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国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有哪些?
楚国的历史故事很多,现在我来简单介绍下。
我国历史典故产生的时间较早,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就有许多著名典故流传后世,比如齐国的"晏子使楚",赵国的"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等.南方的楚国亦有不少精彩的例子,像染指,知音,射石饮羽,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
二、东北的东北乱炖的由来?
东北乱炖,起源于清朝顺治时期,那时打鱼人私吃鳇鱼犯法,一天一个渔夫的老娘来看儿子。得了重病,在湖边的打鱼房里住了下来。老人年纪大了,心想儿子是打鱼的,就想尝尝鳇鱼的味道。
于是一个做饭的伙夫就把一条小黄鱼炖上了。谁知道这件事让衙门知道了。就派人来查。伙夫一看不好。就急忙又捡了一些杂鱼放在黄鱼锅里炖上了。
衙门官员来后问:你炖鳇鱼了?
伙夫不承认。
官员说:你这锅里炖的是什么?
伙夫说:这叫乱炖!
衙门官员掀开锅一看,真是各种鱼放在一起炖的。心想也是为了孝敬自己的老人,于是就免去了治罪。
谁知一道名菜就产生了。这道菜是各种鱼各种营养融合在一起而得名。
由于是各种鱼放在一起来炖,奇香无比。
吃上几碗也不腻,营养还丰富。
从此乱炖就出了名。
三、东北乱炖的做法?
主料
蒜片5克
茄子30克 土豆1个 柿子椒1个 西红柿1个
辅料
食用油5毫升
耗油5克 水300毫升 玉米100克 鸡粉适量 盐2克
步骤1
1、蒜切片,土豆削皮切块,青椒、西红柿切块
步骤2
2、锅中倒油,加入蒜片,土豆,大火爆香
步骤3
3、锅中加入蚝油,翻炒均匀
步骤4
4、加水搅拌均匀,小火炖至收汁
步骤5
5、锅中倒入茄子翻炒均匀
步骤6
6、倒入青椒,西红柿,玉米,盐翻炒至食物软烂即可食用。
四、东北乱炖的由来?
相关典故
一个锅里搅马勺,也叫“一锅搅马勺子”,是一句地地道道的东北方言。看见它,就叫我想起东北的炖菜来。
炖菜是东北菜肴中最常见最多的一种烹调方式,这大约和东北地处严寒有关,您想啊,大锅的炖菜端上来,冒着腾腾的热气,吃在嘴里暖呼呼的,身上顿时增添了热量,而且大锅炖菜不会很快就凉了,即使吃的时间稍长一点儿,菜仍然温暖有余。
东北的习俗大多和东北的民族有关,有人说炖菜就是东北游牧民族遗留的吃法,这里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世居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口大铁锅驮在马背上,每到宿营,只好连荤带素扔到一个锅里烩,慢慢地形成了东北特色的炖。
东北炖菜不需要什么繁琐的手艺,菜啦、肉啦简单切碎后,推到锅里,架上火咕嘟咕嘟就开炖,盛菜也不用精致的器皿,把炖好的菜用小铁锅、铁盆或者大号碗装好就端上来了。看这炖法,再看这菜量,无不透着东北人的热情和实惠,吃东北炖菜无须担心菜肴不够,大盆大碗地端上来,用东北话就是你使劲造吧。
吃这东北炖菜,人们的情绪很重要,文明客气是不沾边的,一桌人围着几大盆热气腾腾的炖菜,筷子飞舞,大声笑骂,酒杯碰得山响,脸上淌着油汗,吃到酣快时,不妨站起来,一只脚踏上凳子,一手举着酒杯,一手忙着夹菜,嘴里高声笑骂,这情景在其他地方人看来,简直就是土匪,但这正是东北人吃东北炖菜的酣畅淋漓的体现。现在这样的情形在城市里比较少见了,但到乡村遇到大小喜事时,还是经常看到的。
东北炖菜看起来简单凌乱,可你细一琢磨,还是比较有趣的,比较有名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猪肉炖酸菜”、“排骨炖豆角”,典型的东北炖菜,大多是两两的搭配,一荤一素,就像人们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样。当然也有多种材料炖在一起的,比如人们常吃的“东北乱炖”,就是在不同季节搭配不同材料,大约十几种材料放在一起炖制而成。
东北人喜欢吃炖菜,就像生活在东北的人性格一样,简单粗犷。无论什么材料,只要能吃就可以推进一个锅里炖,虽然有时两两搭配,有时多种混合,但一阵大火狂炖之后,不同的东西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零距离。东北人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为了抵御天灾人祸,养成了讲义气重情谊的性格,大家在一个锅里搅马勺的饮食习惯,又拉进了彼此的关系,性格中的宽阔、大气、热情、包容完美地体现于炖中。
五、东北酸菜乱炖的做法?
