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肉粽
肉粽起源于福建泉州,闽南地区以及台湾东南亚的汉族传统美食,作为端午节节日食俗。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泉州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
姜母鸭
姜母鸭这道美食起源于福建泉州,而后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汉族传统的名小吃。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
洪濑鸡爪
福建省闽南地区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产于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泉州的洪濑镇卤味鸡爪而出名,所以这种小吃又被简称为“洪濑鸡爪”。不过,这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吃,背后却有一套严谨的制作工艺,所以才有鸡爪透骨香、筋道浓郁的口味。
洪濑鸡爪在选材上要求很高,鸡爪须个个白嫩,没有一点点黑茧子,采用几十种名贵天然中草药材,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导入香卤、辣卤等现代卤味理论,运用纯熟技术和先进设备精制。
卤好的鸡爪质地饱满,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光是看着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吃起来口感滑韧、Q爽有嚼劲,醇香入骨,吃完后更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面线糊
面线糊是福建泉州的汉族传统名点,呈糊状,是由细面线、地瓜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也可以当做点心和夜宵,就着油条跟马蹄酥吃。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闽南地方风味。
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润饼卷
润饼卷是春卷的一种,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是重要节日的特色食品。润饼卷发源于福建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又称润饼、嫩饼菜,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节时会以润饼皮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与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浮果
浮果即“浮粿”(泉港大部分地区的叫法),又称“炸粿”(涂岭、惠安等地的叫法),是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的汉族传统小吃,逢年过节必备美食。以地瓜粉包裹瘦肉、海蛎、红萝卜、高丽菜,南瓜丝等油炸而成。后来发展,还有以米粉代替地瓜粉的炸法,口感完全不一样,但也被人所喜爱着。
崇武鱼卷
崇武鱼卷是福建闽南传统的汉族名吃,属于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为精选优质鱼,其中又以马鲛、鳗、鲨等最佳,高质量的鱼卷,入口柔润清脆,咀嚼时齿颊留香,既没见鱼肉,也不含腥味,有一种特有的清鲜滋味。崇武人出外探亲访友,喜欢带上他们的特产鱼卷,表达心意。在闽南举行的比赛中多次获奖,深受闽南百姓及来惠安旅游观光的游客的赞赏。
石狮牛肉羹
石狮牛肉羹是福建泉州传统汉族小吃,是最受百姓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据说,牛肉羹的问世与南宗名臣陆秀夫有关。传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并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瑞宗死后,陆秀夫等人拥立年仅八岁的赵 为帝。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他们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岸觅食,处境十分狼狈。一天,陆秀夫领着帝 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家中惟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如今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面对此景,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俩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由于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竟香气四溢,令帝饱餐一顿。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元两军在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帝 投海,南宋灭亡。但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那农家父女改进后在民间流传下来。到了明代,随着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这种牛肉羹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永春石鼓白鸭汤
永春石鼓白鸭汤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此菜香滑细嫩、肥而不腻、汤浓味美、齿颊留香、芳香四溢、珍馐美味、回味无穷、鲜嫩多汁、滋味鲜长、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色香味俱全而闻名遐迩石鼓,是永春的一个镇的地名,石鼓白鸭汤,以永春石鼓“农村户口”的白鸭为原料,即用头大冠红、羽毛洁白、颈较短、掌实黄、躯体硕壮的“红面番鸭”为主料,配上13种中草药烹制而成。
