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食,家乡正宗“老干妈”
豆食,从字面上看,是一个宽泛而不确切的指称。按理顾名思义,应该是包括所有豆制品食物。而我们家乡人,却专有所指,特指豆豉,或黄豆酱。家乡的豆食,黄澄澄,亮闪闪,油涮涮,香喷喷,咸而不涩,辣而不辛,霉而不腐,油而不腻,是一味原生态纯天然的地道正宗菜食调味品。
家乡的豆食,有别于市面瓶装黄豆酱,更与豆瓣酱有本质和原则的区别,豆瓣酱的原材料是豌豆(蚕豆),未经发酵生霉,程序简化,储存欠佳,短味少油,大都凭防腐剂储存保鲜和色素添加成色吸睛。可以说,家乡的豆食,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独具特质,豆食,就是家乡的一大地方特色品牌,就是家乡本土地道的“老干妈”。万变不离其宗,市面所谓的老干妈、牛肉酱、香菇酱、番茄酱、豆瓣酱、花生酱、芝麻酱等等,无一不是受之启发且演化而来。
豆豉是我国传统特色豆制品调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蒸或煮熟后,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用晾干、加盐、拌椒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黄豆豉和黑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淡豆豉,按水分可分为干豆豉和水豆豉。其色香味美及营养价值明显优于酱油、红油、豉油,可直接取而代之。
豆豉,古称“幽菽”,也叫“嗜”。宋周密《齐东野语·配盐幽菽》:“昔传江西一士,求见杨诚斋(杨万里),颇以该洽自负。越数日,诚斋简之云:‘闻公自江西来,配盐幽菽欲求少许。’士人茫然莫晓,亟往谢曰:‘某读书不多,实不知为何物?’诚斋徐检《礼部韵略》‘豉’字示之,注云:‘配盐幽菽也。’然其义亦未可深晓。”明杨慎《丹铅杂录·解字之妙》:“盖豉本豆也,以盐配之,幽闭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二至五世纪的《食经》一书中就有“作豉法”的记载,《齐民要术》亦有制作豆豉的技法。至今仍为重要调味料之一。
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其极为看重。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都有此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
豆豉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乳酸、磷、镁、钙及多种维生素,色香味美,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国南北部都有加工食用。豆豉的工艺流程:黄豆→筛选→洗涤→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接种→制曲→发酵→晾干→拌盐→成品(干豆豉),这类似于时下的霉干豆豉,再掺入适量的红剁椒和少许辅料,就是名副其实的家乡豆食了。
在那一颗豆食一口饭,一勺豆食一碗粥,一碗豆食一餐菜的饥馑岁月,物资匮乏,家乡人吃饱肚子都很成问题,哪来新鲜菜食,尤其是夏秋农忙时节,又是蔬菜淡季,农家菜园少菜断菜,收入微薄,生活紧巴,哪能现采现买,农人们忙得脚不沾地,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张罗现菜现做,活菜活吃。豆食现货现存,现取现食,闲备忙食,省工省时,不是“单挑”、“包场”主打专食,就是“偷工减料”凉拌生食,解急救场,独当一面。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腌菜便是家乡餐桌呼之欲出挥之不去的及时雨,豆食更是乡民简单便捷独当一面的下饭菜。一度由炒菜的佐料,喧宾夺主上升为主菜食了。而现在又回归本位,甘当配角,凉拌调味,解腥祛臊,生津活络,增加食欲,开胃消食。
