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岚
耒阳是一座古老的县城,秦朝设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悠久,饮食也多存古风。
苍粑粒
苍粑粒是耒阳一种古老的小吃,据说是神农在耒阳创耒耜时所创。
苍粑粒只有每年清明前后才能吃到。清明时节,采苍草(苍音qiāng,耒阳方言,苍草即清明草)和大米一起石磨磨浆,浆用细纱滤水,留粉团,取鸡蛋大小拍成手心大小的圆饼,用蒸笼蒸熟。
半顿饭功夫,苍粑粒就熟了。苍粑粒色如春草,气亦如春草香。食之,甘美如饴,唇齿生香,且粗而不粝,不失其芳草之本性。我吃过广西的艾叶粑,四川的玉米粑,皆远不及耒阳的苍粑粒味美。
不食耒阳苍粑粒二十余载,至今念念不已。
立夏粥
立夏食立夏粥,是耒阳一大习俗,明清时既已盛行,至今不衰。旧谷日空,新谷未登,正是青黄不接时候,借食立夏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时,人们都忙碌起来了。挑肥料浇田的,驱牛犁田的,呼儿唤女插秧种田的……田野上到处是人。
立夏这天,家家户户皆早起。把旧年的粉丝、海带、干笋、煎豆腐来个大清仓。去集上割来新鲜的瘦肉。
院子的大灶台上坐一口大铁锅,锅里烧一大锅水。
立夏粥是个大杂烩。瘦肉和粉丝等十来种旧年食材炒好与大米同煮。还有新出的雪豆(耒阳方言,即豌豆)、野笋和香椿。那时,雪豆刚结荚。鲜嫩的豆荚在田野的风里肆意地招摇着。一阵新雨过后,野笋也高高兴兴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乡下孩子就提了篮子天天去山上拔。香椿也争着从树上“咕嘟”“咕嘟”冒出来了。人们就举竿在门前屋后的香椿树上敲下几朵,洗净,剁碎,撒入锅中。
还要瘦肉。耒阳人家一早去集上割来新鲜瘦肉,切成细丝,和所有的菜一起入锅煮。
还要糯米叫粒(耒阳方言,叫粒即丸子)。糯米粉和好,女人就站在灶边,搓雪豆大小叫粒抛入锅中,扑通扑通,如蛙入水。
糯米叫粒浮上来时,立夏粥就好了。
立夏粥清香扑鼻,食之鲜滑爽口,让人食欲大振。平日食厌了粥的孩子这时都会争相食之,直到腹胀如鼓,不能再食为止。
糟
糟(耒阳方言,即醪糟)在耒阳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耒阳做糟由来已久。
耒阳人家几乎没有不会做糟的。
做糟最好用糯米,取其黏性。
做糟除了程序繁琐点,其实简单。取糯米数升,泡发,淘净,蒸笼蒸熟。耒阳人家的蒸笼多是木头或竹子做的,这种蒸笼蒸出来的米饭自有一种木头或竹子的清香。糯米熟后,団箕里凉开,入缸。耒阳人家家家都有一口大陶缸。取酒药饼(耒阳方言,即酒曲)数枚,研成粉末,撒入缸中。
酒药饼耒阳人家多是自家做。酒药饼是用酒药草做的。酒药草是耒阳人家对做酒药饼的草的通称,常见的有辣蓼草、马鞭草。辣蓼草,叶柳形,花细小,绿白或粉红,成穗状。马鞭草,叶锯齿形,花细小,浅紫,亦成穗状。耒阳人家门前屋后皆可见辣蓼草和马鞭草,马鞭草尤其多。随手割来,洗净,晒至松脆,研成粉末,和米粉搓成丸子。春夏晴日,常见耒阳人家屋瓦上、草垛上放一竹筛,筛上覆一白纱布(酒药饼不宜暴晒,暴晒易碎裂)。那是晒酒药饼,闻之,隐隐有酒香。
