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送秋声,
蟋蟀叫入人心中。
暂忘世俗诸琐事,
专爱人间第一虫。
玩蟋蟀可以俗玩,但也可以玩出文化,仔细考证起来中国的虫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2500年前孔子修订的《诗经》中就有蟋蟀篇,留下了“蟋蟀在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
现如今在“一叶知秋送秋声,蟋蟀叫入人心中。暂忘世俗诸琐事,专爱人间第一虫。”一首名为《秋韵——中国蟋蟀文化》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人难舍的“鸣虫”情怀。
在一位同事“虫友”的引见下,我们拜访了在“虫界”有50多年养虫经验的苏老先生。随和、热情、和坦率、是苏老给我们留下最初的印象!在苏老家里谈天,气氛是轻松的,心情是舒畅的,可以毫无顾忌的聊,甚至可以横卧在沙发上,而他却因没有座位而站着和我们聊。蛐蛐房可以任意进出和鉴赏,我想这一切,只有至交,才能如此的肆无忌惮,而初次见面就如此,不是他的随和吗?
苏老和我们聊到:他去山东收蛐蛐都是小价钱的,几元钱的,目的是娱乐,是爱好,是为了拍照留影,朋友到他家,看中了虫尽可以挑走,无条件的。还对同行的虫友说:有好虫一定要给他留影,随时恭侯。没有眩耀,没有长辈的架子,有的只是对虫的热情,对朋友的那份坦诚……
早秋的饲养
据苏老介绍,从立秋到白露后一个星期之内,称之为早秋。早秋时节,天气仍似暑日,还是非常炎热。这时蟋蟀又刚被捕获,在这一阶段的饲养,应比中秋、晚秋更要仔细认真,尤其在喂食、洗浴方面,更须细心。
用盆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每年的大伏天里,即立秋前的一二个月左右,就要将要启用盆清水或茶水进行一次清洗,洗去宿垢之后,放在烈日下暴晒,晒到盆底发白,然后将盆放于通风阴凉之处,不可沾染丝毫潮气,等到养虫季节到来时应用。
苏老讲到,早秋用盆,以老旧除贫为佳,年代越长越好。因为,这种盆,一则经过人们长期的磨擦把玩,内外非常光滑,没有粗疵,不会伤损虫体;二则由于年代久远,盆体所含火毒之气已经消失,蟋蟀养息其中,就如同人们置身于百年老屋之中一样,阴凉畅快,利于静养。养虫用盆,大盆优于小盆,因大盆空间大,活动余地相对也比较大。
养虫所用的虫盆款式多种多样,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玩赏的要求,而对养虫的好坏并无任何影响,倒是在实用性的选择上有一番讲究。
平时人们养虫,总在浴虫之后连盆也一起洗,以为可以清洁虫盆,使虫觉得阴凉舒服。其实,这样盆是冲凉洗净了,但因盆壁潮湿,使虫容易生病;往往养了没有多少日子,蟋蟀就开始烂爪花,即使不烂爪花,也大多没有脚劲,而养者又不知其原因何在。有的喜欢轮流使用两只盆,一只盆用着,另一只盆洗后晒干待用,这样做也多少有些不理想。最简单的方法是,只要准备一块干净布就可以了,用布擦去贫内脏物即可。
当记者问到,这是否会使虫因天热、盆又很干燥而受损时?苏老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心。蟋蟀虽为天地微物,但其对于最佳栖身环境的选择,绝不比人类逊色,~旦天气太热,它会爬到水盂之中,借水消暑,根本不需要在盆上洒水,只要平日不忘向水盂中添加净水就可以了。另外,盆中要始终放一铃房,既便于虫结铃,又利于蟋蟀自选栖身之地。”
另外,苏老特别强调“平日对虫盆的置放也需留心,不可太靠近高温处,也不宜放置在阳光直线照射的地方。”在早秋时节,虫盆也不可放在木板之上,这也许同古人对阴阳五行中“木生火”一说有关吧,如果要在木板上放虫盆,也要在板上先垫一块塑料膜或玻璃。按以往的老办法是,将蟋蟀盆一半埋在土内,上面架一个凉栅,这样既凉快又安静。但这一点现今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因此也可求其次,将由盆放置在水泥地、砖地、泥地上。放盆的房间,以通风性好、不易受油烟等气体影响的为好。盆与盆之间不能叠放,平放时各盆之间要留一些空隙,对于特优佳虫,最好另室放养。
饮水
苏老说蟋蟀的饮水有多种多样,总的要求是,水中不应含有杂质和异味。常见的有:腊月花木枝条上的雪水、山泉水(矿泉水)、井水、长流水(中医称清洁的河水为长流水)。如今城市里所用的饮水,漂白粉味特别重,必须将这种水放在敞口容器中静置几天,煮沸晾凉后再供虫饮用。
