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芒冒村芒现村民小组,是一个离县城仅3公里的傣族寨子,1978年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有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在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当地党委政府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观宽叶木兰化石,赏傣家百道美食,传象脚鼓典神韵,承社会文明新风”的美丽村寨,成为景谷市民和广大游客茶余饭后的“网红”打卡地。走进村寨,一幅秀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徐徐展开……
打开乡村“美颜模式”
傣族民居极具特色,入户道路平坦干净,道路两旁种满了绿化苗木……从村口沿着串户路前行,村寨风景如诗如画,在村寨周围的小河边,这里的风景独好:河畔一侧修建了一条数百米长的人行栈道,巨大的水车在慢慢转动,远远望去,河对岸有一片茂密碧绿的竹林……置身其中,仿佛游走在画中,好不惬意。正当记者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时,芒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刀宇阳插话说:“傍晚时,或是周末、节假日,很多人都会来这里散步、玩耍。”
一个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村庄,为何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华丽转身?在边走、边看、边聊中,记者探寻到了芒现村民小组快速发展的“密码”。刀宇阳告诉记者,2020年,芒现村民小组整合上海市帮扶资金650万元对小组进行提升改造。于是,芒现村民小组的“颜值”开始提升,先后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和公厕,安置了垃圾清运箱,装起了太阳能路灯,种植了绿化树和草坪,建起了牲畜棚和牲畜粪便收集池,以及文化广场和村民小组活动室等。同时,芒现村民小组发挥自身特色,启动了文旅综合提升项目改造,建起了富有特色的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一波操作下来,道路畅通了、庭院干净了、村庄亮丽了……芒现村民小组仿佛开启了“美颜模式”,小乡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绘就乡村“诗意画卷”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刀宇阳介绍,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后,芒现村民小组深挖自身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涵养乡风文明,绘就农村景美人更美的美丽乡村生动画卷。
记者了解到,芒现村民小组居住着傣族、彝族、汉族等7个民族,其中80%为傣族,是一个典型的傣族集聚村寨。近年来,芒现村民小组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下大力气打造民族文化乡村特色品牌,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傣族文化和宽叶木兰化石文化等,进一步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刀宇阳介绍,为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他们多方协调争取资金配备了音响设备、民族器乐、民族服饰,邀请舞蹈教师进行专业辅导,将村民小组活动室免费开放,每天晚上,只要天气晴好,活动室的广场上都会跳起广场舞,孔雀舞、健身操等节目交相辉映。同时,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利用节假日举办泼水节“百家宴”、重阳节“九九敬老宴”等,在节日中敲响傣族象脚鼓,在热闹中喜迎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各种民族文化活动。
“我们计划修建一座宽叶木兰化石展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宽叶木兰化石。”刀宇阳信心满满地说。
打造乡村“美丽经济”
村容村貌改观了,精神文化丰富了,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接下来,芒现村民小组该如何发展产业提升自身“价值”?
在河边栈道不远处,记者看到,平整的地块上一垄垄草莓已经开花结果。“除了种草莓,我们还种了哈密瓜、玉米,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周末经济’的成果。”刀宇阳说,在选择发展产业的方法方式上,芒冒村委会、芒现村民小组以及“十家户”代表专门到周边考察,最终,确定了以发展“周末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
在村民周良顺家,院子里一栋2层小楼清爽干净,院子里种植的果树结满果子,回忆起以前的景象,周良顺用双手在膝盖处箍成一个圈:“原来一到下雨天,烂泥巴会盖到这里。现在路通到每家每户,我们的生活方便多了。”
“现在来寨子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这让村民们在发展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的同时,找到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新商机。”刀宇阳说,每逢周末、节假日,村民们会在村道上摆起小吃摊,凉粉、凉米干、傣族粑粑……赏美景、看人文、尝美食,成了周边游客的新选择。
原本在景谷县城做生意的村民陶富林也嗅到了商机,他决定回寨子开农家乐大干一番,记者采访时,他家的农家乐已经快要建成。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大家对今后的发展信心更足了。我们将用好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农文旅融合方面下功夫,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绘制在山水间,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刀宇阳说。
作 者 | 苏燕 曹竞予 吕禾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