缸内洒少许凉白开,将糯米和酒药饼末和匀,轻轻压实,中间留一深洞出酒,封缸。糟也像人一样知冷怕热,所以还要处理好温度。冬天寒冷,要给糟搭窝,即用稻草、棉衣、棉被将缸裹实。耒阳人家谓之树窝(音)。夏天炎热,将缸置一干燥通风处即可。
第二天,便有酒香了。酒香越来越浓。第三日开缸,酒香满室,酒色清亮,缸里还在咕嘟咕嘟冒泡出酒。抿一口酒,甘甜润肺。
这时,可以起缸了。耒阳人家将糟封入坛内或海(耒阳人家一种腹大口小无沿的陶罐)内谓之起缸。耒阳人家家家都有一只专门装糟的坛子或海。糟封坛封海,吃一年而不坏。
耒阳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糟开始的。
早上起来,在大粗碗里打两盏糟,舀两勺滚烫的米汤。坐在老院里,一边慢慢地啜饮,一边看看高而远的天。破敝的墙角里,牵牛花正悄悄地爬上狗尾草,屋顶上野草正兀自摇曳着。这样的早晨是很惬意的。
下地做活,耒阳乡下老农也总要带一罐糟。累了,渴了,坐到树荫下,用透凉透凉的井水冲一碗糟,咕嘟咕嘟灌将下去,那是一个透心凉,甭提多舒服,全身都通泰了。再慢慢地吸一管烟。看看大太阳,看看远处做活的人们,日子倒也不觉得苦了。
唆螺
耒阳唆螺香,辣,入味,多汁,无滓,是耒阳一绝。
耒阳唆螺不同别处用竹签挑食。耒阳唆螺烹调得法,吃田螺时,只需嘴对螺口轻轻一吸,螺肉便滑入口中。其状如喝水,固有唆螺、喝螺之称。
耒阳河多,凡人住处,皆有河。凡有河处,皆多鱼虾、河蚌,尤其多田螺。近岸细看,岸边、水草上密密地爬满田螺。因河多,老人小孩皆能凫水。
夏天是摸田螺的好时候,上至七旬老翁,下至五岁小儿,皆顶一荷叶,执盆浮于岸边摸螺。人行河上,寂寂白日,时见岸边二三荷叶风动,以为荷叶新出。但竟喁喁有人语,再一细看,荷下有人,双目炯炯,正兀自摸螺。田螺多,一摸就是一把,小半天,便能摸上大半脸盆。
天冷不宜入水时,人就执了长长的竹篙,竹篙一端系网兜,于岸上拖捞。鱼虾、河蚌、田螺皆入网兜。人就挑其大者,小者仍抛回河去。
回家,田螺清水喂养,滴数滴茶油。(清除泥沙)次日再换清水,再滴数滴茶油。如是二三日,泥沙吐净,剪去螺尾,置于麻布袋(取其粗糙,易去螺表青苔,且不伤手),于河边码头,隔袋搓洗,直至螺表青苔去尽,光洁明亮。
耒阳唆螺讲究。螺口掩皮须热锅炒去。须辣,无辣不成耒阳唆螺。须放八角、陈皮、桂皮、香叶。除此,还一定放紫苏叶,这是别的地方的田螺所没有的。紫苏叶鹅卵形,薄,紫色,香气浓郁,耒阳人家门前屋后皆是。随手采来,洗净,剁碎,撒入锅中,鲜香满室。
唆螺出锅,香辣多汁,色泽鲜亮,让人垂涎。夏日午后,日长无事,空庭闲坐,一边唆螺,一边听人院外闲话,快活似神仙。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碱水叫粒和七层糕
碱水叫粒和七层糕是耒阳人家七月半祭祀先人的一种小吃。耒阳粑粒、叫粒、圆子多,外地人初来乍到,难免糊涂。不过,听多了也就明白了。耒阳人家把用米面粉蒸、煮的圆形食物叫做叫粒,做成饼状的叫粑粒,做成圆形但油炸的叫圆子。当然也有例外,薯丝圆子就是条状的,不过薯丝圆子是用红薯丝裹了面粉油炸出来的,不全用面粉。
做碱水叫粒和七层糕关键在碱水。取秋天未被雨淋、未遭虫噬的稻草,在干净地面烧化,稻灰入盆,沸水烫开。渣沉后,取清水。这就是碱水。碱水和秋天的新米,再添一把蒜瓣,(取其香)一起石磨磨浆。
