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人的继承下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花饽饽外观多样,通过简单的工具,巧妙地将面团捏塑成多种多样的事物形状,引起人们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曲阜师范大学鲁地拾遗队成员吴楠的家乡正是胶东花饽饽发源地之一——威海。实践队员吴楠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查阅花饽饽资料,请教花饽饽手艺人,于2023年1月13日跟着花饽饽手艺人学习做花饽饽,力图为继承和弘扬花饽饽出一份力。
实践队员在学习手艺前,进行了资料查阅,了解到花饽饽分为威海大花饽饽和烟台盘饽饽,而威海大花饽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成花饽饽,荣成花饽饽又称为荣成面花,早在汉代就有了记载。实践队员回忆目前的荣成面花主要作为过年过节饭桌美食和重要宴席美食等,而资料显示在明代时面花主要用于祭祀和节日,这让实践队员想到荣成的渔民节也会在祭品台上摆放大饽饽,可见荣成人民在继承荣成面花时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随后,实践队员吴楠请教花饽饽的手艺人,在花饽饽手艺人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花饽饽制作。在学习前,手艺人讲述了她学习花饽饽的经历,是与好友想要深度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一起报班学习花饽饽做法,最后还共同考了面点师证。手艺人说当地会做饽饽的人不少,尤其是老一辈人,几乎人人有一手好技艺,但是传着传着,现在很多人只会做馒头,像她之前也是只会做馒头,她也很高兴面点班有很多人一起学习花饽饽的做法,现在,她经常在节假日做花饽饽送给一些不会做花饽饽的朋友。这让实践队员有些惊讶,因为手艺人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报班学习花饽饽做法,并且她的工作与花饽饽毫无关系,这在当下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手艺人表示面点班有很多比她还大的人同样利用假期进行学习。实践队员认为荣成花饽饽的继承情况比较乐观,决定在实践后请手艺人及其面点班同学填写实践队调查问卷,了解手艺人们的传承情况。
在正式开始前,手艺人再三叮嘱实践队员在进行花饽饽制作时要迅速,不能过慢,会影响花饽饽的形状和口感。实践队员与手艺人共同将花饽饽制作的所有原料准备齐全,起初在添加原料如面粉、酵母、鸡蛋、糖、水时由手艺人指导,实践队员操作,但实践队员在倒水时过急,导致加水量略微超过配比,手艺人表示这容易让面团变软,有可能导致花饽饽造型无法成型,但是手艺人体谅实践队员初次体验制作花饽饽,只进行了耐心讲解。随后实践队员进行和面和揉面团,但只能大体成型,手艺人接过面团进行示范,同时讲解揉面要“三光”,即面盆要光亮、手要光亮、面团要光亮。而后手艺人将面团弄出三个小圆面团,要加入可食用色素做出花色,手艺人说也可以用蔬菜汁进行染色,实践队员在手艺人的指导下染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面团。手艺人要求实践队员利用食品秤将剩下的面团变成三等份,并进行了演示,几乎做到了分毫不差。在手艺人的帮助下,实践队员做出了简单的花饽饽造型,分别是花葫芦、石榴、桃子,然后手艺人拿出模具,与实践队员共同做出花饽饽所需要装饰的花和叶子,这个过程让实践队员想到了小时候玩的橡皮泥,很快,实践队员就和手艺人一起做出了很多的装饰面花,利用细齿梳等工具将面花装饰在花饽饽造型上。然后就是装锅醒面,实践队员曾经见过老一辈人利用热炕加速醒面,手艺人解释温度高,醒面的速度就快。很快就可以上蒸锅蒸花饽饽了,实践队员用晒干的玉米叶装好花饽饽放入蒸锅,调好温度和定时器后开始等待出锅。通过手艺人讲解,实践队员这才知道并非各地都用晒干的玉米叶蒸馒头,这也是胶东的传统,手艺人表示有很多实践队员早就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当地人的智慧。
看着出锅后的花饽饽实践队员感到自己离继承非遗文化的大门越来越近,又让手艺人进行了技术点评和指点,实践队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继承和弘扬胶州花饽饽的队伍,也明白了文化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则更容易继承与弘扬,这也为实践队的探索提供了思路。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