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冬季,正值煮茶的档口。
一刷朋友圈,了不得。感觉整个茶圈在冬季都掀起了煮茶风。
喏,看村姑陈平时更新的文章主题就知道,煮茶到底是有多火!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个与煮茶紧密相关的话题。
来排个序。
1.什么茶适合煮
2.煮茶有什么诀窍
3.茶要怎么煮
4.茶要煮多久
5.……
以上,还是只是出现频率高一些的问题。
这不,上午正准备泡2018春寿眉,再次收到茶友的私信:“陈,老白茶能煮几次呢,是像普洱茶一样的煮法吗?”
本文就与茶友们继续聊聊煮茶的话题:老白茶究竟煮几次比较合适。
《2》
茶能煮几次,七分天注定!
茶能煮几次?
这就像是问一部手机续航能力有多久。八小时,两小时,半小时?
这都是由手机电池的容量决定的!容量大,储存电量多,续航时间长。
同理,老白茶能煮几次,也是由茶本身的内质决定。而这些内质的储备,完全是由“天注定”。
哦,不,是有茶园的环境决定。
毫无疑问,内质丰富的老白茶,会比内质不足的老白茶更耐煮,所能煮茶的次数也更多。
老白茶的内质丰富,是新茶风格的延续。
追本溯源,茶的品质要好,还是由茶园的生长环境决定。
如在茶圈广受欢迎的高山茶,就是茶园环境好的产物。
1.茶园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丰富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海拔高的地方,温度低。
地理学上给出了专业的数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温度不太高的环境,能够有利于一些含氮物质的积累,不会导致氨基酸被大量分解,从而保持鲜爽感。
同时,高山地区还有昼夜温差大的特色。
白天,茶树在太阳光之下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之下,能够不断生产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被储存在叶片内。
到了晚上,茶树改成呼吸作用,在呼吸所用过程中,会消耗白天产生的能量。但因为高山地区气温低,茶树的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变少。
生产大于消耗,有机物被大量留存下来,这些有机物就包括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咖啡碱物质,这些多了之后,自然能为茶叶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能够奠定茶耐泡、耐煮的特点。
2.茶园海拔高,云雾缭绕,含氮化合物含量高
在高山茶园,常年会有云雾缭绕,这些云雾,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有了这层雾气的存在,可以过滤对茶树无用的光线,留下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光线。
当阳光接触地表,紫外线被水蒸气反射,更多红橙光的进入,为茶树合成生长要素(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打下了坚实基础。
3.茶园土壤疏松,茶树扎根深,汲取营养物多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不但让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且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也很丰富。
在这一系列外界的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会让茶树变得更耐煮。
《3》
茶能煮几次,三分靠技巧!
煮茶时我们会发现:同一款茶,在不同人的手上,香气、口感都完全不一样,就连煮茶的次数,差别都很大。
张三煮的是老茶寿眉饼,准三年的,一壶能煮上七八次,一个人自己能喝上一整天。
李四买的与张三是同款,同样是用煮茶法,茶却只能煮三壶,勉强煮第四壶,但香气和口感都属于强弩之末,实在是乏善可陈。
排除了茶原料因素的影响,煮茶次数能有如此大差距的,在于煮茶方式。
在煮茶过程中,会影响煮茶因素的有以下三点:
1.茶水比例
茶水比例,即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
如400毫升水,搭配2克茶。与1000毫升水,搭配2克茶,在相同的煮茶时长下,耐煮程度也不同。
在相同投茶量之下,水量少的,自然要比水量多的煮茶次数多。
茶水比例,要严格控制。
2.投茶顺序
茶耐煮与否,与投茶顺序有关。
相同茶水比例下,沸水投茶会比冷水投茶更耐煮。
沸水投茶后,茶与水共同达到沸腾状态,电源关闭即可。这个过程,可能内在物质只要释放30%足够,要是从冷水开始投茶,茶水接触时间长,茶的内在物质释放度,可能就释放了60%之多。
对比之下,茶的耐煮性就变差了。
3.续水方式
续水方式,也会影响白茶的煮茶次数。
如倾倒茶汤时,没有将茶汤全部倾倒干净,留下30%的茶汤,而后再续水至原来的高度,这种做法我们称之为留母汤。留母汤,会让茶也变得耐煮些。
要是茶的续水前没有留下母汤,相当于让茶重新释放物质,一切从零开始。此时内在物质释放多,茶自然会变得不耐煮。
细节决定一款茶的耐煮度!
《4》
老白茶煮茶技巧tip 5,掌握这些,茶不仅耐煮还香甜!
1.老白茶可先泡后煮
内质丰富的老白茶,可谓潜力无限,建议大家采用先泡后煮的做法,这样可充分体会老白茶的香醇。使用白瓷盖碗冲泡白茶,还可以充分体会茶的香气和纯正的汤水。
冲泡过5次甚至是更多次数的茶,沸水投茶后煮茶的时间也要相对延长。
当然,若是您在冬季想偷个懒,直接煮干茶也是可以的!
2.茶水比例控制到位
茶水比例,以个人口感喜好为出发点。
分享几组常用的茶水比例。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