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鏖战时刻
二战胜利前,日本陆军的将军级别经过统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部分是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其中很多还是从幼年军校升入的陆军士官学校。这个特点在当时世界各国军队中都是不多见的,极其具有日本特色,从而也有了自身的特点。
历史由来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没有军事教育制度,战争是依靠武士阶层为主配合临时征发的民夫进行的,各个大名藩主担任指挥职责,没有专门的军事教育体系。
在幕府时代,日本就与西欧有联系,当时有一个“兰学”的学派称呼,这个“兰”字就是荷兰的代指。因为当时西欧殖民者与幕府一开始也是有商贸文化交流,因为西班牙等国推广天主教,引起反对幕府的叛乱,由此幕府不准西欧再与日本内陆进行直接交流。
幕府将军
荷兰人就只进行商贸交流,不推广宗教所以成为幕府允许唯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在交流中日本的有识之士就了解到西欧热兵器的制造与使用,并由此了解到西方先进军事理论与教育情况并由此诞生了成立日本军事教育体系的想法。
明治维新后,日本迫不及待的全面学习以西欧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在陆军军事教育方面,几乎就是刚刚打败幕府军1868年,成立京都兵学校(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可见日本对军事教育体系建立的急迫心情。1870年又在推广中小学教育时,横滨语学研究所编入大阪兵学寮,便是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开始。
陆军士官学校
1878年日本参谋本部建立,这是日本陆军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因为高等参谋人员奇缺,1883年又成立了陆军最高学府陆军大学校,至此形成了全系统的陆军教育体系。在此说明一点,陆军幼年军校并不是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唯一途径,一般的中学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这个教育体系被解散前,陆军士官学校共计61期(从1875年开始),培养了36900余名初级军官,并且成为了旧日本陆军的指挥骨干,陆军大学校共64期培养3485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成为陆军的核心力量,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屠刀。
体系特色
日本一开始学习法国。但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让日本人对法国的军事能力产生了怀疑。陆军于是派人去普鲁士参观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普鲁士的国家情况,外界环境和国家意愿与日本太相似了,于是决定全面学习普鲁士。
普法战争
自此日本陆军全面学习普鲁士陆军,其中包括重要的总参谋部设置。但日本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极度缺乏参谋人才,因为以前派出的留学生学成后被当成种子分的太零散了。怎么办?自己开个学校自己培养,从德国请来了梅克尔少校当校长。此人是当时公认的战役战术专家,但有一个极大的缺点——他自己都承认看不懂《战争论》。也就是说对于战略方面问题缺乏认识。
当时的明治维新诸杰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从维新第一人伊藤博文到“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哪一个不是人中豪杰天才人物,战略眼光超群,有我们就够了,让梅克尔好好教授具体问题就行了。这就留下了最大的一个隐患,当然这要到几十年后才能看到。
西园寺公望
由此形成的陆军幼年军校(简称陆幼)—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的教育体系。其中也夹杂着社会人员在中学毕业以后报考陆士,但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民主思潮,让陆军认为中学毕业的社会人士,不如从12岁就进入陆幼学习的人思想坚定,服从指挥,让人放心,就开始重点提拔陆幼毕业生。
