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线条的艺术创作,有人说,中国书法、中国画,首先是线的艺术。从汉字一笔一划的神韵,到工笔画精微的意境,线条,简单的直与曲的组合,演绎了无数的精彩。
中式传统红木家具更是将这种线条之美发挥地淋漓尽致,叹为观止,以一种精湛的工艺,向世界展示独属于中国的大美魅力!
◎ 线 脚 ◎
“线脚”是古典家具中最基本的修饰手段,是中国家具形体线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引导视觉方向的作用。所以匠人造器,即使是一条“明式捏角线”的应用和设计,都会几经周折,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最终在家具造型上获得呈现。
“线脚”被称为是明式家具的命脉,明式家具的造型,充分发挥了线条艺术的魅力。明式家具虽然雕刻比较少,但线脚样式却有无数,而正是因为这些线条的存在,才使得明式家具看起来流畅自然,变化多端,极富文人气质。
清代家具中的线脚样式也非常多,但是清代家具将人的注意引到繁杂的雕刻上去,而忽视了线脚的存在。
古典家具上常用的线脚有多种,常见的有皮带线、碗口线、瓜棱线、剑棱线、方线等共有几十种,但形状都是介于方(含长方)和圆(含椭圆)之间的变形。
大致分为上下不对称和上下对称两种,上下不对称的线脚不论形状如何,匠师都叫做“冰盘沿”,言其像一种盘具的边缘,一般用在家具的“边抹”和腿足上。边框的长边称为“大边”,短边称为“抹头”,凸面称为“混面”。
传统红木家具追求线条美,装饰题材也受文化影响呈现出不同风貌。同时,传统红木家具的装饰手法也有独特之处,其中尤以考究而多变的线脚最为突出。传统红木家具的线脚形式十分丰富,有捏角线、阳线、活线、凹线、文武线、皮带线、芝麻梗线、竹板温线等。
◎ 圆足、方足 ◎
圆形腿足最多是正圆的,光素无线脚。在此基础上开混面棱瓣;混面或宽窄相等,或有宽有窄而作有规律的相间。也有开洼面棱瓣,每两个凹槽之间突出犀利的脊线。上述两种线脚往往在一腿三牙的方桌上出现。此种开棱瓣的圆足,与下面将述及的开棱瓣的方足,北京匠师统称曰“甜瓜棱”。
洼面把四面平直,仅将角棱倒去的方足视为光素无线脚,在此基础上可以造出线脚多种。有的四角踩委角线,有的四面打洼四角倒棱或踩委角线,有的每面正中再加阴线,将方足分成八瓣,有的分瓣并起阳线,式样不胜备举。
方足的另一类线脚是朝里两面任其平直,只在朝外的两个看面上造线脚,似可以称之为里外有别的线脚。最常见的是无束腰杌凳、各种椅子及圆角柜上常用的所谓“外圆里方起阳线”的线脚。两面打洼三个转角踩委角线的造法,也属此类。比较特殊的是方腿而把朝里的一角踩去,断面形成曲尺形,即所谓的“挖缺做”,桌子及床榻的腿足都有此种造法的实例,亦可归入里外有别一类。
◎ 扁圆、扁方足 ◎
这两种扁形的腿足,多用在案形结体的家具上,如二人凳、炕案、酒桌、条案、画案等。此外如闷户橱的腿足及衣架的立柱,也都是扁方的。
扁圆形腿足有的光素无线脚,有的朝里一面略带平直。扁方的有的看面微呈混面之状,两角倒棱,其余三面则是平直的。更多的则为看面两边压边线或起边线,边线之间形成一个大混面,即所谓“混面压边线”和“混面起边线”。或把此混面中分,形成两个混面,有如劈料。或在大混面正中起一道阳线,名曰“一炷香”,其两道阳线,名曰“两炷香”,三道曰“三炷香”。这一类线脚也是繁多的。
闷户橱的扁方腿足以混面两旁压边线的为多。衣架则因前后两面造法相同,故扁方形的立柱两面线脚也完全一致,与条案等的腿足只有朝外一面有线脚的造法不同。
◎ 线脚的常见种类 ◎
阳线
阳线指高出平面,或浑面凸起的线形。
凹线
凹线指凹入平面的线形。
线香线
线香线是所起阳线的一种样式,线形挺直,圆曲率比一般阳线大,在家具的线感比较强烈。
灯草线
是一种圆形细线,以其形似灯芯草而得名。一般用在小型桌案的腿面正中,由于上下贯通全腿,又称通线,常常两道或三道并排使用。
