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州甜菜
洋州人把八宝饭称作甜菜,它是洋州土席的收官菜,入口极其软糯甜蜜。在洋州,它不仅仅是一道极具洋州特色的美味佳肴,更包含着洋州人对甜蜜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爽口的凉菜和美味的卤肉开启了洋州流水席,然后是依次上桌的滑肉、粉蒸肉、红焖肉、夹沙肉、冰糖肘子、节肉、粉焖等菜肴,期间有或酸或甜的汤菜上桌。等到最后一道甜菜上桌,土席的氛围达到高潮,也即将落幕。甜糯的甜菜上桌,不仅仅预示着流水席的结束,更给食客们以希望。他们知道,只有辛勤劳动,生活才会如此甜蜜。
制作甜菜的主要食材是产于洋州本地的酒米。洋州人把糯米称为酒米,是因为洋州西部的谢村一带出产一种美味……谢村黄酒。制作谢村黄酒的糯米和制作洋州甜菜的糯米同产于洋州谢村、马畅一带。而且,制作甜菜的工艺与制作黄酒的第一道流程几乎一模一样。
酒米入冷水中浸泡,入铁锅中蒸煮。不同的是,黄酒只需要蒸煮至七八分熟,然后加入酒曲发酵。而甜菜却需要配上大枣、枸杞、百合、薏米、葡萄干、青红丝、莲子、白果等八种果品,装入洋州土席特有的陶碗中,入笼屉大火猛蒸。直到果香与米香四溢,糯米与果干软糯成弱不禁风的模样,才可以出笼屉。然后撒上白砂糖,或淋上琥珀色的蜂蜜,便可以食用。
糯米做成的甜菜美味,是洋州土席必不可少的大牌。而洋州出产的谢村黄酒不仅仅是洋州土席的最佳拍档,更是洋州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
谢村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德宗年间就已声名远播。特别是中华老字号“谢村桥”牌黄酒,更是汤色明亮,口感绵柔,回味甘冽,成为历代皇家的贡品。
说起“谢村桥”黄酒,不得不说洋县谢村桥这个盛产糯米和黄酒的小村子名称的来由。
谢村桥村位于洋县城以西三公里处。此处南滨汉水,远望巴山,东北倚秦岭,开阔平坦,稻禾丰茂,是洋县难得的鱼米之乡。此地被唤作“谢村桥”村,有一段口口相传上千年的来历。
话说村中有一位高龄的陈姓鳏夫,久病在床,遭到恶媳的嫌弃。有一天黄昏,恶媳妇与丈夫商量,说老人卧病在床拖累全家,不如趁着深夜将老汉推到汉江里喂鱼,少了累赘。不料两人的密谋被一旁的幼儿偷听到了,喊着要一起帮忙推车。恶媳虽嫌无用的老父,却极疼亲生的幼儿,便答应一起将爷爷用独轮小车送到江边。夜深人静时,将老人推到高高的汉江河堤,正要将老人连车一起推向河心。幼儿便大叫,“娘,娘,只把爷爷扔到河心就行,留下独轮车”。恶妇不解,便问儿子为何。那小儿朗声道,“等你和我大大(洋县俚语,父亲的意思——作者注)老了,我好用这辆车子也将你们推到河里去喂鱼”。两口子一听,脊背发凉并良心发现,赶紧将老人送回家里,从此对老人百般孝敬。老人见两口子改过自新,便将祖传酿造黄酒的秘方交与二人,在村子里开起了一爿黄酒坊。陈家黄酒味美醇香,声名远扬,赚了不少钱财。老人便让儿子媳妇舍粥、修庙,并在村口小溪上架了一座石桥,方便来来往往的行人,积德行善。石桥修好后并未起名,方圆百里的村民知道孙子智救爷爷的事情后,便唤此桥为“谢孙桥”,感慨人间孝道。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谢孙桥”讹变成了“谢村桥”。
唐朝德宗皇帝避难逃到秦岭以南的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洋州(今洋县)地方官员便奉上上等谢村黄酒。饥寒交迫的德宗饮之,甘冽醇香,龙颜大悦,感叹道:“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谢村桥黄酒遂成为历代皇家御用贡酒,声名鹊起,也就有了“南有绍兴夹饭(女儿红),北有谢村黄酒”的美誉。
谢村黄酒让洋州声名鹊起,美名远扬,洋州甜菜则给洋州人以饕餮享受。
洋州甜菜上桌,雪白的糯米上覆盖着五颜六色的果脯,果脯上面是一层白晶晶闪着光亮的白砂糖,或者是琥珀色透明的蜂蜜。众人静坐,单等全桌最尊贵的客人举箸,让半月形的糯米与那些五颜六色的果脯和蜜汁充分搅拌结合。等到红色的大枣、枸杞和红丝嵌入雪白的糯米中,等到白色的百合、莲子、白果和薏米没入雪白的糯米中,等到绿色的青丝和葡萄干附着在雪白的糯米中,等到琥珀色的蜜汁一滴滴融入糯米和果干中。人们纷纷举箸,品味这一盘洋州土席的压轴大菜。带着果香、米香、蜜香的甜菜立即征服了人们的口腔和味蕾,温暖了人们的肠胃和心灵。
品味着这一盘带着浓郁果香的甜菜,人们的生活似乎都变得越来越甜蜜。品味着这一盘带着蜜香的甜菜,明天的生活似乎都带着这甜蜜的味道。(作者,一羽,王玉宏,供职于税务部门。图片来自于网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