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汪豆腐高邮故事(高邮汪豆腐图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18 13:14:07
导读

大约5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跟大豆“杠上”。这种原本生长在荒间的“野玩意”,硬是被老祖宗整成了“家养货”,他们整地、抢墒播种、精细管理、施肥灌溉、适时收获、晒干贮藏再到选留良种,死劲地“折腾”,终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而后随着先民的迁徙,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大豆也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先秦以前大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秦汉至唐代末期,东北以及南方开始种植;到了清代初期,东北就成了大豆的主要

大约5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跟大豆“杠上”。这种原本生长在荒间的“野玩意”,硬是被老祖宗整成了“家养货”,他们整地、抢墒播种、精细管理、施肥灌溉、适时收获、晒干贮藏再到选留良种,死劲地“折腾”,终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而后随着先民的迁徙,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大豆也被带到了不同的地方。先秦以前大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秦汉至唐代末期,东北以及南方开始种植;到了清代初期,东北就成了大豆的主要产区。

至于人们为何种植大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吃。特别是在5000~4000年前,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大豆养活了大帮人。到了殷商至西周和春秋时期,大豆成了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入“五谷”、“六谷”、“九谷”。战国时期,大豆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作为平民的主食,混合其他粗粮做成“豆饭”,就连大豆叶子也能煮成菜羹食用。再到后来,随着石磨的发明与使用,一些人就突发奇想,他们把米、大豆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放进石磨再倒入水,石磨在外力的作用下来回转动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成煎饼。有的就干脆将泡好的大豆放在石磨里,稍微多加点水就出豆浆了。

豆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表面又带有羧基和氨基,使得颗粒表面形成带有同样电荷的胶状物,它们之间相互排斥,时间一久就会结合下沉。古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现象(表面现象),并利用这个特性,发明了原始的“自淀法”,做出了最早的豆腐。相传到了西汉,有个大闲人刘安(淮南王),改进了这种原始的“自淀法”。他有的是钱和时间,就广召方士炼丹、制药、求仙,顺便研究研究如何制作豆腐。

汉代《豆腐作坊》画像石摹本(河南密县出土)

研究的过程中,一位方士无意间将石膏水滴进了豆浆,竟促成了豆腐(南豆腐)的快速形成。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得出结论,可将石膏作为凝结剂,用来加快蛋白质的结合沉淀。既然制作豆腐是让蛋白质发生凝聚,所用的凝结剂就不一定非石膏不可。于是,有人用盐卤作为凝结剂,当盐卤倒入豆浆时,其含有的电解质在水中形成正负离子,中和了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离子的电荷,同样也加快了蛋白质结合沉淀,形成了豆腐(北豆腐)。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又被用来制作豆腐(内酯豆腐)。

豆腐作为“意外”的产物,自诞生以来,也注定了繁忙的一生。它走南闯北,华丽蜕变——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脑、广西桂林的腐竹、浙江绍兴的腐乳,样样拿得出手。再遇到各地名师大厨,纷纷拿豆腐“开刀”,使出看家本领,在他们手里什么“平桥豆腐”、“麻婆豆腐”、“泥鳅钻豆腐”、“八宝豆腐”、“西施豆腐”、“文思豆腐 ”、“三美豆腐”等等,层出不穷。而作为好吃、懂吃的高邮人,更是将豆腐做到了极致。这种极致最完美的呈现,便是高邮的“汪豆腐”。

高邮的“汪豆腐”,处处体现一个“汪”字。何为“汪”?顾名思义,那必然跟“水”有关,准确地讲这“水”应该是指汤,特别是高汤。为何要“汪”?这其实也是高邮特有的做法,“豆腐羹”以高汤为主,主料配料占很少的比例,勾芡只是一层薄薄的琉璃芡(薄芡);而“汪豆腐”则以主料、配料为主,高汤很少,勾芡是一层芡一层油,特别是双芡(勾两次芡),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豆腐与配料,几乎感觉不到汤汁的存在。但要是说没有汤汁吧,又能尝到汤汁的润口感,没错,就是这么神奇。而作为“汪豆腐”里的“神雕侠侣”——“周巷汪豆腐”与“雪花豆腐”,更是出尽了风头。

“周巷汪豆腐”,源于高邮北边的一个乡镇(现已并入临泽镇)——周巷,至于它存在了多少年,没有人说得清。解放前,周巷就以“三大厨”(“锅喜子”、卢顺元、时福楼)的双芡汪豆腐最为有名。六十年代初,时福楼被周巷政府食堂聘为掌勺,一干就是二十年,退休后,他还自带食材佐料,在农村宴席中单做双芡汪豆腐。时福楼的刀功了得,一块豆腐捧在手掌心,“哗、哗、哗”刀起刀落,几毫米左右的豆腐小方块劈入碗中,再经他的独特烹饪技艺,一碗汪豆腐齐活,过往来客、领导干部更是对其赞不绝口。

当然,作为周巷的“地理标志”和“拳头产品”,“汪豆腐”也有其通用的做法。选用的盐卤豆腐(北豆腐),既不可太老,也不能太嫩,硬度要适中。劈豆腐的时候,要拿捏要到位,豆腐粒均匀、适中,劈鸭血(或猪血)时,同样适用。劈好的豆腐、鸭血,放入热水中“走一遭”,再沥干。制作时,热锅中倒入猪油,切好的姜葱、榨菜、油渣、虾米等小料炝锅,猪油的香味,虾米的鲜味,在高温中碰撞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无法替代的鲜香。紧接着,沥干的豆腐和鸭血,入锅翻炒,倒入准备好的高汤(老母鸡汤最为适宜)煮沸,盐、味精、糖等调味。加生粉(山芋粉)勾芡,手勺连续推动锅里的豆腐,覆一层猪油,再勾一次芡,再覆一层猪油,锅中慢炖直至冒小泡。滋养在适宜的温度中,豆腐开孔散开,吸收汤汁精华,最后淋上麻油出锅,葱星蒜点、青瓷碗、小条勺伺候。

相较“周巷汪豆腐”的“皮实”,作为“高邮十大名菜”之一的“雪花豆腐”(“珠湖雪浪”)就要“娇嫩”许多。这道在古“八宝豆腐”的基础上,结合“周巷汪豆腐”的风味研制出来的高邮名菜,首选嫩豆腐(南豆腐,现常用内酯豆腐),还要去掉边表皮。操作时,不沾砧板全在手中操作,豆腐托于左手心,右手持刀,刀面沾水。从上至下竖切成小方格(不切到底)留底相连,后改横刀批丝似雪,切好先后放入水中(常温),再入沸水去豆腥。配料香菇、火腿、鸡脯肉、松子仁、瓜子仁切细丁,葱白切末。虾仁用盐、绍酒拌匀上浆,锅中倒油加热,煸炒虾仁至热出锅。清汤(老母鸡汤)倒入锅中烧热,放入豆腐及配料,盐、味精、绍酒调味。勾一层琉璃芡,淋入熟猪油烧沸,起锅装碗,上放虾仁,撒葱白末、胡椒粉。乍一看,没有热气,别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稍待片刻再舀上一勺,嫩,鲜,香。

从普通的家宴到高档的席间,一道“汪豆腐”将天地与自然调和,一勺入口,味道的厚薄,生活的百态,流露心间。人生沉浮,平淡即是境界,豆腐源于天地,正是勤劳与智慧的转化,承载着家乡的情怀,原本简单的食材,用心做到极致,便是豆腐与高邮人的一段情缘。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汪豆腐高邮故事(高邮汪豆腐图片)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6377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