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每当过年的时候,客家人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客家炸肉这道传统美食。小小的炸肉承载着客家人对童年、对春节的的美好记忆。“小时候妈妈把肉封起来后,我们都会去偷吃的!”50岁的李梅桂是土生土长的大岭山客家人,回忆起这一情景,她也忍俊不禁。
金黄酥脆
叙写客家味
蛋散、牛耳朵、新年糖……春节将至,东莞街头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然而,早在冬至前后,勤劳的客家人就已经开始准备米橙、油角等各色年节美食了,忙碌喜悦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在一众美食当中,客家炸肉才是客家人心中的“王炸”。
“客家炸肉在以前最适合送酒啦。”李梅桂讲到,客家炸肉是旧时客家上好的下酒菜,制作方法虽然简单,但制作过程却相对繁琐。选用肥瘦均匀的猪五花,去皮后切成小块。放入酱油、盐巴,简单腌制后将五花肉丁放入肥猪油中炸至八成熟,捞出后开始调制大糯粉。大糯粉即大红糯磨成的糯米粉,每年开春耕种的时候,客家人就专耕一块田种植大红糯。在温暖的东莞,全年可收割两季大红糯,十月份长出的那季大红糯则舂成大糯粉用以炸肉。
在旧时,客家人会用最传统的舂臼(客家人叫“木碓”)制作大糯粉。将舂臼洗净晒干,放入大红糯,反复舂米(客家人称为“踏碓”),舂好后筛出更细的米粉。米粉中放入猪油、酱油、盐巴、糖以及切碎的大蒜苗,再打入两个鸭蛋,将炸过一次的肉丁放入搅拌均匀。在下锅炸之前将炸过一次的五花肉丁裹上调制好的粉浆,用勺子弄成球形,炸至金黄不再冒泡时即可捞出。
香气四溢
勾起儿时记忆
“客家炸肉呢,基本上只有过年或者有喜事的时候才会做的。”李梅桂讲到,以前物质条件贫乏,只有等到年底家家户户的猪养肥了才能制作这道菜。临近春节10天左右,诱人的肉香便开始从客家人的家中传出。
“以前妈妈炸的时候,都是我们小孩子割草烧火的。”李梅桂告诉记者,客家炸肉最重要的就是火候。一般的木柴火候不易掌握,所以每逢炸肉时,就必须专程到山上割容易掌握火候的“白毛婆草”。孩子们三五成群,以从未有过的积极出现在熟悉的山野田间。
炸好后的客家炸肉会放进干燥的罐子或大缸里储存。炸肉装进罐子后,盖上新毛巾,再才盖上缸盖,缸盖盖上后还需用类似保鲜膜一样的胶带封口。“只要储存得好,既是冷了吃着也是酥酥脆脆的。”李梅桂回忆,不管妈妈封得多牢靠,最终都耐不住“小馋猫”们爬上角楼偷吃。
文字:谭雅文
摄影:受访者供图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