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独步》 张大千 作品
《寿星图》 任伯年 作品
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请扫二维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老人防摔”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在很多案例中,耄耋老人因为一次意外的摔倒,竟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些伤害甚至不可逆转,而类似的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跌倒,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一半以上。
在我国,跌倒在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排第4位,而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则居首位。且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统计数据显示,60~69岁的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为9.8%,70~79岁为15.7%,80岁以上为22.7%。
哪些因素导致老年人跌倒?
1.环境因素:约占50%。如路面高低不平、湿滑有坑、照明不足等。大部分发生在室外,也有40%左右发生在家中。
2.身体因素:约占33%。如老年人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服药后30分钟至1小时也是跌倒的高风险期。
3.活动因素:约占8%。即在活动中发生的跌倒,如骑车、跑步、运动等。
还有人总结出老年人容易摔倒的时刻:起夜时、洗澡时、坐扶梯时、上下车时、起床时、接电话时。
并建议老人在床边安置夜灯,起夜时先坐一会,等适应照明亮度后再起步。卫生间最好铺防滑垫、装扶手。乘扶梯时保持双脚等肩分开站立,抓紧扶手。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乘车。睡醒后先躺一会,然后慢慢起身……此外,有医生还提醒老年人跌倒时要掌握“正确姿势”,尽量将跌倒的伤害减到最低程度。
这些分析和建议都很有道理,但有一件防摔用具往往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拐杖。
古人为何要把杖首做成斑鸠鸟形?
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老年人摔倒防不胜防,最好的办法是加一条“腿”,即一根拐杖。我不知问过多少耄耋老人为何不撑拐杖?回答多是“难为情”“难看”……为了面子,值得吗?
这位网友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拐杖,确实是老年人防跌倒的另一条“腿”。自古以来,它都陪伴着耄耋老人。象征长命百岁的寿星,总有一根拐杖在身边。
且古人设计的拐杖别出心裁,它不仅是“防摔神器”,还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老年人健康和权益的关心爱护。
这种与众不同的拐杖就是“鸠杖”。
所谓“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杖首处做成斑鸠鸟的形状。
为何要把杖首做成斑鸠鸟形?对此,古人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太平御览》引汉应劭《风俗通》:“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藂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
意思是汉高祖刘邦有一次打败仗,逃跑时躲在树丛中,追兵到来时,见树上的斑鸠在鸣叫,以为树丛没人,就走了。刘邦即位后,觉得这种鸟很神奇,是吉祥鸟,便把手杖做成鸠杖模样,并赐给当时的老人。
但这种解释说不通,因在汉代之前就已出现了鸠杖。
第二种解释:《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者,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文中所说的“王杖”就是鸠杖。鸠鸟吃东西时一口就吞下去,不会噎着,所以称为“不噎之鸟”,把杖首做成鸠形,是希望老人吃饭也不噎。
李白赞美鸠鸟养育后代公道平均
此外,“鸠”字“从鸟,九声”,“九”乃有“长久”之意,故以鸠鸟为杖首,蕴含着希望老人“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
鸠杖源于先秦,盛行于汉代。汉代的老年人,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因为一旦得到这柄鸠杖,就享有特殊待遇。
汉宣帝时颁布的《王杖诏令册》强调:“朕甚怜耆老,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便百姓望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又规定:“年七十以上,授王杖。”
古代这种皇帝赐老者鸠杖的风俗一直延续至后世,历代史料中均有记载。如《晋书·山涛传》载:“文帝以涛母老,赐藜杖一枝。”《新唐书·玄宗纪》载:“丁酉,宴京师耆老于含元殿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鸠杖。”
唐玄宗赐耆老鸠杖一事,在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佐证,其《白鸠辞》云:“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李白赞美鸠鸟养育后代公道平均,饮食不噎,性情安驯,每逢春天,便鸣叫催促农耕。天子把它的形状做成鸠杖,赐给耄耋老人,自然是一件美事。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赐鸠杖给耆老。清昭梿《啸亭续录·千叟宴》载:“乾隆乙巳,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
拐杖的作用是防摔倒,在古代是老年人必备之物。古人在此基础上把它设计成鸠杖,使之既有实用功能又赋予老人更多的尊严。拥有一柄鸠杖,就可以“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了。
现在的拐杖品种更多,各种材质的都有,还有携带方便的折叠杖。老年人一杖在手,就是多了一条防摔的“腿”,又何乐而不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