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莴笋商品性和抗病性,促进莴笋产业发展。绿竹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莴笋品种,在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种子生产,繁育的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好、纯度高、发芽率高,从源头上杜绝了莴笋生产中品种混杂、种子纯度不高的问题,为实现莴笋良种良法的配套生产提供了保障。经生产实践,绿竹表现商品性优、产量稳定、抗病性强,产量平均较传统品种增产12%以上,亩增产700kg以上,亩增收560元以上。
品种特征特性
绿竹肉质茎棒形均匀、皮绿肉青、纤维含量低,抗霜霉病,与生产上传统种植鸡腿形品种相比,在商品性、产量、抗病性方面有较大突破,为高原夏菜种植模式和茬口调整提供了适宜品种。
绿竹中熟,植株生长势中强,株高58.3cm,株幅53.1cm,叶色黄绿。春季栽培从定植至采收84d左右,平均单株质量0.88kg,亩产最高达4815kg。适宜在甘肃及西北地区相同气候区域推广种植。
制种技术要点
莴笋生产用种为常规种,制种过程中去杂保纯尤为重要。在原种繁殖时,必须进行多次严格淘汰选择,并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保证原种的纯度不低于99.0%。绿竹选择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制种,该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病虫害轻、灌溉条件良好,繁育的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好、纯度高、发芽率高,可从源头上杜绝莴笋生产中品种混杂、种子纯度不高的问题,为实现莴笋良种良法的配套生产提供了保障。
1 制种田选择
莴笋是完全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极低,但为了避免异交,提高种子纯度,品种间应隔离500m以上。选择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轮作3年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作为制种田。
2 播前准备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洁田园,深翻灭茬、减少病虫害来源,封冻前灌足冬水。早春土壤解冻达到15cm时(或播种前5~7d)结合浅耕整地施基肥,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5000kg(或生物有机肥500kg)、磷酸二铵25kg、三元复合肥(17-17-17)25kg,施肥后耙耱均匀,平地覆膜,膜宽1.4m。地温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
3 播种及苗期管理
人工去除原种中的杂质和不饱满种子,用手推式滚轮精播机进行播种,播前彻底清扫机械,以免种子混杂,行距40cm,株距30cm,每亩播种80~100g,播后视墒情适当灌水。出苗整齐后,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间苗,每穴留2~3株苗,3~4片真叶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确保苗期长势旺盛,提高产量。
4 去杂及肥水管理
根据绿竹的特征特性进行2次去杂,4~5片真叶时结合定苗进行第1次去杂保纯,将叶形、叶色不符合绿竹品种特征的植株拔除,每穴留1株苗,亩种植5000~5500株。定苗去杂后,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25kg,并浇催苗水。抽薹开花期进行第2次去杂,将抽薹过早或过晚、植株矮小、株形变异以及发生病害的植株拔除。
植株抽薹后摘除底部老叶3~4层,改善通风条件,降低湿度,减轻病害。抽薹期和盛花期再次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各1次,促进种子饱满。末花期打去主枝顶部,疏侧枝,保证侧枝营养充足、种子饱满,并适当控制灌水,防止植株倒伏,促进种子成熟。
5 病虫害防治
莴笋种子生产过程中易发生霜霉病,发病初期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等药剂,选晴天交替喷雾,每隔7d喷施1次,连喷3~5次。
6 种子采收
莴笋花期长,不同部位的种子成熟时间差别很大,由于成熟的种子遇风容易脱落,小面积制种时,采取分期、分批采收的方法,在花序生出白色伞状冠毛时及时采收。大面积制种时,在植株叶片变黄,田间有60%~70%种子上有白色冠毛时一次性采收。采收宜在早晨或傍晚微潮时进行,收割时不带根和主茎,将花序捆成束或铺成薄层晾晒,待水分基本蒸发完毕时脱粒,采收后的种子及时进行风选,保证种子净度在98%以上,亩产种子量60~100kg。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