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在古时曾被称为“鬼食”,孔子都不吃豆腐。
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来秤,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人们怀疑豆腐是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之为“鬼食”。
打豆腐的祖师是杜康的妹妹准南。淮南很孝顺,父母年纪大了,嚼不动黄豆。淮南就把黄豆磨碎成豆浆,为了让豆浆有滋味她又放进盐卤,结果成了豆腐。又有传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然看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飞。刘安大惊,疑为神仙,便求长生不老之术。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的大豆做成的食物。刘安如法炮制,便得豆腐。
安徽淮南的名产就是“八公山豆腐”。八公山,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肥水之战战场。因为原料用得精细、磨得均匀,豆渣淘得干净,用的又是泉水,所以“八公山豆腐”格外洁白、细嫩、鲜美。而且,一般的豆腐做汤,豆腐均沉于水,而用“八公山豆腐”烧汤,豆腐则漂于水面。称为“漂汤”。别的地方,一斤黄豆可制豆腐三斤,而“八公山豆腐”则可以制出四五斤来。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经亲自研究过:做豆腐时用的豆子多少,水若干,杂料几何......,这些原材料合在一起的总重量若干可是,豆腐做成之后,总比所用的原材料的总重量还要重许多。朱喜琢磨了许久也弄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便下定决心,终生不吃豆腐。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给巡抚宋辈下过一道圣旨,竟也是有关豆腐的:“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该抚后辈受用。”
豆腐不仅各有各的巧妙做法,而且烹饪方法也花样繁多,名具待色。清代桐城人姚兴泉所著的《龙眠杂忆》中写道:“桐城好豆腐十分娇,打盏酱油姜汁拌,秤斤虾米火锅熬。人各两三瓢。
这还不过是小葱拌豆腐之类的小吃法,名扬海内外的四川剑门关豆腐席则是几十种各不相同的做法泉三鲜豆腐曾麻辣豆腐、鱼香豆腐、碎肉豆腐、醋溜豆腐、火腿豆腐、红白豆腐等等不过是通俗的简单做法,而羚角豆腐、怀胎豆腐、灯笼豆腐、崩山豆腐等则是制作复杂训色味俱佳的工艺菜。颗粒饱满、颜色金黄的豆子,配上质地纯净、清凉甘甜的“剑山石泉”;做成的剑门豆腐色纯质嫩,白璧无瑕,让人乐此不疲。
作为普通百姓的寻常食物,豆腐在我国许多地方有许多有名的品种,仅四川而言,除了剑门豆腐外,乐山西坝豆腐,成都麻婆豆腐,天回镇豆腐等等都是豆腐世界里的名牌,整个中国的豆腐花色之多,特色之丰富,确实就像各地均有的“豆腐西施”一样美不胜收。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