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老家的山上有座庙叫什么(山上有寺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22 19:41:11
导读

01只要在老家过年,每当除夕夜跟春节即将交替的前后,我都在会朦朦胧胧中听到很多很多的脚步声和鞭炮声。这些声音就好比是钟声,听到这些声音我就知道到庙里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地来了,也说明春节即将来临。山上有座庙,就感觉老家多了一份重量,似乎也是一种文化的底气;每次朋友到我老家,就多了一个去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有“见庙就进、见佛就拜”的习惯;山上有座庙,也为村里增添了一点民俗气息,在某些节点上,乡亲们会在庙

01

只要在老家过年,每当除夕夜跟春节即将交替的前后,我都在会朦朦胧胧中听到很多很多的脚步声和鞭炮声。这些声音就好比是钟声,听到这些声音我就知道到庙里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地来了,也说明春节即将来临。

山上有座庙,就感觉老家多了一份重量,似乎也是一种文化的底气;每次朋友到我老家,就多了一个去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有“见庙就进、见佛就拜”的习惯;山上有座庙,也为村里增添了一点民俗气息,在某些节点上,乡亲们会在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说到山上有座庙,很多人都会想那个讲不完的扯蛋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这是一个无聊的,可以一直讲下去的故事。

小时候经常会拿这个故事忽悠人,一般是这样开始的:

“我给你讲个故事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般有经验的人,立马会说:“别讲了!别讲了!”

其实,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估计写这个故事的人也没有搞清楚寺跟庙的问题。寺是寺,庙是庙。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庙里应该没有住着和尚才对。

在中国寺和庙是有严格区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确切地讲: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而佛是超自然的;庙则是人们纪念国殇、忠孝、优秀人士的场所,祭祀的是神,而神是人的偶像化。

人们去寺里祈求,是精神空需虚的追求;在庙里祭祀,是对功臣烈士的缅怀。

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庙,故《尔雅.释名》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古人设庙还有规定,《礼记》记载:“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另外,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到了封建社会时代,所谓有德有才的人,死后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

由于庙是人们最尊敬的所在,故后来将皇帝的宫殿也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帝与大臣的对策也被称之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

庙虽然是供祭先人的地方,但不是任何人死后都可以入庙的。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后汉书·梁统传附梁竦传》中也说:“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

所以,庙是祭祀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贤哲、历史著名人物的场所,如关帝庙、张飞庙、岳飞庙、孔庙、孟姜女庙、妈祖庙等。这些众多的庙宇,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寺,最早是官署的名称,如在汉朝,御史大夫们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大夫寺,管礼仪的部门叫太常寺,负责舆马的部门叫太仆寺,专管外交事务的部门叫鸿胪寺。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寺才变成了僧院的称呼。因朝代更换,寺的称呼也曾经有过变化,北魏太武帝年间,寺院被改称为“伽蓝”,隋汤帝大业时改称“道场”,唐朝又改称“寺”,一直沿用至今。

把寺跟庙混为一谈应该是不准确的,可能只是人们习惯了,都叫寺庙。

我很确定地讲:我们老家山上的是庙,忠训庙。

02

忠训庙,是为纪念“忠义之士”徐震而建造的庙。在浙南飞云江流域不少村落都建有忠训庙,据我所知,就筱村境内就有三座忠训庙,即徐岙忠训庙、大公宫忠训庙和上章忠训庙。

徐岙跟忠训庙的渊源最深,传说是忠训庙供奉的主神——徐震显灵的地方。

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率兵抵抗,不幸牺牲。在灵柩护送返乡的途中,路径筱村,在徐岙村前的玉溪畔休息时,天降大雨,使久旱而几近枯萎的禾稼尽沐甘霖。本来此地久旱歉收,此后却连年丰收。于是村民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徐岙”以志纪念,并在村头立忠训庙祀奉他。因此,生活在徐岙的人并不姓徐,而是姓吴。

徐岙,也叫做徐岙底,村前有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徐岙吴氏系库村唐谏议大夫吴畦的后裔,吴畦五世孙吴承褚由库村迁居筱村柏树底,越几世后,吴承褚后裔吴莱羡慕徐岙这个地方“曲径坦途、引人入胜、崇峦叠嶂、自成幽秀”之胜景,遂有迁居此地之意,在风水师的点拨下,于宋端平三年(1236)自柏树底析居徐岙,七百多年来,吴氏家族“诗书礼相传,簪缨相继,可谓能光其祖、显其宗矣!”吴氏族人居徐岙700余年而不改村名,一代又一代虔诚地供奉着徐震。如今,在村口苍虬古树下的忠训庙,每逢徐震诞辰日农历六月初六,都会有筱村镇各村的村民前来朝拜。