做碱水叫粒和七层糕在耒阳人家是一件大事。女人们常于数天前就开始准备了,先是收拾搁置了一年的做碱水叫粒和七层糕的家伙,再是选米、泡米、淘米、取碱水、磨浆……终于院子里的灶台上坐上大铁锅,灶下生起大火,准备做碱水叫粒和七层糕了。
碱水叫粒和七层糕都是米浆做的。碱水叫粒是将米浆倒入锅中,搅拌成膏,冷却,取鸡蛋大小搓团,蒸笼蒸熟。七层糕是将米浆一勺一勺倒入大锡盘。熟一层糕,倒一勺浆,直到七层。当然也有更多层的,那叫千层糕。七层蒸好,掀入团箕冷却,切成巴掌大小的三角形。
碱水叫粒和七层糕,喷香,紧实,耒阳男女老少皆喜食。早上起来,饭也不用做,取几个碱水叫粒和几块七层糕,往秋日的院子里一坐,就着几块腌萝卜吃,别提有多香。
碱水叫粒和七层糕不宜久存,得尽快食完。耒阳人家就将碱水叫粒和七层糕切块,用鸡蛋或肉汤煮食,又别有一番风味。
坛子菜
坛子菜是耒阳人家家家必做的。耒阳坛子菜香、脆、咸、辣、酸、甜,是坛子菜中的极品。
坛子菜讲究坛子。坛子越老,做出的坛子菜越好。耒阳人家家家都有一溜用了好几辈人的坛子,随便一个坛子,都有几十上百年。
坛子菜有浸、酶、腌等几类,且菜品丰富,萝卜、豆角、辣椒、茄子、藠头、大头菜缨子等蔬菜,无不可入坛。
浸类坛子菜,又有咸、甜等多种。咸的浸类坛子菜是将水烧开,放盐,待其冷却,入晾干的蔬菜。甜的浸类坛子菜做法同咸的浸类坛子菜一样,只是将凉白开换成耒阳湖子酒,盐换成糖,——冰糖、白糖皆可。
浸类坛子菜封坛半月,便可开坛食用。
酶类坛子菜,有霉豆腐、霉豆子等多种。霉豆腐,是耒阳的叫法,其实就是豆腐乳。取新磨豆腐,沥尽水,划成小四方,置于竹筛(筛内垫纱布)发霉。半月长出黄霉,裹上和了盐的辣椒粉,装坛,便可食用。这是耒阳人家霉豆腐最简单的一种做法。此外,还有在霉豆腐里放白菜的,放藠头的,放豆豉的,等等,不一而足。霉豆子。取黄豆,浸泡一晚,煮熟。和霉豆腐一样,沥水,发酵长霉,拌上盐、姜蒜、辣椒粉。霉豆子佐白米粥极香,如用茶油香蒜一炒,尤妙。霉豆腐,霉豆子是耒阳人家待客的上品。
腌类坛子菜做法尤其多。单说腌萝卜和腌茄子。
腌萝卜。做坛子菜的萝卜以耒阳新市萝卜为佳。新市萝卜大小如拳,形似球状,含糖丰富,水分适中。萝卜洗净,切条,晒蔫,开水烫洗,晾干,拌以霉豆腐。封坛数日,即可食用。
腌茄子。地里新摘茄子,去把洗净,蒸笼蒸熟,划开,码盐,晒干,拌上鲜红的剁辣椒、新姜和蒜瓣,封坛,随吃随取。
读中学时,吃不起食堂,得自己带菜。其中吃得最多的就有腌茄子。母亲从坛子里取出茄子切块,用茶油、秋天山上的野八角、园里的新蒜炒好,装进菜罐子里,让我带到学校去。有时,母亲也从集上买来半斤猪肉同炒。用猪肉一炒,腌茄子更香了。看同学吃食堂,自己吃坛子菜,略无慕艳意。这腌茄子我吃了整整一个中学,并未吃厌,至今还时时想念。
坛子菜极讲究封坛之术。坛口要干燥,坛沿需时换清水,且水不能入坛,入坛即坏。
开坛之日,满室生香,让人食欲大振。
坛子菜原是耒阳先民将多余的蔬菜处理入坛以应对饥荒。现在生活好了,耒阳人家却仍保存了这一古风。
坛子菜在耒阳人家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早上起来,一碗白米粥,或者一碗冷水泡饭,就着坛子菜,呼噜呼噜,可以下去两大碗。吃得那个舒服劲,岂是鲜肥滋味所能比拟?
