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老年记者团:全国首创项目品牌
主办单位:泉州市老龄委办公室 泉州广播电视报
老记:对泉州市老年记者团成员的爱称
咱厝人真“够礼”
老年记者团 许良友
咱厝人过春节保留着很多古民俗,有些礼数,真的很讲究,称之为“够礼”。
按照风俗,除夕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除尘”、贴春联,妇人负责洒扫庭除,之后男人负责贴红色的春联,贴福字,“旧符”换了“新桃”,给辛苦一年的自己和家人一个清新又吉祥环境。
除夕当天,咱厝人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祭拜先人。祭祀一般在古厝祖屋大厅进行,在大厅的八仙桌摆上13盘熟食和非熟食菜肴,老人说要奇数,约定俗成;祭祀过后各家取走自己的菜肴,祖屋分支的各家,都要在大厅里摆一盘祭祀年糕,插上一支“春枝”(闽南语),一直到初四。
泉州的部分地方还有据祭祀“床前母”(闽南语),一般是用五盘或七盘的熟食菜肴、一盘母子芋、柑桔、黏住两枚硬币的年糕和迎神“春枝”,寓意添丁进财、吉祥如意。
一顿团圆饭后,就是“跳火群”的时间啦:在大门前堆放地瓜藤,用稻草引燃。家中的男人先过,然后是男孩,小男孩由男性大人抱着过,女人们在一旁看。然后,各家用瓦筒瓦片或“火笼”(闽南人寒冬烤火用)盛点篝火余灰带回家,分别搁放在厨房炉灶下和床下,寓意把好运带回家。
(我们是新年双子星。)
“做年兜”
老年记者团 程移宗
“做年兜”(过春节)是咱厝人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好年货。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灯到天明守岁,到半夜12点整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以示送旧迎新。俗称“开正”。吃完年夜饭后,小孩跳“火群”,小孩子把屁股往火上烘一烘,以示来年红红火火。
农历廿三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咱厝人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黏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初一一起床在还没吃早饭之前,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吃面线加鸡蛋作为早餐,吃完面线就表示多了一岁,接下来就可以走家串户访亲友。如有客人来家,首先让客人吃甜点,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别忘了,这一天不能动刀和扫地,老人说怕把财气扫没了。
初二是“女婿日”,这一天所有出嫁的女儿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看望双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娘家有父母健在的,初二三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如无父母的只好留在家干“活”。女婿第一次上门必须给二老送上猪脚面线等礼物,然后在岳父母家吃一顿团圆饭。
初一到十五,咱厝人都觉得是在“过年”,只有过了十五,吃了元宵,才算过完年。
(厝边们正在置办年货。 老记黄慰州/摄)
过年的彩头
老年记者团 辜季猛
泉州人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还真不少:三根头尾完整的乌甘蔗,放置于门后,寓“甘甜节节高”,过了正月十五日才能吃,要一段一段地从尾梢吃到头,寓“日子越过越甘甜”。用鲜萝卜丝蒸“菜头米粿”,“菜头”闽南话谐音“彩头”,寓一年之首“好彩头”。蒸米发糕,闽语“发糕”谐音“发哥”,切成棱角寓“出头露角”。蒸几条全鱼,寓“年年有余”,吃鱼时要注意留下完整的鱼骨和头尾,寓“好年头好年尾”。焖大块红烧肉,闽语“丰肉”,寓“过着丰盛的日子”。清煮整棵芥菜称“长菜”,儿孙吃的时候长辈用闽南语念“长菜长溜溜,吃甲白嘴须”。蒸一小平萝地瓜粉粿,平平安放祭祖,寓“平平安安”。作发菜汤,闽语谐音“发财”。用于招待来访亲朋的茶点圆盘,中间放一棵柑桔,旁有金桔甜点,客人在吃甜点时会用闽南语祝福你,“吃甜吃甜给你生干埔婴(男孩),吃桔吃桔给你新年大吉”。将糯米磨成浆盛在布袋里压干水份,再搓成状元圆(丸),寓“合家团圆,壮元及第,儿孙学有所成”。
所准备的过年食物,除夕午前要先祭祖,祭祖食品忌用辛辣、酸两味,寓除尽“辛酸”,同时供上九杯酒,寓“富足久久”。除有内含象征的必备食物以外,视各家经济条件不论丰俭。
(保佑来年健康,平安,快乐)
“压年饭”
老年记者团 马天保
“压年饭”是咱厝人的特色。除夕之前就先准备好的,在一个小瓦罐中放入米、芋头、碗糕和橘子,并且插上“迎春花”,用来“孝敬”灶王爷。“压(过)年饭”是必须过年的,一般都从除夕前供到初一以后。
每年初九是“天公生”,咱厝人都会准备好“三牲”、“五果”、“六斋”来祭拜天公。现在“三牲”有分“面三牲”和“活三牲”,三牲是猪脚、鸡和鱼,面三生顾名思义,是用面粉做的三生。“五果”是选取五种有寓意的水果,一般是“旺来”(菠萝)、苹果、火龙果、橘、“来”(梨),但是不能有芭乐,“六斋”比较没有严格的限定,选取六种素食便可。
(热闹的泉州街市)
“碗糕”要笑
老年记者团 庄玲玉
每到除夕前两天家家户户都开始蒸年糕,孩子们都不肯去睡觉,聚到厨房里,再迟也要等着吃那第一蒸笼的“碗糕”。那发了酵的“米糊酱”倒入杯子里,再放进蒸笼里蒸,要等烧一支香的功夫才能蒸熟。如果蒸熟后,碗糕涨出杯外且裂开成三、四瓣,爸妈的脸上就会笑得像绽开了的花。
“碗糕”是过年必备的糕点,一定要蒸得“笑”,这“笑”意味着来年有好光景。这时,全家都会高兴得合不笼嘴。我们小孩会边鼓着掌,边喊着“耶!”边争先恐后地等大人分“碗糕”吃。“碗糕”有白色的,有棕色的,甜甜的,香香的、松松的,可好吃呢!
(扎碗糕)
“米粿”过年
老年记者团 徐艺星
如果用一种食物作为“年”的代表,我会选择“米粿”。在德化的传统习俗中,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舂米粿迎新春。因为米粿象征着金条、银条,寓意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圆圆的米粿看似简单,制作的工序却很复杂。一粒粒饱满的冬米经过了浸泡、蒸煮、碾碎之后,又再次蒸煮,用石臼舂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想要做出好吃又好看的米粿,舂米的时候需要一寸一寸地舂,制作时需要保证保证粿的外观平而滑。所以一般舂米的工序主要由男人们负责,印粿的工序主要由女人和孩子们完成。早些年,每户人家都要储藏很多米粿,它是年夜饭和春节期间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正月初九“天公”生、正月十五“元宵节”等,农家都要舂米粿。二月初二“竹鞭粿”,标志新一年春耕时节到来,农民吃过“竹鞭粿”,就要下地干活了。
(打米粿 老记陈能与/摄)
泉州市老年记者团是专门为老年朋友们打造的一个发挥余热、展示才华的平台,它可以更好地展示“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现代老人的生活面貌。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