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我家住在西四一带,西四十字路口正西就是阜成门,是从门头沟、石景山进城的必经之路。那时大街上汽车少,人力车、骡马车居多,其中就有骆驼运输队。为什么叫“队”?因为骆驼是排成队行走的,每头骆驼的鼻孔都横穿一根短木棍,木棍上拴着细皮条,和前面的骆驼背上驮货的架子相连,六只或八只连成一串,叫作“一把”。为首的骆驼脖子下要挂一个驼铃,队尾的也要挂一个驼铃,前铃是引路的,后铃是防止走失的,俗称报安铃。
何大齐供图
骆驼身材高大,性情温顺,大眼睛,长睫毛,眼神亲和善良,走起路来慢慢悠悠,不慌不忙,步态十分稳重,背上驮着大筐或大麻袋,重量能达三四百斤。它耐力好,能适应长途跋涉,可以几天不吃不喝,在交通落后的年代,是长途运输的最佳选择。
老北京人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煤炭、山货等物资,都是骆驼从西北山区,甚至从口外(张家口以北地区)远道运进城的。京西门头沟一带有数百座小煤窑,生产硬煤块,是城内老百姓生火做饭、冬季取暖最主要的燃料。拉骆驼的“驼户”用大麻袋或大筐装满煤块,放在驼背架子上,从阜成门进城,送到各个定点煤铺。六头骆驼可以运两吨多煤,这一趟运输,“驼户”从中可挣到几块大洋。为了增加收入,回去的时候再从城里批发一些山区百姓需要的煤油、茶叶、布匹、日用百货等。于是骆驼队就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纽带,相当于现在的“物流”。最近恢复开发的热门景点石景山模式口古街,就是当时有名的“驼铃古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到石景山区工作,我的很多学生家长就曾经养骆驼,从事长途运输。家访时和他们聊起当年拉骆驼的往事,据说石景山老古城村当时有三百户人家,其中有一百多户都养骆驼,最多的一户养了一百多头,离这儿不远的衙门口村养上千头骆驼。京西这一带养骆驼是谋生手段之一,从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骆驼运输队的规模有多大、多兴盛。
骆驼怕暑热,夏天一般要到内蒙古草原去避暑休养。从农历四月到八月,从古城村出发到口外草场要走十几天,到张家口北边儿就进入内蒙古地界了。那里地广人稀,高原气候夏天凉爽,水草丰盛,很适合骆驼避暑休养。在这里吃得好,长得壮,并换好了新毛。膘肥体壮后,白露节气一到,就可以返回京城了。回来时带上口外的皮毛、药材、山货,就又能赚一些钱。“驼户”一年到头风餐露宿,起早贪黑,在路上远途运输也有很多风险,如沙尘暴、狼群、盗匪等。为了安全,他们都是抱团出行,互相帮助。
用骆驼运输的历史从唐朝就有记载了,在和西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中,骆驼在丝绸之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延续了一千多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年。
据老古城的“驼户”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汽车、胶轮大车逐渐多起来了。但有轮子的车就要求路面好,因此虽然装载量大、一辆车顶上一把骆驼的运力,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吃苦耐劳、对山区路况全无要求的骆驼。直到了五十年代,随着国家大规模修建公路,汽车运输普及,骆驼才完全退出了京城运输行业。
为了怀念骆驼对北京的贡献,在西二环阜成门立交桥东北角的绿地上,建了一组骆驼的群雕,表达了北京人对骆驼的感恩情怀。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何大齐
流程编辑:u029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