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是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之一,即采用外敷的方法,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剂调匀做成膏、散、糊、锭等剂型,外敷于相应的穴位或病变处,通过透皮吸收,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到达患处,达到活血散瘀、理气消肿、通经止痛的效果。但是,中药外敷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案例1:
今年21岁的小李,因跌倒致右手受伤肿痛到医院就诊,经X光拍片及医生详细检查:小李的手部无骨折,无皮肤破损,诊断为软组织挫伤, 医生给予了中药外敷治疗,并交待小李隔三到四天到医院换药,如有不适则及时到医院就诊,但小李不把医生的叮嘱当回事,直到10天后才再次到医院就诊,当打开手部敷料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惊呆了…..
尽管医护人员都戴着口罩,但敷料的酸臭味还是把大家熏得直皱眉头,因中药外敷时间过久,小李手部的皮肤已出现破溃和感染!
中药外敷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中草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点,中药外敷治疗通过皮肤对药物渗透吸收或药物对皮肤、穴位产生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中药贴敷剂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轻微可见局部皮肤潮红、瘙痒、灼热、轻度刺痛,有时贴敷过程中局部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留有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 严重的可致局部皮肤红肿、过敏、疼痛、大小水疱、溃烂, 甚至休克死亡。有研究认为出现上述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有: 贴敷时间过长、药物浓度偏高、患者过敏体质等。
中药外敷治疗需注意哪些方面?
因人而异
中药外用制剂组成繁杂,外敷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敷药前了解自身体质,对酒精过敏者避免用乙醇消毒皮肤;对胶布过敏者选择抗过敏贴。年老、体质偏虚者药物用量宜少、时间宜短,感到皮肤瘙痒、疼痛者应提前取下。
因药而异
外敷的时间因药而异,如雄黄、肉桂、苍耳子等很多中药的药性较猛,易刺激皮肤,有的外敷中药中混合有醋、姜汁、蒜泥等比较强刺激的赋形剂,贴敷时间一般2~4小时,甚至更短,有的外敷中药中混合的是凡士林、蜂蜜等比较温和的赋形剂,外敷的时间又可以长达3~4天,因此中药外敷治疗的时间因人因药而定,外敷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过短。用药时间过短,不能充分发挥药效,效果欠佳;用药时间过长,中药成分挥发变干,药效维持时间有限,从而影响局部皮肤吸收,不但不能提升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敷上后如皮肤出现皮疹、发红、发痒的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到医院就诊。
皮肤护理
外敷前用温水或清水清洁皮肤,如使用刺激性药物可先涂一层凡士林、麻油、甘草油等油剂在皮肤上,用药后,彻底清洁局部皮肤,避免药物残渣长时间保留,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如皮肤过敏出现轻微细小水疱,待其自行吸收,勿人为弄破; 若水疱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渗出液,局部给予消炎止痒的药膏或药粉,并保持干燥,一般几日即可痊愈。对于贴敷期间皮肤出现暂时的色素沉着,一般可自行逐渐消退,不必处理。洗澡时动作轻柔,不宜用力搓洗皮肤,切忌用热水及碱性强的肥皂。及时修剪指甲,禁止搔抓、摩擦皮损处,防止感染。结痂忌撕脱或搓拭,应自行脱落,以免留下疤痕。休息卧床时注意体位,避免触及过敏部位皮肤。
饮食调养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避免进食发性食物,如海鲜类的主要有带鱼、黄鱼、虾、螃蟹等水产品;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蔬菜水果,如竹笋、韭菜、杏、芒果等。
切忌自作主张
中药外敷剂需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治疗。有些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雄黄、白降丹、含砒霜斑蝥等制剂。有研究报道病人外敷药物后,出现周身疼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现象,严重者会呼吸困难、四肢抽搐、血压下降等直至死亡,所以切忌自行配制使用。
最后,再次强调,中药外敷治疗并非越敷久疗效就越好,请遵医嘱,在医务人员指导进行,勿因疏忽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不良后果。
作者: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梁启玲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