徐震,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初六日出生于瑞安义翔乡人,即今泰顺仙居。

自唐以来,中原的仕人和望族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泰顺徐氏始祖徐相,祖籍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初徙安固(今浙江省瑞安市);唐宝历元年(825年),定居百丈睦源(今泰顺司前宫头洋),坚持耕读传家,为将来徐氏家族的文风鼎盛奠定了基础。徐氏六世孙徐暹,生于后唐明宗六年(931年),20多岁就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宋雍熙四年(987年),徐暹挈眷携子,迁往仙居村(今泰顺仙居村)。徐氏入迁仙居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其是两宋时期,进士就有徐清、徐涓、徐元德、徐元长、徐容、徐谅、徐天佑等,标志着泰顺文风进入了鼎盛时期。徐震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文风鼎盛的地方。

据资料记载,徐震少年不负先训,好书力学,官至温州府判。职上秉公亷政,为时人所敬佩。当时由于朝廷军事边防软弱,无力对抗外邦的军兵入侵。只可采取妥协的对策,每年要送“岁币”孝敬辽西夏,致使人民负担惨重。

北宋徽宗时,在江南大肆捜罗奇花异石,官吏乘机侵贪,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在青溪(今浙江淳安)造反起义,起义队伍很快从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并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又一鼓作气,攻下了睦州州治建德城与睦州所属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在这同时,起义军打退了驻守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宋军,占领了歙州及所属一些县城。随即,起义军向杭州进攻。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了杭州。这时,东南州郡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发展到将近百万人。

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率其军攻占温州,逼近瑞安。县令王公济与乡绅赵霑商议稳守,决定招募义勇4万人,由徐震为将领,分守吹台山(今瓯海境内)各要道。是年四月初七,双方交战激烈,首领徐震壮烈牺牲于瑞安桐岭,享年58岁。

徐震的英勇牺牲,更激发了乡绅及地方军民的抗侵斗志。当时乡绅薛良显、薛良朋、薛良贵兄弟三进士,官至山东转运使、吏部尚书、朝议大夫,他们收拾徐震的残余部队,对敌抗战,方军未能攻入瑞安。宋宣和三年二月初九日(1121年2月27日),宋徽宗降诏任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军15万前往镇压。由于方腊起义军没有作战经验,起义宣告失败。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讲忠、讲义、讲孝,把忠心献给国家是他们追求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舍身取义都在所不辞。徐震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牺牲得到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认可,先后有三位皇帝敕封徐震。

宋宣和三年(1121年)徐震阵亡后,钦宗皇帝敕封徐震为忠训郎。

仙居祖传的《徐氏宗谱》记载着钦宗皇帝的一段敕封诰词,诰词曰:“忠义所激,勇当寇锋,陷阵先登,以身殉国,持赠忠训郎,子承信郎,又立公之庙宇于桐岭。”

明洪武三年(1370年) 八月十六日, 朝廷又加封徐震为忠训侯王,入乡贤忠义二祠,正祀典,复建徐震庙。

清雍正七年(1729年), 地方上谕各省名臣祠、墓由官银修葺, 永作楷模,徐震之墓以名臣享受官银修葺。

因为先后有三位皇帝敕封徐震三次,后人就称徐震为徐三公。浙南一带,人们纷纷为徐震建庙立祀, 称忠训庙, 或称徐三公殿,也称徐三府君庙。我老家的忠训庙,老百姓均以“徐三公”称之,门额上的匾额虽然写着“忠训庙”三字,但是人们只以“徐三公”称呼,直接把“庙”字省掉了。

在筱村除了徐岙村口的忠训庙外;约在清乾隆年间,在筱村吴、林等家族的牵头下,在北坑村又建了一座徐三翁宫(即忠训庙),建筑规模比较大,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后又被改建,部分建筑已非原貌,近年由民间热心人士出资进行了重修。宫内藻井饰彩画的戏台和主堂的轩棚以及用材巨大、雕刻精细的大梁,说明当时筱村人建造徐三翁宫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另外,就是我老家——上章的忠训庙了。

03

听祖辈们讲,当时兴建北坑徐三翁宫由玉溪八境(东嶴堡、长洋堡、东洋堡、徐嶴堡,岩头堡、柏树堡、北坑堡)共同参与,听说北坑堡不知道什么原因受到了奚落。为此,泰顺南山后龚氏族人发愿要在自己的地方建一忠训庙,即现在的上章忠训庙。也可以说龚氏牵头兴建的上章忠训庙,是北坑徐三翁宫的分庙,不过香火很旺,是周边村民祭拜神灵的首先之处,逢年过节都是香烟萦绕,鞭炮齐名,人来人往。

现在上章忠训庙也不是原来的老庙,而是1996年由龚士荣、龚兆科等人首事重修的。原来的老庙早就在“破四旧”的中被推翻了,到我记事的时候只剩下一个老庙基了。庙基宽阔而平坦,是我们放牛和练武的好去处。现在的这个忠训庙于农历丙子年(1996年)正月初十动工,是年十一月初十完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门额上的“忠训庙”三字由民间书法家翁挥先生题写,当时翁挥先生为了题写门额和撰写石壁记文字,他老人家还在我家住了好几天。石壁记上的字,由我和我三弟龚祈吉合力镌刻。

2013年夏天,为了迎接徐震将军农历六月六的诞辰日,借修建通往忠训庙水泥路的东风,还对忠训庙进行了修复。2013年7月13日,农历癸巳年六月初六这天,举办了隆重的“作福”活动。这一次,除了在忠训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外,还举行了隆重的聚餐活动,即让人喜闻乐见的泰顺百家宴。

