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萨其马的证件照(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萨其马”这个名字的来历,网上随便搜搜能找到一堆。比如“杀骑马”的谐音,又比如制作者(或其夫)的名字是“萨其马”等。实际上这都不搭边。靠谱的说法可以参考清代满语字典《五体清文鉴》:“萨其马”是满语sacima的音译。其中saci为词干,有砍、切之意,所以这个词或可意译成“切糕”……咦?
新疆切糕:“你叫我?”(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推敲起来,新疆切糕(其实该叫“玛仁糖”)也是配得上sacima这个满语名的。因为同样见于《五体清文鉴》的词条:sacima对应的汉语词是“糖缠”。
“糖缠”又是几个意思?如果在百度上搜索,会看到大多数结果都指向了萨其马本马,但这只是因为自清人入关后,这种点心随着皇族的影响力,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结果就有了这样的同义替换。实际上“糖缠”是汉人制甜食的做法,就是将水果、坚果、果脯等食材均匀裹上融化后的糖汁,而后冷却。联想到蘸上糖汁后食材出锅时,糖汁被扯出柔长糖丝,必须转动食材,让多余的糖丝裹缠到食材上才好“收尾”的做法,就会觉得这个“缠”字真的很形象。
拔丝地瓜。有没有种想转动一下筷子,把糖丝缠到地瓜上的冲动?(图片来源:网络)
“缠”出来的甜食品种繁多。举例的话,近在眼前的是《甄嬛传》里淳儿惦记的“珑缠桃条”和“缠枣圈、缠梨肉”。阅读的时候曾经好奇这都是什么东西,查过后才知道,原来《甄嬛传》中好多甜食都典出《武林旧事》第九卷张俊家宴单,其中专门有一轮“珑缠果子”,这一轮上的都是甜品,包括“珑缠桃条”“缠枣圈”“缠梨肉”“缠松子”“白缠桃条”等。可见鲜果、干果都可以用来缠一缠……馋一馋。
顺便抖个冷知识:被你们惦记好久的“糖霜玉蜂儿”,其实是糖莲子(图片来源:网络)
两宋之间,遂宁府(川渝一带)王灼为神州大地贡献了一部《糖霜谱》,开了蔗糖制备专著的先河,也间接证明了此时蔗糖已经成为普罗大众能消费得起的食材。所以“糖缠”听起来矜贵高冷,但绝对谈不上“御造”“宫制”“上用”之类——别说它配不上萨其马这样的清代宫廷小吃啊。须知早在入关之前,满人就会做这种点心了,并不是坐了天下之后才研发出来的。
说回萨其马的做法。前面说“新疆切糕”(玛仁糖)也可以称作“糖缠”,这里就能讲明白了:玛仁糖的做法是将各种坚果、果干用特制的葡萄饴糖粘合在一起。嗯,反正外面都是一层糖,勉强也算是“糖缠”家族的亲戚吧。
那么问题又来了:可能很多吃货小伙伴都听说过,萨其马的满语含义是“狗奶子糖蘸(缠)”,但前面我们只看到了“糖缠”(sacima),“狗奶子”到哪儿去了?
“到哪儿去啦?在线等,挺急的。”(图片来源:网络)
再翻开《五体清文鉴》细看,总算能进一步弄明白这个问题:原来“萨其马”(sacima)这个词条下还有好几个次级词条,如“枸奶子糖缠”(maishan halu i sacima) 、“葡萄糖缠”(mucu halu i sacima)、“白糖缠”(šanyan halu i sacima) 等。其中“枸奶子”通常被认为是枸杞,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狗奶子”。
经典款萨其马“枸奶子糖缠”的官宣做法(见《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是“枸奶子、面粉在芝麻油里炸过后,拌上糖稀,然后放洗过的芝麻制成”。猜测“葡萄糖缠”也许是用葡萄干替换了枸杞,“白糖缠”就是什么辅料都不加。另外关于这种点心的做法,还有另外三处见于古书的记载值得一录:
《燕京岁时记》:“……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光绪顺天府志》:“……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
《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
是放枸杞或葡萄干,还是后来做得更精细时会加的果品如瓜子仁、松仁、京糕、蜜枣、芝麻等等,都是细枝末节的调整。倒是烤啊、蒸啊这些奇怪的做法(连猪油都粗线了?!),听起来很像是根据经典版演变出来的“改良版”。当然也可能是执笔者外行,不似狐这般是个天生地长的吃货性子,沾了吃就较真。所以外行人说外行话,可以理解。
总之从史料里看,萨其马这种“饽饽”(北京方言,意即“糕点”)的制作要点有二:一是糖,二是油。考虑到旗人喜食乳品的饮食习惯,说经典版的萨其马在和面时加了奶油,也是有可能的。只是猪油还是算了,估计这里有什么误会。
那么后世做萨其马时都会放的鸡蛋?尽管在狐印象里,在某些地方吃到的萨其马,确实有一股浓郁的蛋香,可从史料记载中来看,最早的萨其马,在制作的时候确实是不放鸡蛋的。至于其他一些资料中描述的“桂花蜂蜜香味浓郁”,也只能耸肩——桂花这种娇贵东西,关外是没有的。放了桂花的萨其马,想必也是后来的改良品种吧。
“改良”当然没什么不好。听说过去在东北,还有一种做萨其马的方式是将黄豆面作为原材料去油炸,而非常规采用的面粉。东北的黄豆产量高,这个传闻是可信的,只是不知道它和如今流行的白面萨其马是谁“改良”了谁。反正狐作为豆制品控,是真想尝尝这个味道。
萨其马还有另一个改良后的流派,就是闽越两地那边的萨其马,多称“松软萨其马”的便是了。网上找不到这种改良款的资料,所幸当年狐还喜食甜时吃过。搜索一下印象,觉得那种几乎没了根骨的松软,可能是发酵程度不同导致的。至于孰优孰略……咳,吃个东西还想那么多!喜欢哪种就吃哪种呗。何况狐对满清时期的文化没啥好感,犯不上死劲捍卫它的“正统”。
从断面来看面果非常酥,也像是加了很多鸡蛋的样子,多半是南派(图片来源:网络)
之前和阿兄闲聊,听他说以前吃到过南开区桂顺斋老手艺人亲自做的萨其马,粘合面果时用的是蜂蜜而非常规的白糖熬浆,香甚,至今记忆犹新,听得狐也馋起来了。不过这肯定又是改良后的方子,因为“蜜粘法”稳固性太差,成品很难长期保存,只能现做现吃。店家不太可能将这样的成品摆出来发售。
起笔写这篇文章前,才知道我汪也喜欢萨其马。也是,这东西又香又甜,“心思恪纯”的人大概都会很喜欢——这么说的话,母上肯定也会欢迎这一口吧?
《甄嬛传》中“心思恪纯”头一号:小吃货淳儿
命可以丢,嘴不能停!
下次要找找看哪里能买到品质优秀的萨其马。买了,拿来投喂自家亲爱的们。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