烫皮
天冷了,农事也歇了,耒阳人家开始置办过年的食物了。在这所有的置办里,蒸烫皮(耒阳方言,即米皮)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蒸烫皮是一件繁琐的事。选米,浸米,淘米,磨浆,蒸皮,晾皮,切皮……一家忙不过来,便请人帮忙。耒阳人家自古就有互助的古风。像夏天农忙双抢、腊月里做豆腐,凡是一家忙不过来的,便请人帮忙做。
蒸烫皮时,孩子们哪也不去了,就呆在院子里看大人们蒸烫皮。大人们也是过节的心情,并不嫌孩子碍手碍脚,还高高兴兴地先给他们做几张烫皮吃。刚出锅的烫皮佐以辣椒粉、肉末炒的酱,是冬日的山村难得的美食,一大碗烫皮孩子们总吃得意犹未尽。
烫皮蒸好,耒阳人家就一篙篙晾在前庭后院。那一篙篙白手绢似的烫皮,尽显耒阳人家的富足。
烫皮晾干,叠好,柴刀切块,撒在团箕里,放在柴垛上、屋顶上晒。晒上几天,就可以收仓了。
冬天,人们不出门时,耒阳人家总于做饭时,拿出几块烫皮,往油锅里一放,“嘶溜”一声,小小的烫皮窜成硕大的一朵。菲薄,酥脆,入口即化,美味无可比方。
过年时,耒阳人家把烫皮做成两样食品:煎烫皮和炒烫皮(用粗河沙炒),亲戚来拜年时,就一家一袋地都送走了。
红薯刮皮和红薯粉皮
红薯刮皮,是耒阳人家家家必做的,这是孩子的零食。
红薯洗净,入锅煮。
煮红薯会熬出薯糖。薯糖黑稠、香醇、甘甜,是耒阳乡下孩子意外的收获。喝一碗薯糖,能让孩子们快乐到飞起。
薯糖熬出,就可以做红薯刮皮了。红薯捣泥,刮皮。刮皮是用一种特制的刮皮板(一面大小如A4纸的木板,木板一侧有一手柄)。刮皮时,板上垫细纱布,用木片铲薯泥于纱布,推平,推薄,倒扣于稻草,揭下纱布,刮皮就晒在稻草上了。
红薯刮皮晒干收仓,霜降后吃。霜降后的红薯刮皮甘甜而有嚼劲,如食牛皮糖。
红薯刮皮除了直接吃,还可以做炸麻叶。炸麻叶是将红薯刮皮剪成寸许长条,两端再从中间绕过成麻花状,油炸成金黄色。冬天,坐在屋里不出门时,耒阳人家便取几张红薯刮皮做炸麻叶。炸麻叶喷香酥脆,是冬天难得的好吃食。
红薯粉皮也是耒阳人家必做的。它是过年时,饭桌上一道不可少的菜。
冬天,红薯从地里挖回来,耒阳乡下人家都是大半洗净了,打成浆。耒阳乡下,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台打粉机。一入冬,打粉机便在村中响起来了。“咔哒”“咔哒”往往要响上大半个月。浆打出来,直接倒入池子。耒阳人家家家都有一口装薯浆的水泥池子,池子往往在村前的水田边。
年事日近,耒阳乡下人家开始做红薯粉皮了。去水田边的池子里取早就沉淀了的红薯淀粉,敲碎,清水搅拌成浆。院子里,大土灶里的火已经升起来了,灶上的大铁锅里水也已经开了。将薯浆(一勺)倒入锡盘(大如竹筛),一层层放入铁锅中蒸。蒸熟,于団箕背面撑开,冷却,卷紧切丝,晒干,用藤条捆扎,入仓。
天冷不出门时,耒阳人家就会做上一碗红薯粉皮。用秋天新杵的辣椒粉,园里新拔的姜蒜,八月里山上采的野八角,做上一大碗。香辣绵软。吃上一小碗,通体舒畅,寒气尽除。
粑粒
腊月以后,耒阳人家就开始做粑粒了。
耒阳粑粒多,这时做的是米粑粒、高粱粑粒和秫米粑粒。
那时农事早歇下了。冬天的山村是蛰伏的,但蛰伏下涌动着喷薄欲出的喜悦。人家的院子里正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战事,人们开始做粑粒了。
