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欢迎投稿老城事栏目,只要在此栏目发出,都有至少100元的稿费。投稿邮箱:xiaopu@pujiang.cn
在所有的节气里,似乎再没有比清明更令人遐想了。清明,寓空气清新,阳光明朗之意。自然界的清明,春和景明,天朗气清。政治清明,是政通人和,社会和谐。
时值四月,暮春季节,天气转暖,花有落但仍缤纷,草木已然一片绿意,而绿在嫩绿翠绿之间,恰到好处。最好的季节,最好的节气,用清明来命名,实在名至实归。
然而,清明是传统的祭祖节日。这在诗歌里多有描述。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正因如此,清明诗里描写诗人美好心情的,并不很多。“雨纷纷”“欲断魂”,借酒消愁杏花村,杜牧《清明》更成了千古绝唱。
小时候,最向往清明节显然不是这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念念不忘的倒是美食。清明节祭祖跟正月初一向祖宗拜年不同。向祖宗拜年只要清香和烧纸就可。清明节则要带上食物祭品。除白米饭、猪肉、豆腐、青菜等一般祭品外,还有独特的青粿。
这是一种青绿色的糯米粿。由在糯米粉里混进一种经特殊处理的植物嫩茎叶叫“青”的煮熟做成。能做“青”的植物有泥胡菜、艾蒿等。有的地方还用叫“绵绵”的。艾蒿较为普遍,田头地角都有。处理起来也很简单。只需摘取嫩的茎叶,开水煮熟,即可除去苦味。而泥胡菜则要用生石灰浸泡几天。加工好的植物被舂成糊状,混入糯米粉里煮熟,就可加工成青粿了。
青粿的形状有好多种:夹粿、印粿和三角粿。夹粿像月弦,边缘花纹凹凸有致。鼓鼓的肚子,里面装着如咸菜、豆腐和鲜笋之类的咸馅。印粿为熟粉团放在印版上压成,正面有花叶和文字组成的寓喜庆之意的图案。这两种是为大人孩子解馋的。
上坟用的青粿一般为三角粿,里面装红糖、芝麻等甜馅。有的人家没有红糖,用番薯火糕的碎末代替。不管哪一种青粿,吃起来都清香可口,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清明上坟,孩子们总喜欢跟大人同去。大人扛一把锄头,锄头柄上套一个小竹篮或猪头桶,上面盖着一块洁净的炊巾,里面装着祭品。小孩则手里拿着烧纸清香和蜡烛。
到了坟前,大人拿出祭品,将酒倒入酒杯。然后在坟上压好烧纸,点好香,请祖宗出来。后将纸钱烧化,让小孩们跟着自己一起祭拜。这套固定程序,在每座坟前进行一次。小孩们早已烂熟于心。
一切祭拜完毕,大人便要将经祭拜过的神圣食物拿回家,蒸热再给孩子吃,以期孩子能快长快大。而那时大多数情况是,没走出坟地,青绿的青粿早已成了洗掠一空。
“慢点吃,多嚼几下!” 大人们只有嗔怪的份。
在野外凉了半天的青果,入嘴有点硬,有点冷。但在孩子的心里,根本不算什么。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大抵如此。有时,一口咬去,糖水会从细缝里流出来,淌到手指上。孩子们马上会低头用嘴吮吸。吃完后又要舔光手指上的糖汁。最终,嘴唇上满是黏糊糊的。
上坟回家途中,小孩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折几条花枝玩耍。其中玩得最多的是喷雪花。
喷雪花是蔷薇科植物,树姿婀娜,叶形似柳,开花如雪,也叫“雪柳”。它们先花后叶,在清明节前后开放。开花时,像米粒大小的白花簇生在细长、微弯的枝条上,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它们随处可见,在路边,或地头,远望白茫茫一片。
在我们家乡,喷雪花称为米筛花、米丝花或米细花。对这种花,我们口口相传着一首童谣:“米丝花开,清明粿煨。米丝花谢,清明粿jai(寄哎合音)。”
前面一句,还可理解。后面的到底说什么?不得而知。jai(寄哎合音)意义是夹,还是扔,没有明确的解说。这也不是坏事。米丝花由盛开到凋谢,清明粿怎样了?让人琢磨,让人猜想。而在当时,传唱童谣,我们并不会深究其中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图个口瘾罢了。
这些喷雪花,最终被我们一把一把捋了下来,像雪一样洒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从鼻涕糊面的少年一直到现在的满头白发。它们的洁白无瑕,又成为我们对清明最恰当的注释。
作者:朱耀照
编辑:hh10
新闻爆料:iPJ2017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