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浙一带,尤其是浙西地区的一种美食,清明团子的历史不得而知,但是自从明事以来,这种食物就相伴至今,虽然从名字上来说,有点淡淡的忧伤味(清明节干什么,你懂的),但是依旧是老少皆宜。
说到清明团子(其实我们很少这么叫,我们通常称之为清明果),其加工过程通常涉及到一种叫做“青”的植物(如下图),还有磨好的米粉。
青的第一种
青的第二种
青的第三种
为什么叫“青”呢,或许在春回大地,一片青色的时候它们已经出现的原因吧?或者它也不不叫“青”,而是“清”,清明节的“清”。不得而知。
一到它们刚冒头的时候,村妇们就会背着竹篓,沿着乡间小路,野地丛林中寻找它的足迹。它,默默无闻,但是,它,无处不在。不一会儿,便满了大篓。
回到家,烧上一锅开水,把洗干净的青扔进去,于是厨房中就弥漫着一股春天的,热呼呼的味道。
记得小的时候一闻到这味,就像瘾君子吸了海洛因,小苍蝇闻到腥味羮一般,扔下手中的风筝,像祥林嫂说阿毛剥豆子的故事一般,追问着清明果上市的时间,然后被妈妈嗔怪着碍事赶开。。。多么美好的回忆呀。
接下来的一道工序,就是把煮软的青,混上熟石灰水。稍微学过化学的都知道,我们感官中的许多苦涩之味,其实都来自于一些酸。这样的一个处理过程,其实是一个酸碱中和啦。
H+ + OH- ------------------> H2O ; 苦涩味的原因之一就是基本来自于 H+。。。
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记得会放置一段的时间,或许是保证反应的充分吧。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把它们一起放在清水中漂洗,以除去不断出来的汁水,一直到水很清为止。这样,清明果皮的原料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把它们用石臼捣烂,与煮熟的米粉搅拌,尽可能地均匀,这样,整个清明果皮染色的过程就算大功告成了。真的是佩服老祖先,有如此的聪明才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给食物染上色,在如今,却是一种难事。那些在售的清明团子,有的是用芥菜水,有的干脆上的是色素,染成鲜艳无比的外表,不得不说是当今社会的人们违背自然,投机倒把,丧失道德的悲哀。
那清明果的馅又是如何解决呢?不要急,春天到来的时候,不是说万物复苏嘛,竹林中成片成片外冒的春笋,是最唾手可得的原料。从地底下挖上我们称之为“泥底白”的笋(大部分在城市中买的都是出土的笋,所以不嫩),混上刚开缸的酸菜,加上一点鲜肉,带一点肥肉的那种,洒上点辣椒,一起剁碎,至此人间的美味就成功了一半。
真正的清团
相比其它的食物,这是一种把春天的气息(青与竹笋)和自然相结合的完美典范。所以每次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只会默默地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流个口水。这次回家,虽然错过了最正宗的时刻,但也能一解口馋。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