选米,浸米,淘米,磨浆,沥水,拍粑……院子里,秋天山上拾来的柴禾正哔剥地烧着,灶上的大铁锅里水噗噗噗地冒着热气。取鸡蛋大小米粉拍成手心大小的圆饼,蘸一品红(耒阳方言,一种可食用颜料)点一下,(增其喜庆)入蒸笼蒸熟。
米粑粒工序繁多,常常要熬好几个通宵。小时候,每到这时候,半夜醒来,还看到母亲在灯下挑米里的杂物。屋里极静,她的影子静静地映在糊满旧报纸的墙上,屋里的老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早上,天刚蒙蒙亮,她又已经在院子里推磨了,“吱呀”“吱呀”的声音在清冷的早上特别响亮。
高粱粑、秫米粑和米粑做法一样,无非是把大米换成高粱和秫米而已。三种粑粒口感不一,米粑紧实,有大米的甜味,高粱粑黏稠,秫米粑细腻软糯。
粑粒风干,入水缸,时换清水,(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耒阳人家保鲜粑粒的法子)数月而不坏。在耒阳,做几缸粑粒是家境是否殷实的象征。
粑粒做完后,耒阳人家又静下来了。人们又整日坐在屋里不动了。窗外,只有阴沉的天,呼啸的风,光秃秃的树以及荒凉的田野。
这时,去耒阳人家,人家里都会热情地请吃粑粒。随手在缸里捞一笊篱粑粒,米粑,高粱粑,秫米粑,各种粑粒都有。倒入油锅,两面煎至金黄,撒白糖。糖化,起锅。大家就烤着火,吃着粑粒,说着闲话。窗外,寒风吹得屋门前的柴禾呜呜地响,屋内,却温暖如春。
年过完,缸里也见了底了。缸里的粑粒和仓里的烫皮都给来拜年的亲戚送走了。
糟粑
糟粑是耒阳一种寻常小吃。
糟粑做法简单,耒阳人家都会做,也都愿意做来吃。
大米浸泡,淘净,放蒜瓣,(取其香)磨浆,加面粉,(增其酥脆)加盐。讲究的人家还要放黄豆或芝麻,以增其香。生一炉旺火,炉上坐一热油锅,女人就坐在炉边,一手执粑粒铲(耒阳一种“Z”字形的铁铲,铲平底,碗口大),一手执勺,慢慢地炸糟粑,——在粑粒铲里舀一勺米浆,摇匀,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
糟粑金黄、菲薄、酥脆、喷香,女人孩子都爱吃。就是不吃零食的男人,闲时吃酒,也喜佐以糟粑。
耒阳街头巷尾常有小贩推车叫卖。
就是乡下,农闲时候,为补贴家用,也有女人炸了糟粑,挑着走村过寨地叫卖,引得孩子成群结队地跟着走。
小时候读书,家里穷,为给我凑点学费和生活费,农事一歇,母亲就会做些东西去卖。这其中就有糟粑。糟粑是晚上炸,白天卖。半夜醒来,常看到母亲坐在灯下炸糟粑。那时村里常停电,母亲就点上蜡烛炸。锅里的热油把她的脸都烤红了。冬天天冷,卖糟粑回来,脸都冻红了,手也冻僵了。这是小户人家生活的艰辛。不过用我母亲的话说:“终究是有法子可想的”。
糟粑也是耒阳人家走亲访友的佳品,好吃,也好看,随随便便就是一大包,用耒阳人家说的:“拿得出手”。逢年过节,耒阳人家总要炸很多糟粑,给客人带走。耒阳有年后姑娘回娘家的习俗。回去时,做娘的会打发一大担东西,其中多的就是糟粑,白色的大塑料袋装着,鼓鼓囊囊。挑着从村中走过,引得一村的女人啧啧称羡:“好大方的娘家啊!”女人的脸上很有光。
谷香肥肠
耒阳谷香肥肠不同于别的地方的肥肠,别的地方的肥肠无非烟熏、风干,或者卤制。耒阳谷香肥肠是用谷壳炒出来的,不仅去了让人发怵的异味,还有了稻谷的清香。
