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公益课堂开启美好艺术之旅,本期的“非遗小课堂”,小编将带你一起学习了解蓬莱花饽饽的制作技艺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蓬莱花饽饽”作为烟台蓬莱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唐代,那时候人们把面粉蒸制成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一直到了明代,“花饽饽”才逐渐演变成食用与艺术同时共享的用品。
穆翠青作品《百年好合》
明代末期,“花饽饽”的实用范围开始进入结婚喜庆、满月百岁、丧事祭祀、上梁修房等方面,尤以岁时节令为多,每逢年关和正月,乡村中随处可见走亲访友互送“花饽饽”的欢快场面,当时农村妇女多善此工。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蓬莱城出名的有“东萧记饽饽铺”、“大兴饽饽铺”、“天和饽饽铺”和“玉顺饽饽铺”等,各个店铺相互竞争,饽饽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人们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本次非遗小课堂,我们特别邀请了“蓬莱花饽饽”第四代传承人穆翠青老师与大家分享“花饽饽”的制作技艺,分为两期呈现。在第二期将会分享我们百姓家中日常可食用的花样馒头的做法。
视频加载中...
教师简介
穆翠青,自幼随母亲凌云芝学做花饽饽,职校三年专攻这项技艺,在传统做法基础上,她广采博学,遍访蓬莱及胶东各地高手,集人之长、不断创新,她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得到了蓬莱民众及全国各地朋友的认可和追捧。目前她用以师带徒的方式不断的将“蓬莱花饽饽”技艺传承下去。
来源:蓬莱文化和旅游局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