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个地方,气候寒冷。适者生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与其它地方不尽相同。有很多食物都是由冻字开头的,如:冻豆腐,冻白菜,冻饺子,冻豆包,南方人咋听起来,感觉一定凉飕飕。其实,用东北话说:贼拉拉地香。别的不说,就说这冻豆包,我要是说完,不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寓居海外的东北人,恨不得一下子飞过山海关,参加到包冻豆包的行列,啃一口那挂霜的粘豆包。
冻豆包是把黏豆包冷冻后变成的豆包。黏豆包是用大黄米面做成的。我小时候,亲手种植过糜子,它同谷子一样,春天用耲耙播种,妇女薅地进行间苗,然后进行三铲三趟,种植非常费工夫,产量也低,生产队时候种植面积很小,主要是满足社员们过年蒸粘豆包和撒年糕。
糜子经过脱粒,籽粒叫大黄米,粒同小米颜色一样,体积比小米粒大许多。不同之处是小米不粘,大黄米粘,用大黄米磨成面粉,蒸出来的豆包,年糕,东北人叫粘干粮,抗饿,好吃,是调节饮食结构的好食品。
做豆包工序很复杂的。早些年,农村都是笨碾子,要想把大黄米碾成黄米面,首先要淘好米。腊月气温一般都在零下30多度,生产队的碾坊都是拉合辫子墙,草房盖,没有取暖设施,屋内同外边一样寒冷,滴水成冰。碾黄米面的时候,社员们都提前两天将门窗用棉被封闭上,或者在石碾子旁烧个小炉子。如果不这样,黄米放到碾盘上,马上冻成一个坨。
淘米是将磨好的大黄米倒进热水锅里进行淘洗,一般洗两遍,然后,用大笊篱捞出后放进秫秸编的席篓里空干水分,装进麻袋放在火炕上保持一定的温度。
腊月门,家家都淘米,碾房需要排号碾。石碾子一旦开始碾大黄米就昼夜连轴转不能停,否则就上冻了,从屯子一头开始排号一家接着一家地碾。因为天气冷,磨米速度要快,需要好多人,有牵马套碾子的,拉爬犁搬袋子的,端簸箕上黄米的,从碾子上往下收黄米面的,过箩筛面的,装袋子的。一家有事四邻帮忙,除了自家人和亲戚外,还有以下未排到号的几家都来人帮忙端米筛面,直到自己家磨完黄米面才离去,后面几家又来人接替干活,如此循环,那种和谐气氛让人羡慕。
黄米面碾好后,要进行发面。发面很有讲究,发不好就酸,还有的人家发出来臭脚丫子味。面发的好不好,完全凭经验。那时候都用泥瓦盆,将黏米面放到大盆或者二盆里和好后,盖上棉被放到火炕上发,为了让面发的均匀要进行揣面,揣面这个活很累,把一大盆的面上下倒腾一遍,男人都累得汗流满面。
在发面期间,主人开始做豆包馅,豆包馅有大芸豆馅和小豆馅的。喜欢吃大豆馅的,不要捣碎,小豆馅的,烀好后要在锅里用酱杵子捣碎,攥成鸡蛋黄大小的圆蛋。喜欢吃甜的,在捣豆馅时加点糖精。
包豆包很简单,将大盆里发好的黄面用手抓一小块,凭经验,包多大豆包抓多少,把豆馅包在面里面用双手揉成圆圆,如果有多余的面揪出来扔回盆去。如果现包现蒸,就将包好的豆包,一个挨着一个的摆到锅里铺好苞米叶子的莲子上,盖上锅盖,如果是两开的木锅盖,要蒙上麻袋片,避免跑气,开锅后再捂一会就好了。豆包蒸熟后,用“揭干粮板”蘸水拣豆包,避免破碎。吃剩下的豆包放在外面冻透后,装进缸里放着,哪天想吃就拿回来用莲子熥一下吃,味道一点变化没有。
东北的豆包都是进腊月后开始包,所以,大家都叫冻豆包。
包冻豆包是左邻右舍自发的集体活动,东西院的邻居互相帮忙,你帮助我包,我帮助你包,妇女们一边包豆包,一边打打闹闹,开玩笑,讲新奇的事,一直包到三星偏西,几大盆大黄米面包完,大家才散去。
粘粘的豆包,农民把欢乐和幸福粘在一起。
圆圆的豆包,农民把小日子过得团团圆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