进入陆士以后课业极为繁重,除了课本以外没有精力再读别的书了,校内直接没有图书馆。据说只有石原莞尔这种“七号楼”逃出来的,才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写完作业,有时间精力读课外书。这样一来陆士的学生不会接触社会,也不了解民情。尤其是那些陆幼出身的学生,本来就与家人联系淡漠,现在又封在一个制度严苛的环境,就更不会感情丰富有人情味了。
等进到陆大,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平均每期只招收50余人真是精中选精。采用的是独特的联队长推荐制度,陆士毕业进部队实习,由联队长推荐参加入学考试。理论上,可以有三次机会但第一次没考上,后边就是走过场了。
陆大校门
陆大毕业生可以佩戴一枚“菊花与星”徽章,因为形似江户时代天保年间发行的制钱,而被称为“天保组”,而前六名都可以得到天皇御赐的军刀一把,这就是最著名的军刀组!而考不进陆大的就被称为无天组,这些肯定是占绝大多数。陆大毕业以后通常都会进入参谋本部或者重要岗位,基本也是参谋职务开始。
日本社会信奉精英,而到后来陆幼—陆士—陆大成为陆军指挥官升迁的康庄大道。而且军刀组>一般天保组>无天组>其余渠道,这样后来的陆军高级军官基本都是从参谋的位置上升起来的。在日本参谋就不是一种职务或者履历,而是成为一个必须的资历,这与我国明清时代的官场同年颇有些相像,作用也差不多。
军刀组毕业照
辉煌与痼疾
日本投降后,这些学校都被盟军解散,最后统计陆大出来的3000多毕业生,有1100余人成为将军,而其他渠道成为将军的只比他们多100多人。陆大这些毕业生只有2个人不是陆士毕业的,最著名的就是首期毕业生的首席东条英教。看着名字都感觉很熟吧,没错他就是东条英机的亲爹。
由此可以说,从日俄战争以后的日本陆军几乎被这些参谋们控制和操纵,而且因为共同的出身与教育背景,曾经很多让人不解的决定就可以理解了。
东条英教
美军一直很不理解的万岁冲锋,在那种已经输了的情况下美军肯定是投降或者分散打游击去,为什么要聚在一起搞最后的集体自杀?
美军专门调查过此事,被调查的对象全都异口同声说在陆士入学面试时都会被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被敌人包围了,怎么办?标准答案是毫不犹豫的回答:进攻,消灭他们。如果有一点犹豫或者迟疑,立刻被淘汰。美其名曰塑造进攻精神,加上武士道教育更加让这些参谋们不会拐弯。直到硫磺岛战役才有所改观,但已经太迟了。
再问他们有些作战计划为什么制定的几乎一摸一样?回答,从小就这样教我们,其他的做法我们不会啊!而且与社会脱节,不了解时代进步与国外实际情况闭门造车,所有的计划,如果是在陆士或者陆大考试绝对都会得高分,但实际就正好相反。
万岁冲锋后被击毙的日军
现在要说前面提到的梅克尔遗留的问题了,对战略学基本没有很好的教育与教学,让本来就不理解社会与世界的这帮参谋更加没有战略眼光。
明治维新诸杰逐渐凋落后,日本军部愈加独走,日本政府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九一八事变后,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还想以他的威望阻止关东军,但从参谋总长以下全都阳奉阴违最后导致失败。此后的军部,除了石原莞尔,更加没有战略眼光。他们没时间读除课本以外的闲书。就像我们读书时,家长成天说的“又不考你看这些干什么”,这种三观一旦形成就无法更改了。
年轻时的石原莞尔
除了战略问题,在战役战术方面存在最大问题就是后勤方面。日本原先的大名藩主们根本就不存在后勤的概念,有武士专门负责打仗,他们又不养兵,哪里会有这些问题。梅克尔对这些也没很深研究,毕竟这些普鲁士也是比较欠缺。
真正可以补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有没有参加欧洲的陆战,在青岛与德军的短暂交手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教训可谈。又满脑子都是武士道的莽劲,以至于参谋本部,只有运输课连专门的后勤部门都没有。在中国战场的对手是比他们更差的军队,专打弱敌也没有加成。
到了诺门坎战场,和苏军一交火才知道自己的火力有多弱,需要的物资这么多,转运分配有这么困难。还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补救与改变,就又和世界最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美国刚上,在海岛上没了制空制海权,只有困守等着死亡或者战争结束。
英帕尔战役
在印缅战场上就显出这方面缺陷的致命性了,英帕尔战役饿死的日军比打死的多的不成比例了。“吃草就行”“成吉思汗就是这么打赢的”,这种让人听着都感觉愚蠢的话,竟然是陆大毕业生最后成为15军军长的人说出来的。
事后看来,旧日本陆军的军事培养体系,简直就是为日本最后的疯狂和坠落而专门设计和运行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