在我们家乡,腌制食品是家庭主妇的专长,制作豆食更是为人之媳的底气,为人之母的资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豆食就是家乡的味道,就是家庭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家乡的豆食,以本地优质黄豆(浆豆或油豆)为主,红剁椒为辅,配以少许姜丁、蒜头、炒芝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糖类等物质,时间久了,尤其是隔年的陈豆食,能腌出红油来,黄灿灿,亮闪闪,油涮涮,香喷喷。开胃、下饭、消食、增能。家乡人腌制豆食的水平相当了得,先将黄豆用桶水浸泡,再拿木甑蒸熟,待冷却后,麸皮抄裹吸干水份,用簸箕或晒席摊放数日,使之发酵生霉,最佳呈黄霉、绿霉状,晾晒止杀霉菌,干后搓散结块,竹筛筛去麸皮,最后倒入三分之一的红剁椒和10:1的食盐拌匀,放入养水坛(又养食坛)中腌制,务必封存严实,或加盖加水,或泥巴密封,切莫豁风透气,否则变质变味,发黑发霉,生蛆腐烂。豆食从封坛到开坛通常180天,也就是说半年后就可食用了。
酒是陈的醇,豆食也是陈的好,切不可急于求成,速效速成,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家乡的豆食比之市面“老干妈”豆豉,更原汁原味,正宗地道,经济实惠,优质环保。
家乡物产丰富,大都能自产自用,自给自足。而每年必须上交公粮,保障供给,到头来手头所剩无几。与其说度日如年,倒不如说“豆日如年”,即使“杂粮补”、“瓜蔬代”仍填不饱肚子,那年代人人“斗私批修”,家家“豆食拌粥”,有道是“豆食拌稀粥,开胃填饱肚”。老一辈家乡人大多没跨过学堂门,难免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鹦鹉学舌,因话赶话,又身处其境,感同身受,误以为思想革命上的“斗私批修”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豆食拌粥”,也难怪家乡过来人扁担倒下了只认得一、吃了上顿没下餐,往往拿豆食拌稀粥对付了事,总比“嗍筷子头”、“蘸盐咸味”强十倍百倍。
豆食是家乡彻头彻尾的乡土菜、当家菜、家常菜、私房菜,家乡人发明的家乡菜,乡巴佬秘制的“乡巴佬”。用家乡人话说,是既接地气的“土菜”,又上档次的“贵菜”,南北共享,上下通吃,贫富不拘,老少咸宜。老话说,豆腐酒,了家当。而豆食饭,当家餐。重口味的豆食,自然而然成了农家“限量版”的“贵菜”、“细菜”、“当家菜”、“免单菜”。
盐多不坏酱,豆食属咸辣腌菜,吃多了易败味上火,豆食度适,切不可大快朵颐,贪得无度,务必细水长流,受用适度。豆食斗士,豆食当菜无疑是要有“斗士”性子,勇猛而强劲,泼辣而火爆,即便是缺食少菜的贫困时期。
豆食是我国传统调料和大众美食,无论是做菜还是凉拌,可解腥祛臊,生津活络,开胃消食。色香味形俱全。上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寻常人家、黎民百姓,虽品位不同,而品味皆同。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相传与他关联的名馔很多,以其名命名的菜肴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火腿”、“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芽脍”、“东坡墨鲤”等,都少不了豆豉,豆豉当首选佐料或主打配菜。
豆食,既可以调味,也可以入药。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豆豉(豆食)有预防及治疗伤寒发汗(冰痛、身热、脉洪)、血痢、疟疾寒热、盗汗、痰喘、喉痹不语、口舌生疮、胸膈疼痛、胎动、小儿丹毒、背痈、筋骨跌伤、脚肿等疾病之功效。可服、含、敷、饮(豆豉汁),医用简便,疗效明显。
随着家乡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不断改善,豆食又名正言顺而理所当然地回归为佐料和调味的原点。豆食的制作有了改进和创新,其辅料多味而精良,五香、花生、芝麻、杏仁、香菇、虾皮,甚至牛肉丁,经济实惠接地气,高端大气上档次;豆食的配食也更专业更广泛,豆食粑、豆食饼、豆食黄瓜、豆食苦瓜、豆食香菜、豆食莴苣、豆食竹笋、豆食豆腐、豆食茄子、豆食香干、豆食香菇、豆食皮蛋、豆食凉粉、豆食粉丝、豆食虾仁、豆食排骨、豆食蹄髈、豆食鸡翅、豆食鲫鱼、豆食肉丝、豆食蒸肉、豆食回锅肉、豆食虎皮椒、豆食蛋炒饭、豆食皮蛋粥......不一而足,无所不能,别开“豆”面,大拓“食”界。家乡人生活中可谓无“豆”不食,有“豆”皆宜。
