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埋于沙中的贝类
不仅味道鲜美还能编织金光闪烁的丝绸
江珧:半埋于沙中
江珧亦作“ 江鳐 ”,潮汕俗名:割猪刀、杀猪刀。亦作“江瑶”。一种海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
江珧属于双壳贝,它的贝壳大而薄,前尖后广,呈楔形。表面具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略斜向后方的小棘。颜色淡褐到黑褐,幼时略透明。足丝发状,很发达。
它以壳的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生活,以足丝固着海底,成群聚集一起时,仿佛是海底的一片石林。它们一经定居以后,就终生不再移动了。江珧以一些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食,它的后闭壳肌很发达,约占体长1/3以上,又大又圆,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它的干制品就是江珧柱。
多分布于潮下带,壳长150(40~220) mm以内的小个体大都生活于低潮区,壳长250(185~350)mm的大个体分布于50 m以内的潮下带。泥沙、中沙和粗沙或软泥底质、浮泥少、沙占60% ~80%、水流平缓、风浪小、水面平静的内海湾区域分布较多。
插在海底沙滩上的江珧
媲美鲍鱼海参
江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我国以广东、福建沿海产量最多。日本、墨西哥、玻利维亚和印度洋沿海国家,人们都把它当作一种美味食品。
江珧蛤科在全球均有分布。而分布于我国的江珧蛤科主要有牛角江珧蛤( Atrina pectinata )、尖角江珧蛤( Pinna muricata ) 、袋状江珧蛤( Streptopinna saccata )。而我们说的江珧一般是指牛角江珧蛤。
江珧蛤科在全球分布的范围
在沿海有这么一句俗语:海参鲍鱼江瑶贝。也就是说,江瑶贝可与海参鲍鱼相媲美。江瑶贝不仅口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磷酸钙及维生素外,牛黄酸含量也特别高, 贝汁还是一种高级调味品。另外,江瑶贝柱还有补肾的作用,利五脏,疗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肉柱味鲜美,为海味珍品。 宋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宋刘子翚《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嗟岂栋梁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月》:“《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江珧(平貝)的处理 视频时长:1分20秒
江珧与扇贝的相爱相杀
江珧与扇贝,外观相差很大。江珧是“三角形”的,而扇贝是“圆形”的。外观相差很大的两种贝类为什么会相爱相杀呢?答案就是它们的贝柱非常相似,在中国大陆,很多贝柱肥美的贝类都被商家唤作带子。而江珧和扇贝的外观几乎一样,连经常和他们一起出场的蒜蓉和粉丝都快搞不清楚和自己一起上餐桌的到底是谁了。
下面两张图是江珧蒜蓉蒸粉丝和扇贝蒜蓉蒸粉丝,不看壳的话,你能分清楚他俩谁是谁吗?
江珧蒜蓉蒸粉丝
扇贝蒜蓉蒸粉丝
江珧与扇贝的内部结构对比
其实他俩的贝柱外观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江珧的贝柱是比较长的,形状像蚕豆,在港台地区被叫做“长带子”。而扇贝的贝柱接近于圆形,被叫做“圆带子”。两种带子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外观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
江珧与扇贝的“带子”的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江珧不仅能吃,还能穿
欧洲人不会用蚕丝织成华美的丝绸,却又喜欢丝绸的美丽,不得不花高价从中国进口。但是, 虽然欧洲人不会用蚕丝做丝绸, 但他们也会用纯天然"真丝"做服饰的。下图就是一件珍奇的古董, 古代欧洲人的"真丝"手套。
博物馆中的欧洲古代“真丝”手套
博物馆中展示的能够产丝绸足丝的江珧标本
江珧足丝,经过特殊处理之后就能织成华美的丝绸了
做这些真丝手套的“天然真丝”就是欧洲江珧的足丝。(足丝 byssus-- 双壳纲为了不被大海的海浪冲走,会分泌一种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把自己固定在海中的石头上)
足丝是古埃及、希腊与罗马公认最好的织料,不仅在阳光下发亮且轻如蝉翼。 西元前196年刻制的罗塞塔石碑曾提到足丝,据说埃及法老王的陵寝中也曾发现这种织料。
纺织江珧足丝丝绸的织布机
意大利萨丁尼亚妇女齐雅拉.维戈(ChiaraVigo)是如今全球仅存的几位知道如何纺织“欧洲丝绸”的人。据维戈介绍,编织江珧足丝的技艺是由贝蕾妮丝公主,圣经中希律王的重孙女,带到圣安蒂奥科岛的,时间可追溯至一世纪后半叶。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希伯来语手稿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哈加伊说,“最初我对维戈的故事持怀疑态度,这种古老的手艺将民俗和宗教结合到了一起,是她为我们重建了历史上被遗忘和缺失的部分。”
齐雅拉正在展示足丝能够做丝绸的江珧的壳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