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前夕,在河南鹤壁太行山区王家辿村,村民王大妈正在做一种属于春天的时令美味,这种美味叫小米煎饼,是专门在二月二这天吃的。“二月二,摊煎饼”,在北方很多地区都有这句民谣,只是大家摊的煎饼各不相同,每一种都反映了各自家乡的饮食习惯。
盆子里正在发酵的是小米面,小米是王大妈所在地区的特产,他们村里至今还有石磨,小米收获以后,大家常常拿出一部分小米,在石磨上磨成面,然后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
发酵好的小米面,还要兑上一半的白面,因为小米面烙煎饼不易成型,必须掺上白面才可。兑完白面搅匀,王大妈又放了切碎的菠菜、五香粉还有食盐,山里的菠菜现在正嫩,等气温升上来口感就要差一些了。
把食材准备停当,王大妈从屋里翻出了这个小鏊子,这种小鏊子是铁制的,分量很重,底部很厚且微微鼓起,可以让鏊里的食物受热充分,另外铁盖子也导热,能起到上下同时加热的作用。
王大妈家做饭用的是柴火灶,虽然现在家里用电和用气的灶具都不缺,但老年人们普遍偏爱用烧火来做饭,他们总觉得火烧出来的饭好吃,另外不耗电、不烧气,这样就能省钱。
鏊子架在锅灶上,大火把鏊子烧热,然后倒油、倒面糊,之后盖上盖子转小火。在河南农村,烙煎饼的工具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圆的铁锅,常常烙薄的煎饼,一种是大鏊子,没有盖儿,还有就是这种小鏊子。
听到鏊子里发出“嗞嗞”的声响,王大妈拿起盖子,把小米煎饼翻了个过儿,这个时候的煎饼已经成型,只需要耐心等待个三两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这是一张烙好的煎饼,色泽诱人,香气扑鼻,除了金黄色还有菠菜的翠绿色,让人一看就很有食欲。
不大一会儿功夫,王大妈已经烙了五六张煎饼出来,这些煎饼放在锅里的时候感觉很小,可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还是很大的,一两张就能把人吃饱了。
鏊子里的煎饼还在烙着,王大妈已经拿了一张趁热吃了起来,因为是小米发酵的面,口感有一点酸,这种酸味也是他们追求的味道,大多数时候还要蘸着蒜汁或者辣椒油,这样吃着更过瘾。每一种传统节日都有对应的传统食物,这种历史悠久的习俗,往往在山区被保留的完整一些。摄影记录|杨学材(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