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特稿(记者 赵维新)说起家乡河曲的传统风味主食“酸米饭”,那可真是名声在外,足可与享誉全国的我省特产“老陈醋”相媲美。酸米饭之“酸”,酸得纯正,酸得浓郁,酸得地道,河曲人对它情有独钟自不必说,外乡人来到河曲也总免不了几番品尝大加赞赏。
飘香酸米,酸米飘香。酸米饭是用经过发酵变酸的糜(即“五谷”中的“稷”)米(俗称“酸米”)煮熟做成的,有酸粥、酸捞饭、酸稀粥之分,它们均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口感极佳,河曲农村的乡亲和城镇的许多居民一年中除了过年过节外,吃酸米饭几乎四季不间断。有些人家甚至大年过后没几天就吃上了酸粥、酸捞饭。用老百姓的话说:“酸米饭吃惯了,觉得吃什么都不对胃口。”
河曲酸米饭由来已久,据《河曲县志》记载:相传在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准备做饭,忽有辽兵来袭,老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尽皆出逃。几天后兵退还家,大家发现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想丢掉却又舍不得,将就煮熟,权且充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人们顿时愁容化作笑颜。从那以后,酸米饭便载入了河曲传统饮食文化的史册,世代相传,不断推广,延续至今。
在河曲盘有土炕的农家炉台上,家家户户常年都摆放着一个黑色的瓷质浆米罐,里面盛着浆米汤(沤酸的乳白色汤,可用做出豆腐后留下的黄浆水发酵而成),就是用来泡糜米做酸米饭用的。每天早、午、晚浆三次米(把糜米泡在罐里),做吃酸粥、酸捞饭、酸稀粥,大抵如是,久食不厌。早晨结结实实地吃一碗酸粥,一上午才有力气有劲头干活儿;中午则常做吃酸捞饭烩菜,喝酸米汤;晚上喝酸稀粥(配山药吃口味更好),特别在炎热的夏季更是如此。县城的早市上还有专门卖酸粥的,五角钱一碗,满街飘香,供不应求;一些饭店里还常为客人准备着酸捞饭,更是免费的,吃的人很多。城里人平时吃腻了大米白面,还会到市场上籴些上好的糜米做吃酸米饭调调胃口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酸捞饭的副产品----酸米汤,是用笊篱捞过煮熟的酸米饭后剩下的汤,堪称酸米饭之精华。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讲,酸米汤具有益气、养阳、润燥、清热、解毒、防暑的特殊功效,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琼浆玉液,胜过世界上任何一流的饮品。
好多人都说,河曲歌手歌喉圆润,河曲女子皮肤水嫩,这和长年累月吃酸米饭喝酸米汤有着密切的关系,河曲人也大都这样认为。有着“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称谓的河曲县是民歌的海洋,民歌又叫“山曲儿”,俗称“酸曲儿”,而所谓“酸”,很大一部分是指其中的情歌,秉承酸米饭之“酸”,有的很大胆、很直露、很“酸”,甚至是“酸得掉牙”,酸曲儿加酸米饭,造就了河曲歌手非凡的歌喉。而河曲女子皮肤好,容颜靓丽,太原、北京、广州等地各大宾馆争相来河曲招聘服务员,就是明证。
在外地工作、学习的河曲人成千上万,有的离开河曲几十年了,还有的甚至远在异国,仍旧难舍难忘偏爱迷恋家乡的酸米饭,对其一往情深。过去“走西口”的河曲人还把吃酸米饭的习俗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如今在内蒙定居的很多河曲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平日里还常吃酸米饭,保持着家乡传统的饮食习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寄情酸米的故土情结。
酸米飘香,香飘万里。一直以来,朴实无华的酸米饭是许多人的最爱。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