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小笼包代表了杭州,热干面代表了武汉,臭豆腐代表了长沙,那么该有一道什么样的美食来代表邯郸这座小城呢?我想,非皮渣莫属。
皮渣,是一种用粉条加工出来的特色美食,在冀南、豫北最广为流传。它色如琥珀,形如肉冻,口感劲道,香而不腻,回味绵长。
在邯郸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北部,婚宴上的三下锅、八大碗都需要皮渣来作为主要材料,这样的传统已经深入当地的百姓生活。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河北南部边陲的一户姓王的人家来了客人,主人忙取出家中食物招待。当时百姓清苦,家中既没有猪鱼烹调,又没有多余的青菜。主人打开盛放食物的罐子时,只剩下一些粉皮和粉条的碎渣子。于是就想做大锅菜来招待客人。
于是,主人就将这些碎渣一齐放入沸水中去煮,可又觉得太过于稀薄,便突发奇想,勾了些芡水倒入。又向邻居借来些鸡蛋青菜,总算是凑足了酒席。期间,主人将锅中的粉条忘了,待到想起来看时,灶下的柴火已经熄灭,锅中的粉条凝固在一起。便用筷子戳了戳,QQ弹弹,像一块深色的凉粉,却比平常的凉粉要硬一点。
捡起一块来尝,如吃了一口肥而不腻的荤油一般,口感松软,味道鲜美,入口即化。于是就将它切成薄片,佐以蒜汁食醋。又分出一些来与借来的豆腐、蔬菜放在一起烩煮,做成了大碗烩菜。
客人吃后,觉得味道极佳,便问起这道菜的名字。主人心想纯属无意之举,哪有什么名字呢,于是就随口诌道:“皮渣”。意思是粉皮的碎渣子做成的。
客人又尝了一块,既觉得稀奇,又觉得好吃,连连称赞道:“美味!美味!”于是皮渣这道美食就流传了下来。
如今,皮渣的做法虽保留了传统的技艺,也改善了其中的配方。要想做出香弾可口,软糯粘牙的上等皮渣,选料至关重要。首先,一定要选用上等的红薯淀粉,加入高汤稀释到搅动可以挂在碗壁上的程度。再倒入煮软的粉条里,切入葱、姜、蒜,再放入精盐、十三香和少量的海米,用手抓匀后上笼屉蒸一个小时,Q弹软糯的皮渣即可出锅了。
不同的地区也会在做法上有些细微的差异,比如邯郸的部分地区就会在蒸煮之前放入适量的酱油和香油调味,但味道上依然保留着流传下来的最纯正的口感。当人对于皮渣的吃法研究出多种的花式来。可炸可煎,可炒可炖,最常见的是煎皮渣和大锅菜两种吃法。
煎皮渣顾名思义,就是锅中倒上少量的油,将皮渣切成薄片,放入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后夹出。放入黑粗瓷的小蝶中,码放整齐,蘸着捣好的蒜汁来吃。
外表酥脆,入口是热油的香味。咬下一口,里面是绵软的粉条,散发着调料混合的香气。再配上蒜汁的辛辣,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大锅菜就是将皮渣切成两指宽的小块,再配上丸子、各色蔬菜、五花肉,在一个大锅里炖煮。吃的时候就盛上一碗菜搭配两个馒头。蹲在墙边,一口馒头一口菜的吃起来。
不论是什么样的味道,在邯郸这座淳朴的小城里,那些流传不断的回忆,萦绕在老一辈儿人的脑海中。那些阳光下斑驳的城墙和瓦片上泥泞的记忆总会消散,而这烙印在记忆中的味道确是从一代代人的手里传承到了今天。
邯郸这个地方,拥有3100年的建城史,曾经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汉代时,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并称为“五大都会”。而“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未曾更改,更是中国地名文化中极为罕见的。邯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了无数大人物,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荀子、赵政(秦始皇)、曹操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变迁,邯郸汇聚了南北风味美食。有着一篓油水饺、张家驴肉火烧、马头熏兔、老苏羊汤等当地传统美食,还有川、鲁、粤、淮、扬等各地的特色名食。酒作为邯郸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磁山文化时期,是中华酒的源头之一。远在战国之初,邯郸城西十里酒务楼泉水酿酒已初具规模,酒质甘冽清醇,名扬列国。司马迁的《史记》、《列传》,诸子百家的《庄子》、《淮南子》等古籍名典都记有邯郸酿酒的历史故事,“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就是邯郸美酒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纵观邯郸众多名吃,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皮渣。现如今,人们用粉条配以海米、葱花、蒜片、姜末、猪油,加水搅拌蒸制而成,做出了皮渣扣碗、皮渣烩菜、凉调皮渣、生煎皮渣等,只要你亲自尝一口,后味绵长,让你回味无穷,如果再配上一口泉水酿酒,那更是美妙无边。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