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
南宋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
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
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
汲泉自煮午瓯茶。
闲游本自无程数,
邂逅何妨一笑哗。
山 楂
山楂是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全球约有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欧、美各洲。山楂在中国北方的栽培历史达1700年以上;云南山楂在中国云贵高原的栽培历史达1000年以上中国利用其入药、加工和鲜食的历史已达2500余年。在长期的栽培利用过程中,选育出一批果实红色、橙色、黄色优良的大果品种,还发现软核、短枝、矮化砧木及高抗逆性的种质资源等等,在许多其他国家都有珍贵的种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中国产山楂属植物有18种,6个变种,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全国除台湾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以外,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但以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种类最多,其次为四川、河北、新疆、内蒙古、吉林等。
山楂之名称,在历史文献上有许多别称,古籍《尔雅》称山楂为“朹”“槃梅”,《广志》称“赤爪木”“赤查”,《本草经集注》称“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日“樝字亦查,乃查字写作樝”。但有的古籍中“查”字是指山楂而言,例如《本草经集注》和《本草衍义补遗》等等;另有一些古籍则是指云南山楂,例如《滇南虞衡志》称云南山楂为“查”;《滇南本草》称云南山楂为“山查”。《本草纲目》称山楂为“山樝”,“樝”同“楂”,现代都用“楂”。还有许多古籍常用“梂”“毬”和“球”代替。《尔雅》中的“朹”。
据古文献记载,原产中国的山楂属植物,早在2500年前,劳动人民已开始利用,其栽培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晋隋、唐宋元和明清至民国三个时期,栽培历史1700余年黄河中下游和渤海湾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山楂栽培中心。记载中国山楂利用历史最早的古籍是《尔雅》(约公元前300至前200年),以后有《广志》《西京杂记》《本草经集注》《齐民要术》《新修本草》《太平御览》《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农政全书》《授时通考》《植物名实图考》等等,这些古籍从不同程度上对山楂的树性、适栽地域、种类及品种、栽培管理、医药应用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做了记载及阐述,这为现代山楂的栽培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山楂和云南山楂的早期品种多是从实生变异类型中选择出来,今在最早的栽培地域仍可见到许多实生变异类型仍被栽培利用。唐宋元时期,随着果树嫁接繁殖技术的普及,山楂栽培规模的发展,山楂栽培品种的传播也开始了。到了明清时期,山楂品种的传播逐步向远处扩展。河南省辉县后庄乡胡树湾村的"豫北红"原始母树旁有碑文记载:“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此树由山东采码嫁接,周围凡接山楂树者都来此树采码……故起名山楂爷。”山西晋城市陈沟乡乔岭村今有一株300余年的“泽州红”老树,目前仍枝繁叶茂,株产尚达500~750kg。
清代,山东产的大果山楂已远传到吉林和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原产北京、河北一带的山里红(大果山楂)也开始向外传播。河北《兴隆县志》的记载:“清封禁……山里红长城内侧有之,民国伸至长城外。”辽宁北部在清代始栽山楂,《开原县志》记载:山楂在该地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始为“果之属”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始记载当地山楂的形态和果实品味及加工制品。辽宁中南部地区,从明代开始一方面从关内引种大果山楂栽培,另一方面也从当地山楂资源中选择中熟和早熟类型栽培,例如“秋金星”“伏里红”等都是从当地山楂资源中选出的品种。
云南山楂起源于云南省中部地区,其传播主要是云南各州(地区)。也有一些品种传播到贵州西南部、广西的西部以及四川的西南部地区。关于中国山楂向国外的传播,据白俄罗斯鲍波列科所著的《山楂资源与利用》的记载,19世纪初,中国山楂已传入彼得格勒地区。在白俄罗斯的植物园和公园也引种有中国山楂、伏山楂、楔叶山楂和甘肃山楂等山楂属植物。
如今云南山楂的栽培地点主要是地边、路旁、村头和堤坝,也常与农作物间作栽培。云南山植栽培管理粗放,果品多地产地销,用于入药、加工和鲜食。选育发展具有“良、大、丰”特点的品种;开发黄色型加工品及医药新产品,促进云南山楂的发展。根据地理位置将云贵高原云南山楂产区分为滇中滇西、滇东黔南和滇南桂西三个栽培区。
北方山楂产区南起新淮河、河南中北部,北至黑龙江省的牡丹江中南部地区。该产区的山楂品种资源丰富,果品质量优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按品种及砧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和栽培技术措施的差异,划分为鲁苏北、中原、冀京辽和寒地四个栽培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