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候我想大多数种植户的水稻种已经播种了,而且稻芽已经很深了,这时候我们要做好水稻苗期管理哟,下面是水稻苗期四大病防治管理技巧希望对各位种植户有所帮助。
水稻秧苗期最常见的病害是立枯病、青枯病、苗稻瘟和恶苗病,这几种病害遇到气候反常、温差大,“倒春寒”明显的气候情况和气温偏低的年份最容易发病。因此,针对今年开春以来气温不稳的实际情况,四川南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何西林建议搞好水稻秧苗期病害防治工作,培育无病、适龄壮秧尤为重要。
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为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病菌在*壤中越冬,水稻播种后,病菌开始侵害秧苗,秧苗在缺水的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旱育秧田,是水稻旱育秧田常发性主要病害。其症状是在秧苗二叶期以后,叶尖枯黄萎缩,根毛稀少,初期在苗床上成簇成片发生。4叶期后发病症状为突发性青枯,成簇成片的秧苗叶片纵卷萎蔫,继而枯死。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因此,低温阴雨过后要及时检查秧苗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有秧苗叶尖不吐水或秧苗有异样时,应立即用25%甲霜灵可湿粉按每平方米0.75克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粉按每平方米1克,兑水2至2.5公斤喷浇于育秧床上进行防治。
青枯病
水稻青枯病有两种,一种是水稻秧田期的生理性青枯病,发生比较常见,常与立枯病混合发生。其症状是水稻地上部分迅速失水而枯死,秧苗枯死时仍呈绿色;另一种是本田后期发生的细菌性基腐病,表现为田间零星发生,甚至1丛中仅有1—2株发病,病株基部茎节发硬、变黑并伴有恶臭味。生理性青枯病多发于水稻3叶期前后。主要是由于低温冷害、冷后暴晴或温差过大,比如在水稻秧田揭膜前没有及时通风炼苗,造成秧苗徒长,揭膜后,秧苗不能适应环境,而造成秧苗体内水分供给失调,继而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失水而枯死。
青枯病的防治主要是在苗齐后,进行及时通风炼苗,只要不是大风天气,即使是阴天也要坚持通风炼苗。水育秧田,要在大风降温到来前,通过调节水层保护秧苗。药剂防治可选用15%立枯净,每亩秧田用100克药剂,兑水50公斤—60公斤,在晴天下午三点以后喷施两次,间隔7天一次;或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5公斤,或多菌灵2公斤兑水60公斤喷雾或浇施。
苗稻瘟
水稻苗稻瘟是水稻秧田期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种子带菌和带病稻草诱发的病害,苗稻瘟在秧苗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其症状是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发病因素在雨、雾、露存在条件下利于发病,气温在20℃—30℃,尤其是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时,容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
预防苗稻瘟病害一般在秧苗三叶期以后,选用40%硫环唑,每亩150克,兑水50公斤—60公斤预防两次,间隔7天一次。也可用75%三环唑60克—80克或富士1号10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或浇施。
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的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防治方法是在水稻秧苗1叶—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毫升+大蒜油15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5天—7天1次,连喷2次,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进行防治,剂量以包装袋上说明为准。
我想不用小编说,大家都知道苗期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好苗怎么结稻谷,所以以上水稻苗期四大病防治管理技巧各位赶紧收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