耒阳乡下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养上一两头猪。开春去集上捉来猪崽,养到年底杀了,是谓杀年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生活不富裕,耒阳乡下人家的猪都是吃草吃菜。这种猪肉反而极香。炒一盘猪肉,整个屋子都是肉香。现在是很难吃到这么香的猪肉了)年猪大部分卖去,换孩子的学费和家用,只留下过年吃的猪肉。此外,猪身上的几样东西也是不卖的,其中就有肥肠。
灶上置一锅谷壳,灶下生大火,将盐水洗净的鲜肥肠置于锅内翻炒。炒至焦黄,取谷壳、花生壳、油茶壳等物烟熏一两小时,谷香肥肠就做好了。做好的谷香肥肠悬于房梁,随吃随取。
食时,从梁上割下一节,开水烫洗,切条,用红辣椒、藠头烹炒,佐以姜蒜、八角、陈皮。出锅的谷香肥肠喷香扑鼻,肥而不腻,柔韧有嚼劲,让人食欲大振,可以多食两碗饭。
我吃过很多地方的肥肠,成都的卤肥肠,江油的烧肥肠,山东的九转肥肠,但都没有耒阳谷香肥肠好吃。
头碗菜
说到耒阳菜,不得不说头碗菜。头碗菜是耒阳菜的精华。
头碗菜是耒阳宴席上的一道菜,(头碗菜工序繁琐,平常人家没有这个闲情做,也吃不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起了,不过也多去酒楼里吃,嫌麻烦)而且顾名思义,是耒阳宴席上的第一道菜。耒阳宴席上菜极讲秩序,硬菜(主菜)皆往前上,头碗菜宴席上第一道上,可见在耒阳菜中的地位。
头碗菜属于蒸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蒸菜,一般的蒸菜只是蒸,但头碗菜却煎炒烹炸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头碗菜又不同于一般的硬菜,一般的硬菜是一菜一样,是一枝独秀,即使有其它菜,也是绿叶衬红花。头碗菜却一菜多样,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头碗菜又不同于一般的菜,一般的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宛如混沌未开,阴阳不分。头碗菜却讲秩序,讲规矩,井然有序,一丝不乱。头碗菜有三层。豆笋、云耳、香菇打底。中间包圆(米面粉和肉泥做的大小如乒乓球油炸而成的丸子,这是头碗菜的主料)。最外面是春皮(红薯淀粉拌肉泥、香椿蒸熟切成的薄片)、蛋片、墨鱼片、西皮片、猪小肠、猪肝片、猪肺片。头碗菜是用一只特大海碗装着的,如此还溢出碗沿。上面还要用一只碗扣着。宴席上,除了蒸肉,得此殊荣的就是头碗菜了。
耒阳菜以辣为主,头碗菜却是香甜的,是香中带甜,甜中带香,耒阳男女老少皆爱吃。
耒阳有妇女吃宴席分和菜(耒阳方言,和音huò。分和菜即由席上一人分菜,上一碗分一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穷,分和菜是带回去给家中的孩子吃)的习俗。母亲去吃宴席,孩子就眼巴巴地站在门口盼母亲回来。终于看到母亲捧着和菜走回来了,孩子先就拿了碗筷等着吃了。如果吃到包圆和春皮,那高兴简直就像中了大奖。