现今的“虫友”大多是养异地之虫,这就又涉及到一个水土问题。对比,一般的解治方法都过于繁琐,唯有下述方法最为简单,对此,苏老讲到“即只要抓一点点该虫产地之土放于饮水中,蟋蟀饮后即不再有不适表现。总之,在蟋蟀的早秋饲养中,供给好饮水非常重要。蟋蟀也和人一样,可以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而不死,但是却不可一日无水。尤其是水食分放的养户,更须特别留意,因为食物和饮水~起放置,饮水没有了,在食物中多少还有~些水分可以补充,如农食分别放置,缺少饮水,对虫的影响是很大的。另外,水盂中不缺水还有一个好处,当天气非常炎热,蟋蟀就会自行爬入水盂之中洗浴,借以消去暑热.因此,在虫的饲养中,任何时候,特别是在早秋,饮水是千万不可缺少的,以防不测。
喂食
蟋蟀刚捕入盆里饲养,因其在野外时食物很杂,马上转入人工喂养,还需要进行一次“清肠”。这同人们在冬令进科之前,必须服用一两天泻药一样。其目的是,既可泻去体内的泥土杂质,又可以清除肚内的暑热之气,有利于今后的静养精养。苏老讲“清肠”的一般做法是,先喂以捣成泥状的生毛豆,或者是煮熟去壳的绿豆,或者是浸泡过的青菜叶。这些食物喂一两天后,即可见其排出的粪便,由泥水相杂,逐渐变为纯食物粪便,这时即可改喂正常食物了。
在早秋阶段,蟋蟀的食物基本上以谷类为主,间或也可喂一些水果。在这个阶段,喂食以虫吃饱为准,而不必担心其他。所喂食物,一定要酥软,不可喂僵米,隔夜之食也不可喂。每隔数天,可加一些煮熟了的河虾肉、栗子肉、大豆类以及撤菱肉、冬瓜仁之类,总喂鸡、鸭、猪肉之类的油腻食物,以防某日后厌食和产生虫体泛油现象。在蟋蟀的食物中,不可沾有一些酒、油、盐、酱之类的物品,蟋蟀如果接触了这些物品,其危害是很大的。食物的放置,业一定要定时定量,食物数量,宁可多放吃不了,不可少放不够吃,一般虫在早秋时节,食量大的每天可食三四粒粥饭大小的食物,如果食物放置较多,它在吃饱之后就不再吃了,会自动做到定量。
洗浴
早秋,蟋蟀刚摘回或从外地带回,首先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洗浴。不论以后给不给虫浴,这一次洗浴不可缺少。洗浴时,水要勤换,一般每洗三五只,就要另换净水。一般每隔二三天,就应该给虫洗浴一次。浴虫的方法是,取一只小型、敞口、较浅的容器,内放净水,用适宜的搅拌工具在水里搅拌,使太慢慢旋转,然后将蟋蟀放在虫罩上,连罩一起浸入水里,一两秒钟之后提起,将虫罩放在一块干净的毛巾上,让其自由爬行以吸去水分,如果大腿根等部位的水分一时不易平的,也可用荣革拂去,稍后即可归盆
苏老特别提到,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和做法,即认为蟋蟀捉回后,只要经过一次彻底洗浴,以后就不必再洗浴了,尤其是北方虫,更不必经常洗,平时水盂中的饮水保持常净常满、虫盆始终保持洁净即可。这也是可以的。不仅是北方虫,就是南方虫,经过第一次洗浴之后,就不再给它们洗浴了,除非它经过一场格斗,过半小时后,才给予洗浴,这也是消除其疲劳的一种方法,不斗则不俗。不论养虫者平时给虫洗不洗浴,只要习惯于一种方法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时洗时不洗。
下三雌
通常早秋是不下三雌的,因过早下雌,也容易衰老,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在苏老养的蟋蟀中我们看到有些盆中已经也有一些早熟种,在早秋即开始求雌,而且十分迫切,一旦不应,就爬盆跳盆或者排出红铃、黄铃、浊铃。这种蟋蟀如用草在尾部往后一排,尾部就左右摇动不停或者颤抖,双翅铺开,并发出铃铃之声。对于有以上这种情况的蟋蟀,苏老讲,这种时候即可适时放入三雌,而不必泥于陈法。只是不可窝雌太久,养虫者要静候一边,一俟贴过铃之后,就需将三雌提出。总之,蟋蟀的早秋饲养,是以静养为特点,食物可以喂大食;在这个阶段,切不可频频开盆观看,更不可在强光烈日下看虫品虫;除已到适斗时龄的早熟虫外,也不可开斗;平时也要少试草少用草,不能有事无事就用草拨弄一二,这都是养虫之忌。
如何复虫
复虫就是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已经蓄养的蟋蟀仔细区分对待。苏老举例讲,晚上12:00的时候,打开盆盖观察发现有一色泽浓黑的蟋蟀岿然不动只两小饭须不停在地上搜索,而一般蟋蟀都是触须在地面搅扰不停这种也属善斗,逐把黑虫特别注意。又有一小蟋蟀头脖白如铺粉,给人有一层面粉掉在上面的感觉,一次起雌后,就开始在盆内急鸣,频率之急,竖翅之高为历年仅见,所以也另外饲养。再有早上开盆见光急弛,晚间看它在强烈灯光下却步履稳定,有三雌在旁也不理不睬的虫子,认为也可以养养。最后苏老还告诉我们几个可以检验的方法:
