无红肿热痛等温热之症,可见热轻恶寒较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口渴喜热饮、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津等症。
如在秋天出现风寒感冒症状且伴随“干燥”症状,基本可以确认是被凉燥所伤,食疗宜辛开温润,食疗方可以用杏仁、紫苏、生姜煮瘦肉粥或瘦肉汤。
如无感冒症状,仅是“干寒”之症,食疗宜甘温濡养,可以用核桃、芝麻和糯米一同煮粥。不便烹饪的朋友还可以通过适量吃些麦芽糖来温润秋季凉燥。
‖ 秋日解燥食疗方——石斛麦冬煲老鸭(适合温燥)材料:石斛干品20克,麦冬干品20克,生姜3片,老鸭半只(2人份)。
做法:将鸭焯水,药材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润肺。
适合人群:适合脾胃虚弱又有气阴不足者,常见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口干,饥不欲食,舌淡嫩,苔少。
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能养阴清热,养胃生津;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生姜可辟鸭肉的膻味,全方合而为汤,起到益胃生津,清心润肺的功效。
‖ 秋日解燥食疗方——核桃芝麻糯米粥(适合凉燥)材料:核桃6颗,黑芝麻一小勺,糯米50克,红糖适量(2人份)。
做法:
1.糯米先下锅熬粥;
2.核桃取仁,和黑芝麻一同放入干锅炒香后捣碎;
3.熬至糯米软烂时加入核桃仁黑芝麻碎,红糖化开后搅拌均匀即可出锅。
功效:温中补虚,生津润燥。
适合人群:体虚燥伤者,常见口干咽燥喜热饮、干咳少痰、皮肤毛发不荣润、大便干、抵抗力比较差,舌质偏淡或偏白,苔干者。一般人群秋日防燥食疗一周一次,平素体虚或体寒者或感受凉燥者更适合。
核桃仁性温,味甘,归肾、肺、大肠经,能补肾、温肺、润肠;黑芝麻性平,味甘,归肝、肾、大肠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糯米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能补中益气;红糖性温,味甘,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暖胃、缓中止痛的功效;上述搭配食用,共奏温中补虚、生津润燥之功。
保胃健康|一碗秋分汤,既润肺又健脾
保胃健康|秋天吃梨有讲究,吃对了还能养生治病
保胃健康|健康品月饼,快乐度中秋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张靓雯审核校对:庄映格责任编辑:宋莉萍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