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话题已参加享受餐桌4月活动:花样餐桌,食尚煮意
中国人不喜欢吃面包,而喜欢吃馒头、包子。据说这馒头、包子还是当年诸葛亮发明的。而这项发明又是因为救人性命,急中生智想出来的。
包子起源于三国。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出现了白馒头(不带馅的)。
清军入关后,汉族的馒头为满族贵族所喜爱。由于满语中馒头称之为“饽饽”,于是有馅的馒头就叫做“饽饽”,后来又称为“饽子,包子”,无馅的白馒头就简称为馒头。(以上信息来自网络)
“包子”:吃了几十年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本月在没有学做“开封灌汤包”之前,我大概再不会想到,这辈子,我还会尝试学做“包包子”这等大事呀!
有了上次包“开封灌汤包”之后,我的手一直在痒痒,刚刚找到“包褶”的感觉仿佛还在手边缠绕着。那次学做“灌汤包”儿子没吃到,本想再包一次给他吃的,可吃货在学校还未回来,只好先放一放了。想到我们平时经常买“大肉包”、“香菇菜包”、“豆沙包”之类的当早餐;趁周末休息,那我何不趁热打铁再学做“发面包子”呢?哈哈,对于好学的人来说,有了想法不去实践,真是比啥都难啊
!赶紧换衣服,去买面粉了和青菜去-- -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香菇菜包,相对容易上手很多,只是有点不明白,我们在外面买的“香菇菜包”掰开后,青菜馅都是碧绿碧绿的,为什么我第一锅蒸好的菜包,颜色就黄黄的呢???是不是蒸的时间太长导致的?后面的几锅,我将水开后蒸15分钟,闷5分钟,缩短为水开后蒸12分钟,确实是好多了,但是还是不如外卖的青菜颜色好看呀,这是为什么???
另外:包子的面团也不如外卖的软糯呢,还烦请面食高手指导下老方,老方将万分感谢
【具体做法】
原料:
青菜:1250克、面粉:850克、香菇:12颗、香干:6块、酵母:7克、温水:410克、
香油:适量、芥花油:适量、食盐:5勺、白糖:1勺、木耳:适量、味精:少许、黑白芝麻:适量
做法:
1、称好面粉,放入面包机内桶
2、酵母与温水调匀后,倒入面粉中,启动和面程序:30分钟
3、趁和面时间来处理馅料:青菜洗净
4、锅中烧开水,青菜入焯水
5、烫熟后,迅速放入凉水浸泡片刻后,捞起沥干
6、青菜、木耳、香菇放入盆中:加入食盐、白糖、味精、芥花油和香油
7、拌均后,加入香干和黑白芝麻
8、用筷子顺一个方面搅打均匀,备用
9、时间到,和面已完成,再启动酸奶程序发酵40分钟
10、直到面团发酵至2倍大
11、取出排气
12、搓成长条,分割若干个剂子
13、用擀面杖擀成四周簿中间厚的包子皮
14、放入适量:麻油香菇青菜馅料
15、将四周皮包紧捍褶子
16、一个麻油香菇青菜包OK了
17、放入蒸屉中,饧20分钟
18、水开后,放入蒸锅中,大火蒸10~12分钟
19、时间到,包子已蒸好
20、取出麻油香菇青菜包
21、掰开一个,效果还不错吧
【老方心得】
1、面粉、温水、酵母:按100:50:1(稍减些量)的比例和面
2、青菜:焯水后及时放入凉水浸泡,可保持色泽
3、包子包好后,需饧20分钟
4、开水入锅,蒸10~12分钟即可(时间根据包子的多少自定)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