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在四川各地吃喝总能看到许多大小食店挂着类似于“四川电视台XX推荐”、“成都XX频道推荐”这样的招牌。
按理应该见怪不怪了,可是,上周去元通古镇时居然一间食店挂着“中央电视台XXX”,心想真是天高皇帝远,大爷(老板)的道行硬是更高些啊......
谁成想,门外廊柱上挂了一张褪色照片,大爷站中间,旁边一名摄影师以及一群人明显外地打扮站他身边。
心想着:大爷果然厉害...... 大爷的声音就飘来了:“我的凉拌白肉好吃的很!你们不要怕消费,我店在这儿开了三十多年了,不得整你们冤枉,正儿八经好吃的很!”
大爷店门柱上的照片
大爷家的白肉我终究没点,因为十年前的李庄白肉已是我心中绝版,如今想来仍是感慨!
这世上再也不会有那么好吃的白肉了,记忆里那羊脂玉般莹亮亮比巴掌还大的一片一片,切的“非薄非薄“,蘸一点酱油,一整片送进口中,那味道真的,不摆了!跟李劼人在书中记录上个世纪四川白肉的味道简直一模一样,入口脆嫩,小嚼几下,口齿间居然能嚼出夏日嫩核桃般的汁香,完全没有肥肉的不适腻感,一盘白肉能就下去几大碗米饭。
而这段记忆,因为去年再次到李庄古镇吃白肉的经历,成了再也不能复制的绝版,可能就像李劼人老先生描述的那样,当年四川的猪何尝是如今这般饲养的。
想来,过去的人,在物质上没有今人富裕,可吃这方面,真是足够讲究的。
昨日驱车50多公里,为得就是一尝纪录片里介绍“怀远三绝”中的:“豆腐帘子”。
为了找“豆腐帘子”,顶着烈日在不大的怀远古镇来来回回穿梭了好几公里,明明是当地一绝,却找不到一家以“豆腐帘子”做招牌的馆子。
走在修葺一新的街道上,看着零零俩俩趿着拖鞋的人,趴在猪肉摊上睡觉的老板娘,过了午点忙着帮老儿子收拾摊位的太婆,我忽然也莫名的感觉怅然......
怀远镇(作者摄)
来得路上,怀远古镇连个路标都没,在现代建筑的路口,导航的手机已被太阳晒的极烫,无论我怎么搜,只是拼命的告诉我“您已到达目的地!您已到达目的地!”。
怀远镇(作者摄)
记录片里,那清澈泉水制作的“豆腐帘子”到底在哪里啊?
来来回回几趟,终究天不负我吧!后来跟路边卖藤编的大姐聊天,才知道自己阴差阳错的进了吃“豆腐帘子”最地道的老馆子。
可是,不知为何,掌勺的厨师大哥简直不相信我要吃“豆腐帘子”,一再与我确认,是要吃“豆腐帘子”还是“豆腐丝”,我说长毛那种“豆腐帘子”。
怀远镇(作者摄)
大哥拿出“帘子”时,我惊诧于第一次看到这东西真实的样子,就像看到明星的生图一般。因为纪录片里它是这个样子:
而在厨师大哥的案板上,它居然长这个样子:
豆腐帘子(作者摄)
最终出锅,它又是这个样子:
炒好后的豆腐帘子(作者摄)
回来后细想,估摸着再过几年,昨日吃的“豆腐帘子”也会同当年的李庄白肉成了绝版吧!
说真心话,第一筷子吃着很怪,但回来后,记忆的味觉会向大脑传输“想念”,是真的有再想吃的冲动,也因此理解了,为什么那么麻烦的工艺会传承下来。
取专门的山泉水泡豆子:
手工石磨豆子:
过滤,熬浆:
加盐卤浓凝:
然后一层纱布一层浆:
无数层后,在箱中压制成薄片豆腐:
然后一张张卷起来:
放置于特定的空间密封:
四五天后取出,能长出这样漂亮白毛的才算制作成功:
最重要的是:这白毛,离了当地的水是生不出的。
这么费时费力的工艺,又特殊奇怪的口感,厨师大哥说外地人大都吃不惯,一盘加肉炒出的“豆腐帘子”在当地也只卖十多块,可它在这人口至今也只有6万多的小镇传承了500多年。
很明显,这份食物工艺的初衷并不是为商业而来,它就是这座古镇当年的老祖宗们对吃的那份讲究和食物的珍爱。
如今,看样子,这份工艺也估计保不了多久了。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看着时光走啊走,也看着人变啊变,初心难保,可能真的不是因为不想保,而是时光不让啊!那趴在猪肉摊上午睡的老板娘;那动作缓慢却依然固执得要帮老儿子洗碗的太婆;那皱着眉说:“我50岁了,但依然想努力”的卖藤编家具的大姐。我明白,是时光不让......
有些东西注定要慢慢失去,有些记忆只能珍藏在回忆里,有回忆的我们,其实已很幸运......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