皮带线
指一种比较平扁但又较宽的阳线,因为像马车上使用的皮条而得名,较窄的叫皮条线。
剑棱线
指中间高,两边斜仄,犹如宝剑的剑背,常运用于椅、凳、桌等家具的管脚枨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线脚。
弄洞线
指两边高起,中间凹进的一种线形。
拦水线
指沿着桌面边沿起出一条凸起的阳线,因为它的作用就是拦住酒水,不让酒水沿桌面流下。
天盘线
与拦水线相似,但位置在不边沿,而在面框的内沿,常见于茶几、花几之类面框较小的家具面上。
瓜棱线
明代家具中的桌子、柜子的腿足通常用料较粗,一般要做成起棱分瓣一类的线脚,通称为甜瓜棱。在“一腿三牙式”桌、“圆角柜”等家具的腿足上多用瓜棱线脚。
芝麻梗
指用两条洼线(内凹弧线)组成的线脚,因为形状像芝麻秆一样而得名。
改竹圆
一种像鼓圆凸起的线脚。
捏角线
指方形材或长方形材在边棱上打折的线形。
竹片浑
指像竹片那样圆弧形的浑面。
文武线
指由一浑(外凸)一洼(内凹)两种线形组成。
◎ 其他构件 ◎
其他常做线脚的构件有用攒接法造成的牙子和几何纹棂格的床围子、透格柜门、架格栏杆等。它们往往造成洼面,或洼面踩委角线,甚或“一鼓一洼”等。因其用料小,和边抹的线脚相比,给人具体而微的感觉。
明及清前期家具的束腰,不外乎平直、凸面及洼面三种。托腮的线脚也比较简单,单层的居多。到清中叶,束腰和托腮的线脚才日趋繁复。
衣架、座屏风及灯台的墩子,有其特有的造型和线脚。有的坐墩把整体的表面都造成线脚,如瓜棱式的一种便是,这些可从实物照片中看到。
中国传统家具非常讲究“交圈”。所谓交圈,有衔接贯通之意,也就是使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平面,泯然相接,借以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例如案形结体的插肩榫酒桌或条案,牙条上锼出壸门尖及曲线并沿边起阳线,腿足沿边也必然起阳线和牙条连接起来,浑然一气,形成完整而优美的轮廓。
无束腰条桌,边抹、腿足、直枨都打洼踩委角线,也为的是交圈。有束腰方凳,牙条攒牙子,腿足打洼踩委角线,也是为了能交圈。有束腰方凳、牙条攒牙子,腿足打洼踩委角线,也是为了能交圈。又如春凳,边抹、腿足都劈料,分成一宽二窄三个混面。横枨也劈料,平分两半,与腿足的窄混面相等。当枨子两端用大格肩榫与腿足相交时,两个混面各自与腿足的窄面交圈。向上与边抹的窄面贯通,形成完整的扁方框;向下则作形,直落地面,可以说左右逢源,上下贯串。
明及清前期家具的一般造法,是各种构件不论交圈或不交圈,都造成同一线脚,这自然是为了整体的协调统一。但也并非千篇一律,绝无变化。两种不同的线脚在一件家具上出现,还是常见的。例如闷户橱不论联二还是联三,抽屉、闷仓之下的横枨及分隔抽屉的立柱,都用剑脊棱与混面压边线的腿足相交。剑脊似的尖棱,当然是和泥鳅背的混面形态相殊的。如果说这是一种常见做法,已为我们意想所有的话,那么黄花梨杌凳边抹为混面压边线,腿足为外圆里方起边线,而罗锅枨却起两道锐棱中夹洼面,这是出乎我们意想的。
又如小座屏风座子,立柱和横枨都是方材踩委角线,屏心边框却打洼踩委角线,这又是出乎常规的。不过,上述两例效果并不坏,没有因为使用了不同的线脚而予人不协调的感觉。看来线脚的变化使用,还在匠师是否善于意匠经营。运用的好,更能使制品清新脱俗,俊俏多姿。运用得不好,则难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END
丨文字素材丨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网络
丨图片素材丨
鲁艺
《明式家具研究》
网络
丨整理编辑丨
鲁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