沙茶面
沙茶面东南亚广泛流行的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在中国的沙茶面分有闽南的沙茶,广东潮汕的沙茶等风味,其妙处在在于沙茶酱的制作,用沙茶酱再制作汤头,而其中以厦门的沙茶面为典范,闽南美食大师杨继波老先生的沙茶面配方的唯一传授徒弟厨师技师王大全继承传统使之发扬光大。沙茶酱主料有虾干,鱼干,葱头,蒜头,老姜等十几种食材构成,经油炸香酥再研磨细,制成沙茶酱待用。
土笋冻
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好酱油、永春陈醋、蒜蓉。
花生汤
花生汤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这道美食发源于泉州地区,而后传至福建其它沿海地区乃至海外。在外来旅客、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中,也早已闻名。花生仁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补润肺。
在泉州的婚庆、生日乃至大大小小的庆祝场合都可以看到花生汤的身影,花生仁的粒粒饱满象征了泉州人渴望圆满的美好祝愿,花生汤也已经彻底融入了泉州乃至福建的饮食文化之中,饱含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海蛎煎
蚵仔煎 (读做ô-ā-j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起源于福建泉州(闽南)一带,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相传与郑成功有关,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蚵仔煎并非台湾特有小吃,在闽南语系地区(闽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蚵仔煎据传是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一种创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闽南,台湾,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台湾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鸡蛋、葱、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西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炸枣
炸枣(是福建地区的叫法),在江南称为麻团,炸枣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外酥内韧,香甜可口。历史上为泉州小吃,后来流传到厦门等地,也是厦门著名小吃。用当地产糯米、粳米粉揉成粉团炸成,中间不填料,外皮滚上芝麻,故称“麻团”。有加中间填料也有外皮不滚芝麻的。
韭菜盒
韭菜盒是福建闽南和台湾民间的特色风味小吃。厦门的韭菜盒早负盛名,尤其是40年代,中山路泰山口吴唇老师傅做的韭菜盒在厦门颇有名气。
韭菜盒层次细致而分明、用面粉拌猪油做皮,选用猪腿肉、虾仁、扁鱼、荸荠、韭菜、红萝卜,冬笋、豆干等混合起来做陷,包成一个个圆饼形,边用手做成波浪状,然后放入油锅热炸,皮酥香脆、盒馅鲜美,带有韭菜香。尤其是春天刚割下的韭菜格外细嫩,吃起来别有滋味。
厦门馅饼
馅饼是福建厦门市一种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汉族传统名点,属于闽菜系。料精工细,系选用优质面粉、猪油、上等绿豆制成。厦门馅饼分两种。甜饼是以绿豆沙为馅,加猪油,白糖烘得。咸饼是以肉丁为馅,加猪油白糖所制。皮酥馅靓用来形容厦门馅饼,毫不夸张。改革开放以前各种物品都比较稀缺,尤其是粮食食品,更是短缺。厦门的馅饼因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深受喜爱。于是便随着游客流向全国、流向世界,成为厦门一大著名地方特产。厦门馅饼早期以庆兰斋、双兰斋、汪记、日光岩、鼓浪屿较为知名。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郑成功领兵去攻击被荷兰殖民者,殖民的台湾,进攻前,厨师做了一个馅饼,给郑成功吃,郑成功吃后,感觉美味,就下令厨师,给士兵做,后来郑成功进攻台湾成功,消灭了荷兰殖民者,那个馅饼广为流传,形成了现在说的厦门馅饼。
手抓面
手抓面,福建漳州特有的特色民间传统小吃,以面粉裹着油榨豆干,抓在手掌里进食而得名。进食时还必须在面份上抹上芥辣、甜酱、蒜葺醋、沙茶酱油,或花生酱辣酱等多种调味酱料,而这些酱料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调,混在一起以手抓着吃,香、甜、酸、辣,冰凉、滑润,从吃法到口味确是别具风味。
猫仔粥
猫仔粥是福建诏安特有的一种汉族传统名吃,名蜚中外。它以米饭、海鲜、家禽肉等为原料,经独到的烹饪技巧,聚于一。粥清见底,虾红、鱿白、鱼血、鸡黄、肉赤,色泽相映,数荤一素,清鲜醇美,风味独特。
这道小吃雅俗共赏,历史悠久,也是南诏的饮食文化的代表。 猫仔粥是客人来现煮现吃的,特点是快速利落,味鲜可口。当食客在桌边坐定时,摊主连忙在小锅里放上清肉汤,再放进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汤滚过,再调上胡椒粉、香菜、蒜油,不到五分钟,就煮成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猫仔粥”。
当归鸭面线
当归鸭面线是福建漳州的汉族传统小吃。面线剪段、老姜去皮切薄片、鸭洗净剁块备用。干锅烧热后放入黑麻油煎黄姜片,再加入鸭肉炒香。将炒香的鸭肉、酒、汤头、冰糖与包入布包的药材盛入陶锅中用小火炖煮约1待鸭肉软烂时,取另一只锅氽烫白面线,即时加入当归鸭汤中即成当归鸭面线。
石码五香
石码五香是福建龙海传统的汉族名小吃。以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豆皮等制作而成。长期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比较出名的有新行头五香、常满五香、常常满五香。一般搭配卤面或卷面一起吃。家庭自制的一般也不错,石码人一般自己都会制作。
关注头条号:蓝海之旅 内容每天更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