豆食,家乡的 “老干妈”,作为地方传统特色美食,有其主辅演变转化过程,即从原始传统食材佐料,到上升特定时期垫底食品,再回位现代高档调料。豆食,豆适(食)家乡,乡民豆适(食),适(食)可有度(豆),度(豆)量十(食)足。如今,家乡人度(豆)日如饴,共度(豆)乡民美好幸福时光。
魔法式的魔芋
魔芋,也作磨芋,家乡人认定它磨芋,从鸡蛋大小的“小魔方”魔幻般地长成磨盘似的“大魔头”,“大魔头”、“小磨盘”似的生魔芋,又经家乡能工巧匠“魔术手”鬼斧神工魔化成“魔芋豆腐”。总之,魔芋的魔法和魔性,体现在它的生长过程、制作流程、烹饪技术和食用价值。
在我国,人们加工和食用魔芋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一直追溯到晋朝。《尔雅》《神农百草经》《蜀都赋》《酉阳杂俎》《梦溪笔谈》《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在那时,魔芋还不叫魔芋,而是名为蒟蒻,民间将其唤做“妖芋”。
在晋朝左思《蜀都赋》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其圃则有蒟蒻茱萸,瓜筹芋区。”刘良注“蒻,草也,其名蒻,头大者如斗,其肌正白,可以灰汁煮,则凝成,可以苦酒腌食之,蜀人珍焉。”
从文中“可以灰汁煮”可以看出,将蒟蒻,也就是魔芋凝成豆腐状,这其中就得用到“灰汁”,也即草木灰过滤后的汁液。
同样是这句“可以灰汁煮”还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早在古代民间就已经知道魔芋必须是煮过以后才可食用。
事实上,魔芋确实是不能生吃的。它全株都有毒,尤其是以块茎的毒性最强,食用后,轻则舌、喉部痛痒肿热,重则有生命危险。想来先民也是经历了很多尝试,才知道魔芋须经煮熟后才能食用。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魔芋之所以有毒,就在于它含有一定量的神经酰胺和生物碱这些有毒成分,这些物质经过热处理后可消除。
正如《蜀都赋》中所记载的那样,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得出了一个将魔芋加工成魔芋豆腐的吃法,既解了生魔芋的毒性,又使得魔芋保留了它原有的营养成分,还使其口感更美味。
民间魔芋豆腐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将新鲜魔芋块茎洗净去皮,一定要将表面坑坑洼洼的黑点挖干净,而且不能有腐坏的;其次将魔芋加水用工具磨成浆汁,越细腻越好。将过滤的草木灰水倒入魔芋浆汁中,边倒边搅拌,让两者充分混合;最后沸水煮上两三小时,去除毒性,凝固成豆腐状。
上好的魔芋表面纤维粗糙,纹路清晰,黄中显乌,稍带麻涩,润喉爽口,柔嫩清凉。市面销售的魔芋,系魔芋粉掺玉米淀粉加面碱(食用碱)熬制,光滑细嫩,黄里泛白,味道淡皮,近乎凉粉,少有魔芋味。
生魔芋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一定要戴上防护手套,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否则会造成皮肤过敏,麻辣痛痒。
现在制作魔芋豆腐的时候,为图方便,大多是用面碱来代替,但经挑剔的吃货们证实,用传统草木灰制作的魔芋豆腐虽然色泽灰暗,但口味纯正,口感更好。
魔芋磨芋,有赖“魔法”——磨法,好事多磨,美味细磨,魔芋需大量的“磨工”,其制作是一种“磨人活”,费工费时,慢工细活,将魔芋磨成魔芋糊,加过滤澄清的灰汁水(草木灰碱水),放入锅里熬至凝固晶体,老嫩适度,切成豆腐块,放入清水中浸泡,吃时,切丝切条切成片切块皆可入菜下锅,魔芋能加工成多种美食,葱花魔芋面、烧烤麻辣烫、魔芋豆腐、魔芋粉丝、香辣魔芋片、爆炒魔芋块、凉拌魔芋丝、魔芋麻辣小龙虾、魔芋海带汤、魔芋番茄汤、魔芋丝瓜汤、魔芋鲜虾汤、清炒魔芋、红烧魔芋、酸辣魔芋、魔芋肉丸、魔芋炒瘦肉,或切块火锅炖食,寒冬腊月,炖食魔芋是首选,猪肉炖魔芋、牛肉炖魔芋、鸡鸭炖魔芋,越炖越鲜,越吃越香,尤其是猪肉炖魔芋、牛肉炖魔芋,胜过猪肉炖粉条、土豆炖牛肉。美味百搭,天然本真,一切皆有可能。