翻皮豆腐
翻皮豆腐是耒阳一绝。
耒阳人家爱吃翻皮豆腐,也都愿意做来吃。做法也简单。做翻皮豆腐关键在馅,馅根据个人口味,多有不同,不过一般人家都喜用香菇、粉丝、肉沫、干辣椒之类的菜。香菇、粉丝泡发。香菇剁碎,和肉沫(以半肥半瘦为佳,太瘦,柴,太肥,又太腻,半肥半瘦,口感刚刚好)等入热油锅炒出香来。加剁碎的粉丝,稍加翻炒,起锅备用。取大块油豆腐(这种油豆腐大如小儿拳,这是专门用来做翻皮豆腐的,耒阳集市上有卖),剪口,翻转,塞入菜馅,裹上面粉,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即可食用。
炸好的翻皮豆腐没吃完,下次吃时,用蒸笼蒸一下,又别是一番风味。
虽都是翻皮豆腐,耒阳人家家家味道却多有不同。
有一年,我陪母亲去寺里看望一位师傅。
中午师傅留吃饭,饭桌上就有一碗翻皮豆腐。翻皮豆腐里也都是木耳、粉丝、香菇、白菜等寻常菜,但那翻皮豆腐是真好吃,我至今不忘。
清乐汤
耒阳清乐汤原叫清罗汤、清猡汤。先时一位外地秀才来耒阳,在路边小摊吃了一碗汤,觉其鲜美无比,便问卖汤老妇何汤,老妇说是清罗汤。秀才说吃后通体畅快,就请叫清乐汤吧!从此清罗汤、清猡汤更名为清乐汤。
耒阳清乐汤鲜滑爽口,是汤中极品。
但清乐汤并不能常吃到。耒阳人家除了人家里办宴席,便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腊月,人家里煮年肉,家家户户便都会有那么一两缸肉汤、骨头汤。这些汤用盐熬制后,吃到元宵而不坏。耒阳人家便用它来做菜,做得多的是清乐汤。
取肉汤或骨头汤作底,(想吃清淡些,也可用白开水代替肉汤或骨头汤)汤滚开,入猪肝、猪肺、粉丝、鸡蛋、糯米叫粒(耒阳方言,耒阳一种糯米粉做的大小如雪豆的食物)等,用调料熬煮。调一两匙红薯淀粉送入汤中,以增其稠。
现在生活好了,清乐汤不再可望而不可即了,人们想吃清乐汤便可以吃到清乐汤,这是爱吃清乐汤人的口福。
煎豆腐
耒阳有句老话,叫“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做年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蒸大钵,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满饭恰光饭(耒阳方言,即大年三十中午吃光饭)”。这句话是写实,这是耒阳人家过年前的日程。
二十五做豆腐,就是做煎豆腐。
煎豆腐不同于油豆腐炸成圆灯笼,煎豆腐是呈手指长的条状。新做的水豆腐用竹片划成手指长宽,油炸,盐炒,冷却,封坛。过一段日子(大概半个月),再取出翻炒。如此,吃到开春而不坏。
煎豆腐多用来蒸肉。煎豆腐蒸肉,不仅存豆腐香,还添了肉香,比肉还好吃。煎豆腐蒸肉,多蒸两次,味尤美,煎豆腐软而不烂,汤汁饱满,是油豆腐不可比拟的。
作者简介:余岚,原名王小兰,湖南衡阳耒阳人。现居成都,高校教师。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散文、小说散见于《团结报》、《齐鲁晚报》、《野草》、《当代散文》等报刊。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