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凉的特色美食都有哪些?
炸果子
过年酒碟子里的唯一油炸物,不知怎么就叫果子或果果,我不愿用书上的学名生硬的全国统一地更名,直呼其原名更觉泾川的小吃,如陆食一样,陆字我不知用哪个同音汉字好。过年的吃物。各种都重要,陆食看家境和来年吉利,果子是更高一筹的,陆食不用油不用麦面,院里有土蜂有玉米面就可,年景再孬每年能做到,果果就非得有好年成,是好家庭才能做得起,即使有能力,邻家如果多半不做。但乐观主义主宰着泾川人人生的所有日子,母亲们千方百计争取变通,搜东借西,充南假北,还是以种种力量促使炸果
二、平凉美食一条街在哪里?
在平凉,美食街有很多,譬如: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新世纪商厦B座七楼美食区,新泰广场美食区,新民南路美食街,同乐园美食区,金江广场美食街等。
三、特色美食都有什么必吃的小吃推荐平凉小吃街在哪里?
酿皮子、烙面皮、吴记麻花、红糖酥馍、静宁烧鸡、锅盔、熟牛肉、搅团、酒麸子、饸饹面、花花面、牛肉拉面,哎呀说得口水都下来了。
小吃街:南门十字金鼎小吃街,南门十字红旗街口夜市小吃街、新民路同乐园小吃街
四、平凉名人?
巩新亮,孙雅,丁少华,邓鹏飞。
五、平凉地形?
平凉市区不大,以平坝为主,大概就是20∽30平方公里左右,东西狭长南北窄,
平凉市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泾河流经全境,流长75公里,两岸为以川水地为主的河区,其南系以山地为主的中山丘陵区,北以塬地为主的黄土丘陵区!
六、平凉方言?
曹臧恰我哩俺的平凉方言,把动词“吃”又叫做“咥”,也称作“抄”。吃、咥、抄之间相互关联,又存在些许差异。
“吃”字一般用在“吃饭、吃菜、吃肉、吃烟、吃水、吃亏、吃官司”等语境里。“咥”字一般用在“咥美咧、咥饱咧、咥咧一大碗”等语境里。咥,本义是“咬”,引申为“吃”,平凉方言常常用到此字,对其考据如《广雅·释诂三》:“咥,啮也。”
其实,“吃”和“咥”在平凉方言里是有一定区别的,“吃”是最通常的、普遍意义的用法,如上文所举的“吃饭”等。“咥”字的用法却具有特殊性,具体含义有三点:一是大口地吃;二是放开肚皮吃;三是很痛快地吃。只要具备这三点中的一点就可以说“咥”,如可以说“咥了一大碗面”,“两个人把一个烧鸡咥完了”。但如果说“咥瓜子儿、咥豆腐、咥橘子、咥菜、咥米饭”的话,似乎就不能成立,至少人们不习惯这么说。
七、平凉美食?
平凉是一个美食之城,有许多特色美食值得品尝。静宁烧鸡、泾川罐罐蒸馍、静宁大饼、炸果子、炒面、生氽面、臊子面、烩麻食等都是当地的传统美食。
此外,还有华亭的核桃包子、庄浪的暖锅、崆峒区的饸饹面、酿皮子、砂锅、羊肉泡馍、烩面、蒸鸡、蒸羊以及回族“八大碗”等美食。这些美食各具特色,口感鲜美,值得一试。
八、平凉介绍?
平凉是甘肃省地级市。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平凉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九、上海特色美食西安特色美食?
上海的生煎包,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影视剧中的生煎包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初主要是新鲜猪肉和皮冻做馅儿,随着时代发展,鸡肉和虾仁也丰富了生煎的内容。其次就是不得不提的白斩鸡,在上海本地人的观念里,白斩鸡还是小绍兴的最好,它以三黄鸡为食材,做好之后外皮金黄,肉质白嫩,吃起来更是异常肥美,是很多外地食客必尝的美味。小笼包也是让人难忘的美食之一,南翔的小龙包皮薄汁多,要下去满口留香。
生煎包、白针剂和小笼包是上海最为著名的三道美食。
西安的美食缺不了三秦套餐:凉皮,肉加馍,冰峰汽水,胡辣汤,牛羊肉泡馍,锅贴,镜糕,粉汤羊血,葫芦头等
十、平凉拱北历史?