自从老家的忠训庙重修以后,一直是香火不断,听说烧香拜神的人说,徐三公真的很灵验。近几年,随着泰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农历六月六都会在忠训庙举行祭祀活动,由各个村通过抽签轮流坐庄。

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都会请来道士做系列的法事,目的是祈求神灵保护各村各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家宅平安。祭祀请神自然少不了宰猪、宰羊的,祭祀神灵过后,人们便聚在一起美餐一顿。

04

正所谓,请得是神,享口福的是人。

这可能就是聪明的人类,树神拜神的重要动机。

当然神灵的树立,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各种精神的慰藉。人最可怕的是没有信仰,只要还有信仰就会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告诫。不管是迷信,还是正信,信,就会对天地有一份敬畏。抛开人类的统治不说,就单单从人的个体修为来讲,这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至于到底信什么,老百姓可不一定明白,主要是求一份心灵的安慰,为生活找一份寄托。其实,不管是拜佛,还是拜神,祭拜就是一种教化。

特别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被世俗化,为平民百姓吸纳接受。同时,民间信仰的神,也被民众融于佛教场所中,如寺院中塑有民间信仰的尧、舜、禹,即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开始就与民间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融合度相当高。如道教中的神,如太上老君、八仙等,在民间信仰也较为广泛。同时,民间信仰的神如杨府大神、三港爷等民间神灵,也为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的神灵。

在中国文化中,神这个概念是不带宗教性质的,和西方的“God"中国的“佛”“仙”不同,神是个信仰概念,是个制度概念。

对于神,中国人有这样的看法:一是传说中,天上固有的创造者兼统治者;二是人死后受到敕封而到天上或地府做事的人,请注意是死后,言下之意就是,神肯定是由魂魄归天后而成的,没有带走自己阳间的肉身,而且一般在天上工作,诸如《封神榜》最后封的皆为神。成神的人不需有宗教背景,不需要学习修炼相关宗教经典,更不需要是道士或是和尚。只要你有缘份,或是阳间十分优秀的人,或是多行善事的人,或是受人间百姓尊敬的人,都有可能在死后被天庭封为神,分在天上或地府当官任职。譬如后世的包拯,文天祥,关羽等人,只因阳世影响太大,为人优秀,死后就被天庭吸收为神了。

我们这个国家的神还有五花八门的特点,包括神仙以及来自佛教的诸佛和诸菩萨,按照学术观点自然不能混为一谈,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只要具有超能力的,不管是神仙,还是菩萨都要拜,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维。

中国的神,一半是宗教人士通过“专业化路线”塑造的,另一半是老百姓约定俗成泡制出来的。有的来源于人间的英雄人物,譬如关帝(关羽)、文昌帝君(张恶子);有的来源于动物,譬如真武大帝(龟蛇);有的来源于山川河流,譬如东岳大帝、河伯;当然,也有一些是老百姓胡乱造出来的,譬如江南的五通神、五猖神。

在皇权社会,不管这些神是怎么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加封,往往也很难显灵。譬如妈祖,原来只不过是福建民间一个不大起眼,跟渔船航运有关的神,只因诞生不久,就赶上了南宋偏安东南的地理优势,因此很快得到皇帝敕封,而且逐年封号升格,最后升到“天后”之位,结果成为了中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地最有影响力的神。关公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偏爱《三国演义》的满人皇帝入关后的大力加封,他也不至于变成“大帝”,变得比他的主公刘备还有地位。

中国的神仙接受皇帝的册封,就像皇帝麾下的文臣武将受封领赏一样,说起来有点亵渎神性,但事实上确实是如此。神权小于皇权,而且不只是小一点。当初佛教刚来中国的时候,和尚们还有点拽,宣称“沙门不敬王者”什么的,可是没过多久,就被降服了,就心平气和地向皇权低眉顺眼地称臣了。高僧大德,如果能够被皇帝封为国师或者商人,都是值得所在寺院机构夸耀的事情。作为空门中的和尚,如此看中名利,如果不是因为为了弘道的良苦用心,那真是被人所不齿了。

说起来,都是因为统治的需要。皇帝看起来威风凛凛,但皇帝也是人,一样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因果,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永住世间。为了现实的统治需要,皇帝自然要有一套凌驾于一切的游戏规则,不然就没法完了。这一切,包括佛、道、神等,甚至连西来的佛祖也不能例外,必须服从皇权,不然,就不跟你玩,不给你玩了,真是如佛家说的一切众生都要管定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还好,我们老家山上的这座庙供奉的忠训郎,是经过皇帝册封的,还是三个皇帝都册封过,相信这个神合理性不需要争议。尽管,现在皇帝不再了,作为中国人一种价值观上的契约,多少还会得到承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官方确认。

老家山上的庙,其实很小,但因为灵验,也就成为了人们乐于朝拜的神庙,且是我们村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神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老家的山上有座庙叫什么(山上有寺庙)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7530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