魔芋,中国古代又称妖芋。我国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部分地区,都有魔芋基地和产区,地方魔芋特产,尤以湖北巴东、长阳、竹溪魔芋品质最佳,竹溪是盛产魔芋的“中国魔芋之乡”,我们江汉平原其气候、土壤条件适宜,也是种植生产优质魔芋的“魔王”。魔芋喜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似花蛇皮,根茎若小磨盘。采收季节在10-11月之间,其根茎经去皮、现磨成浆或烘干磨成粉后,再加工即可制成蒟蒻食品,包括甜品、面条及素肉等。自古以来魔芋就有“去肠砂”之称。魔芋“魔性”十足,营养价值极高,魔芋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葡甘露糖,富含多种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钙、磷、钾、黏蛋白。魔芋几乎零卡路里,不含脂肪,经常食用于人体有益。
作为新型保健食品,魔芋既可单独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可在肠胃内吸收水份,食用后易有饱足感,多吃亦无妨。蒟蒻含有水溶性纤维,为人体吸收后可阻碍肠内细菌繁殖,并导引细菌排出,因此得“胃肠清道夫”之美名。
魔芋其“魔力”服众而有实力,其“魔法”超群而不脱俗。魔芋是有益的碱性食品,对食用动物性酸性食品过多的人,搭配吃魔芋,可以达到食品酸、碱平衡。此外,魔芋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热量低,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等,具有排毒养颜、降糖减脂、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养颜通脉、活血化瘀、排毒消肿、宽肠通便、开胃洁胃、减重瘦身、化痰软坚、防癌补钙、平衡盐分等功效。曾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魔芋在现在来说,算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了,它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比如魔芋豆腐、魔芋面、魔芋粉、魔芋干、魔芋丝、魔芋片等,还有魔芋曲奇、一致魔芋和魔芋饼干之类的。这其中最常见的,也就是大家爱吃多吃的魔芋豆腐了。
前方,本名朱国前,网名星雨雄风。大学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业余诗人学会《业余诗人》会刊、校园幼林文学社《幼林》社刊创始人。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天门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天门市中学生文学社团副理事长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淮风》诗刊《中国校园文学》《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文苑﹒经典美文》《辽河文学》《湖北作家》《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浙江日报》《湖北日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首,约300万字。已出版诗集《雄风》《陌上花》散文集《三原色》《此心安处是吾乡》散文诗集《流星雨》,均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湖北省图书馆收藏。长篇小说《变迁》被纸刊及网络选载。作品曾屡次获奖并收入《探索散文诗选》《世界诗人诗历》《青年诗人诗历》《竟陵新诗选》《竟陵诗文精选》《指尖上的守望》《湖北大众文艺丛书网络文学选.散文卷》《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诗歌年选》等近20部选集,其创作成果入选《中国当代作家辞典》《湖北作家辞典》(第三辑)等典籍。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