说起“平凉”这个名称的来历,或许很多人知道,这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灭前凉有关。相比平凉七县区的名字,平凉这个名字好像名不符实,听起来与这块土地的地理、人文、风俗、性格特色毫无瓜葛。也正因为如此,“平凉”二字并不符合汉字的一般组词规律,即“平”和“凉”连起来之后,我们无法从字面上去理解其背后的寓意。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平凉地名的诞生,不仅与一场争夺政权的战争有关,还和一个天水人与一个平凉人的较量有关。回溯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公元三世纪与四世纪上半页,前后一百多年间,是平凉“最灿烂”或最有看头的一个历史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十位帝王,而且作为一国的国都,被载入史册。
平凉地名诞生于1600年前
据史学家考证,平凉作为地名出现,距今已有1600多年。至于到底是哪一年出现的,史学界尚有争论,一说为公元358年,一说为公元376年,前后相差18年。但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那就是平凉这一地名的诞生,与前秦灭前凉有着直接关系。
所谓五胡十六国,也叫“五胡乱华”或东晋十六国,就是南北朝之前,三国之后西晋灭亡,东晋南迁,一段诸侯割据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dī)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加上平凉籍汉族张氏在河西建立的政权,先后涌现出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上远不止十六国。
有不熟悉平凉历史的人会认为,“平凉”二字作为地名,有些直白且缺乏韵味,寓意也不明确。到底是说平凉很平,还是说平凉很凉呢?其实,地名的起源与社会发展、时代更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当时的重大事件及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念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地名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
史载,十六国时期,天水秦安氐族人、前秦君主符坚,为了平定建立于河西的前凉政权,设置了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这个凉国的君主神宗张天锡,原是平凉人、凉太祖张轨的曾孙。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巧合,一个平凉人主政的王朝的覆灭,却成为了“平凉”正式登台演出的开端。后来,北周设立平凉县,金朝设立平凉府。唐宋时期,平凉曾一度更名“渭州”。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渭州,即今天的平凉。
渭州,州名,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境)。安史之乱后,青藏高原上由古代藏族建立的吐蕃政权乘虚而入。唐蕃战争使唐朝国力大损,平凉作为大唐门户,成了双方拉锯战的边防和战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凉会盟”发生地。由于吐蕃的长期占领,许多吐蕃人在境内定居,至今保留的地名“麻武”、“策底”就是古吐蕃语地名。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以原州之平凉置行渭州,广明元年(880年)又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884年)又置,治平凉。”北宋时,辖境相当今平凉、华亭、崇信及宁夏泾源县地。直至1131年都称渭州,历时321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九年,渭州归金,改为平凉府,平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大家又要问了,平凉这一地名的起源,与平凉出过帝王有什么关系,平凉历史上真出过十位帝王,他们是平凉人,还是在平凉建国称帝?
十位帝王有九位是平凉人
说起前凉国,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建都在武威的一个汉族割据政权,曾经一度雄踞西北,剑指漠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前凉国的历代帝王河西张氏,老家却是平凉人。
张轨(255年-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平凉)人。虽然他死后被其曾孙追谥为武王,庙号太祖。但他在世时,只是晋朝任命的一个凉州牧,没有称王称帝。然而,正是在他的运筹经略之下,奠定了前凉政权的基础。
史载,公元301年,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shí)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320年,张轨次子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345年,其孙子张骏称凉王,定都姑臧城(今武威凉州区),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区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