1.把要关注的蟋蟀放在草格里,用草轻微引领看他的爬相和感觉草上受到的力量,如果发现六足可以十分铺开并且几乎不论如何都不肯鸣叫的,那得恭喜你了。
2.下完三雌之后,刚交配完毕,看蟋蟀的情态。如果看见蟋蟀并不连和,用草点它尾部忽然回头把双须往后一背低头开牙的,也可以注意了。
3.不论什么时候观察,蟋蟀就像是脚上生根怎么看也不理你,那可不是泛泛之辈呀。
蛐蛐儿乐
“什么事儿都能玩儿出味道来。”这是在采访苏老先生时给笔者的一个体会。逮蛐蛐儿,斗蛐蛐儿,也曾是我的童年一乐。而今的孩子们是不玩儿这个了,他们玩儿电脑、打游戏机——当然,即使想玩儿蛐蛐儿,他们又上哪儿逮去呢?
苏老先将这儿时一乐,延成终生一好,还自己钻研养虫盆器,自己动手设计、烧盆,咂摸其中的文化味儿,相信会使许多如今仍好此物者在面对“玩儿物丧志”的指责时,能理直气壮些。当然,这里也确有一个“怎么玩儿”的问题。
说起来,蛐蛐儿是太小了点儿,斗起来不如斗牛、拳击看着过瘾,但它毕竟少了刺鼻的血腥味儿,似乎更该得到“文明”之誉。如果,我们再在它身上加上一些“太平盛世的象征”、“热爱生活的表现”等“充满思想”的说法,不知它那小小的身子能否负载得起,所以我们干脆只说它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童趣。而充满童趣的世界是轻松的世界,是纯洁的世界,他们不玩儿飞机撞楼,他们不从飞机上扔炸弹,他们也不搞炭疽热,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由此,我羡慕苏老先生,他能一生呆在这些虫儿们的世界里,享受童趣;还有报载,不久山东泰安将举行中华蟋蟀大赛,有地方搞蛐蛐儿比赛,挺好,这是一种生活的滋味。
编者按:蟋蟀声声斗千年
人类自从有了历史记载以来,就有了昆虫鸣叫的记录。尤其是在华夏大地,我们的祖先就用数千年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虫文化以及其中典型代表的蟋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另据史料记载,我国养斗蟋与鸣虫始于唐朝天宝年间。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从那时起,斗蟋蟀开始成为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南宋为蓄养鸣虫斗蟋蟀最著名的时代。这时蓄养鸣虫斗蟋的用具已由金银竹板笼发展到万盆泥罐。1966年5月,在镇江宋代古墓就曾出土过蟋蟀盆泥罐随葬品。南宋宰相贾似道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明清两代,是中国虫文化、斗蟋史中的鼎盛时期。
在明朝,人们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鸣虫品种也大大增加。除了蟋蟀之外,其他鸣虫也成了人们手中常带的玩耍之物。
到了清代,斗蟋更加兴旺,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乾隆皇帝亲笔为鸣虫题诗,诗题为《咏络纬》: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
从农民为庆祝丰收,在地上挖个土坑斗蟋蟀;到唐代斗蟋蟀进入皇室,用金丝笼子养蟋蟀;南宋丞相贾似道斗蟋误国,却留下世界第一部蟋蟀研究专著《促织经》;元朝蒙古人体格魁伟,嫌蟋蟀个头小,于是开始斗个大的“油葫芦”;清帝乾隆爱带蟋蟀上朝“听政”;到民国以来中国民间斗蟋蟀的情景等等,悠悠二千年的漫长斗蟋史,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几位虫友相聚一处,谈论养虫之道或论选蟋蟀秘诀或言格斗趣闻,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精神生活,又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但是玩物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来源:北方论坛 作者:太阳之泪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