主料:酸菜
配料:猪心、猪肠、猪肺、猪肝、猪肚。调料盐、味精、胡椒粉、葱、姜、香菜。
做法:
1.先将酸菜切丝洗净
2.猪下水洗净煮熟切片
3.勺底放油,用葱姜丝炝锅,下入酸菜丝煸炒,加汤,把猪下水一齐下入锅中,大火烧开,调好口味炖熟,放香菜,盛入汤碗中即可。
六、东北乱炖的家常做法?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东北乱炖饼子的做法?
花卷材料(6个): 蒙清玉米粉100g、山茶花粉150g、细砂糖10g、安琪酵母2g、清水150g
1. 和面盆里称入玉米粉、面粉、细砂糖,用手持打蛋器搅拌混合均匀;
2. 制作酵水,称量杯里称好酵母和清水,用手持打蛋器搅拌混合均匀;
3. 酵水倒入和面盆里,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用手快速抓揉成面团,将面团整理成表面圆鼓的状态,收口朝下,放在发酵盒里;
4. 将发酵盒放入温度30-32℃ 湿度60%的发酵箱内,发酵50-60min,此时面团发酵适度,大约变成原先的2-2.5倍大(食指蘸面粉,插入面团中心位置,拔出后凹洞基本保持原状,面团仍然保持圆鼓饱满的状态,即发酵适度);
步骤 2
一锅炖材料: 猪小排300-400g、贝贝南瓜300g、山药150g、豇豆200g、尖椒1个
香料: 葱段1段、姜片6片、八角1个、葱段1段、姜片6片、八角1个、干辣椒4-5个
调味汁: 长寿花玉米油40g、欣和味极鲜15g、千禾东坡红10g、李锦记财神蚝油10g、海天辣黄豆酱8g、李锦记蒜蓉辣椒酱8g、黄酒20g、鸡汁3g,称入小碗里,搅拌均匀待用
步骤:
1. 排骨清洗干净,放入3L锅里,加满清水煮开,撇去浮沫,放入一份葱段(切成小段)、姜片、八角,盖盖转小火煮50-60min,排骨捞出待用,原汤保留待用(也可用压力锅,排骨清洗干净,放入压力锅里,加清水到1/3位置再高一点,煮开,撇去浮沫,放入一份葱段(切成小段)、姜片、八角,盖好锅盖,中火2档上压后转小火,炖15min,关火,排骨捞出待用,可去骨,原汤保留待用);
2. 大葱切成葱花,姜切成姜片,南瓜去皮、山药去皮切成大块待用;
3. 面板上撒少量面粉,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放在面板上,均分成10个小剂子,滚圆,放在撒玉米粉的烤盘上,二次发酵20min;
4. 大炒锅预热好,放入葱花、姜片,炒出葱姜香气时,放入干辣椒、八角炒一会儿,倒入排骨、南瓜块、山药块,翻炒均匀,倒入豇豆炒断生,倒入调料汁,中小火炒一会儿,倒入排骨汤没过食材,中火煮开,盖盖转中小火炖10-15min;
5. 发好的面坯沿锅内周边摆上,按压贴合住锅壁,盖盖中小火焖20min;
6. 汤汁浓稠时,放入尖椒块,轻轻翻拌均匀食材,端锅上桌啦!
八、武汉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武汉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我个人认为这6件重要事件。不知各位亲您还觉得武汉历史上有什么重大事件遗漏了,请您批评指正为感!欢迎留言!谢谢!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2、北伐战争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3、辛亥革命 1911年至1921年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4、江西填湖广 系指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区迁徙的移民运动。据说,早出现五代,明朝达到高潮。
5、湖广填四川 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现今成都人,湖北占15%。
6、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三镇合为一市,定名武汉市,为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
九、苦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告的历史典故,祖逖闻鸡起舞,囊莹读书,凿壁偷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
十、上海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元朝以前,上海为沿海的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宋代设有华亭县,元代始有上海县,明朝时已颇为繁荣。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1930年代是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制造业中心。借助1990年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保持了持续繁荣并快速发展,现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亚,洲第一大城市(不与东,京都市圈比较)。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最北部为处于长江入海口中的崇明岛。上海是移民城市,常住人口逾2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近40%。江南的吴越传统与移民带入的各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先秦至元代,上海渐成为粮、盐产地。明代起,上海发展为重要的棉纺织基地。1843年开埠后,移民从各地涌入,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与制,造,业基地。1990年起施行的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使得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并于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名称的由来,常见说法认为最早始于宋朝,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原为吴语中小河的意思。江东地区命名河流有一个习惯,通常将靠近源头的支流谓之里或上,靠近下游河口地区的称为外或者下,吴淞江的南北岸的两条支流因而被命名为上海浦与下海浦。后由于酒业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收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词因而逐渐扩大影响。
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认为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
此外,上海的简称“沪”来源于古时当地人创造的一种名为“扈”的捕鱼工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约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早期有马家浜、嵩泽、良渚、马桥文化的踪迹。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唐天宝十年,设立华亭县,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此为松江建城之始。
宋咸淳三年,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析华亭县部分,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至 明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至明代时,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上海市全境(不包括宝山区、崇明县),经济已较为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清袭明制,上海县归属江南省松江府。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魏晋时期,华亭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