张轨执政时虽接受东晋封号,但偏安南方的晋王朝已无能力北顾,实际上是一个割据政权。他和儿子率领部下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打龟兹(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今新疆库车一带),西域诸国先后归附。然后击败了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戊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基本上控制了西域部分土地和人口。张骏、张重华父子在位时期,前凉繁荣昌盛。353年张重华病死,宗室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前凉国极盛之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及内蒙、青海一带广大区域。史载“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疆域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是十六国时期由汉族建立的北方大国。张天锡时已失去甘肃南部。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凉,张天锡投降,前凉国灭亡。从前凉太祖张轨主政凉州,到最后一个皇帝神宗张天锡投降前秦亡国,这个北方王朝共历五世九主,立国七十六年。
对张氏执政前凉帝国的评价,史学界一致认为,前凉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惟一的汉族政权,在中华文明史及西域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前凉经略西域史是中国西北边疆史的一部分,它为西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乃之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
幸运的是,张天锡归降苻坚后,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人头落地,秦安人苻坚没有杀掉这位平凉“邻居”,而是封他为归义候。于是,张天锡仓皇回到了故乡,在泾川过起了隐居生活,20年后得以善终。1976年,泾川玉都镇太阳墩村出土的华盖鎏金铜佛和“归义侯”印,据考证正是张天锡后人埋藏的传家之宝。它的出土,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平凉籍皇室家族的神秘面纱。
匈奴人赫连定在平凉称帝
就在前凉末代帝王张天锡谢幕退场52年后,平凉又迎来了一位高鼻深目的新帝王,而且就定都在平凉。于是,平凉作为“国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载入史册。
在平凉称帝的这个人名叫赫连定(?-432年),小字直獖(fén),匈奴铁弗部人,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昌之弟,十六国时期夏国皇帝。赫连家族原本姓刘,其父刘卫辰曾被前秦皇帝苻坚任为西单于,统领河西众部落。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立为王,国号大夏,年号龙升,改姓赫连氏,意为“帝室徽赫,上与天连”,并设置百官,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夏国也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从公元407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算起,到431年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属国吐谷浑俘赫连定止,仅存在了二十五年。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称十六国时期的夏政权为赫连夏或胡夏。
赫连勃勃在夺取了长安之后,夏国疆土面积达到46.8万平方公里,南界秦岭,东戎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国势达到全盛。由于赫连夏政权穷兵黩武,虽然据有了广袤的土地和人口、牲畜,但还是支撑不了连年的战争消耗。加之赫连勃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废长立幼,导致兄弟间手足相残,先是大儿子太子赫连璝杀了二弟酒泉公赫连伦。紧接着,三弟太原公赫连昌又杀了哥哥赫连璝。赫连勃勃闻讯后悲愤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封赫连昌为太子。这次太子之争连损夏国两根顶梁柱,使夏政权大伤元气,也为日后被北魏所灭埋下了伏笔。
这个小名叫“獖”(意为“阄割过的猪”)的夏国末代帝王,其父在位时,受封平原公,镇守长安。公元415年,赫连勃勃病逝,其子赫连昌继位,任其弟赫连定为大将军。426年,北魏大举攻夏,赫连昌派遣其弟赫连定与北魏军对峙于长安一带,北魏乘其空虚又西出征伐。次年六月,魏军攻下大夏都城统万,赫连昌奔逃到上邽(今天水)。428年,北魏大军围攻上邽,赫连昌被擒。赫连定急忙收集夏军残部数万人,一路奔走,逃奔到平凉,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胜光。
赫连定继位之后,以平凉都城为大本营,积蓄力量,出兵剿灭了盘踞在今兰州、榆中、临夏一带的西秦国,斩杀投降的西秦皇帝鲜卑人乞伏暮末。随后,又多次出兵攻打北魏,企图夺回龙兴之地统万城,但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大夏国已局促于一隅,情势窘迫,不复当年。胜光二年(429年)十月,赫连定登上阴槃山(今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附近),眺望他的故国,哭着说:“要是先帝让我继承大业的话,怎会有今日的事情呢?假使老天给我时间,我就可以与诸位爱卿共创复兴大业。”话音刚落,突然窜出一群狐狸在旁边哀鸣,赫连定下令射杀它们,却一无所获。心中感到厌恶,说:“这也是大不吉利的征兆,天道啊天道,还能说什么呢!”
两年后,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攻打另一个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北凉(今张掖、武威一带)途中,被吐谷浑所俘,次年,被解送北魏,处死,夏国宣告灭亡。从赫连定在平凉称帝,到被俘砍头,历时不足四年。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短命皇帝的存在,平凉才得以成为国都被载入史册,万古流传。
最后八卦一下,不知道今天的平凉张姓人之中,还有没有前凉皇室的后人?今天平凉长相高鼻深目的人,与胡夏赫连定皇帝有没有血缘?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