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的《家乡的年味儿:安徽休宁》,带您一起走近徽州。
这里是美丽富饶的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三江之源黄山休宁县,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宝地。
休宁出过十九位状元,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快过年的时候,休宁县最热闹的地方是状元博物馆,家长们都愿意带着孩子到这里祈福,摸摸鳌头,希望新的一年独占鳌头。
城区过年年味浓
顶市酥,又叫麻酥糖,在徽州方言里又叫“红纸包”,又红又甜,看着格外喜庆。
顶市酥的意思就是市场上最顶级的酥糖,是正月里必不可少的茶点。顶市酥从南宋流传至今成为传统名小吃,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取软硬均匀的麦芽糖稀,裹上铺好的芝麻粉,用圆桶碾压成长条状,切块,再用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味道香甜、质感松软。
茶干也是当地人过年的一种回忆,源自南宋末年,文人雅士以之佐茶。茶干不仅可以当零食,还可以用来炒菜。
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作为徽菜代表的臭鳜鱼自然不能少。
“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诗人都赞美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鳜鱼,扁身撅嘴,拱起的背,尖尖的头,但安徽人更喜欢把新鲜鳜鱼腌制发酵后制成臭鳜鱼。
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白毛就有几厘米长,营养也在这层毛上。在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
除了这个徽州第一怪,徽州这边和北方不一样,过年不吃饺子而要吃粽子。
在徽州,自古有“无粽不成年”的说法,因为粽即“众”,即团圆的意思,所以到过年时,家家户户必须都要裹年粽,图的是一种吉利、好兆头。
“徽州年粽”品种繁多,粽子中间可以放上腊肉、红枣或者蜜枣。包粽子用的是五、六月份的箬叶,箬叶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甜香,还有木柴的烟香,就是过年的味道。
臭鳜鱼是一道徽州传统名菜,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油烧开,将臭鳜鱼煎至表面微黄,放入姜、蒜等调料。用小火熬至2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闻着臭,吃着香!
毛豆腐做法也十分简单。放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将毛豆腐煎成两面金黄色,待表皮起皱时,放入切好的葱、姜等调料,加水烧两分种,起锅装盘。再配上自家腌制的辣椒酱,在老徽州人的眼里,一勺辣酱,就可以让毛豆腐锦上添花。
团圆饭做好了,安徽休宁居民赵老师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乡下过年讲究多
在休宁县梓溪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平日里年轻人很少。
在徽州农村,过了冬至,家家户户就要开始陆陆续续做米馃,这时的米馃叫“年馃”,以往每家每户都要做成百上千个,绿色的叫艾叶馃。
苞芦馃也是每年必须要做的,苞芦就是玉米,和艾叶馃做法一样,只是馃皮用玉米面和的,中间包上馅料。
还有一种馃叫白水馃,取拳头大小米团,放进馃印中按压塑形,蒸熟后,趁热在上面点上一个红点,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徽州过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杀年猪。杀年猪一般以过了冬至为宜,每到年前,板桥乡各个村子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杀猪声。
在徽州农村,老辈们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当地做豆腐喜欢切成三角,然后煎炸一下,放入锅中炖着吃。
除了做豆腐,打糍粑也是过年非常有乐趣的事情。在竹匾上撒上碾碎拌好的芝麻,打好的糍粑要蘸着芝麻吃。
休宁县板桥乡历来就有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这里家家户户门前有清泉,每家每户临溪垒石为鱼塘来养鱼。这个乡里有一条48岁的“鱼王”,有60多斤重,成为休宁县境内寿命最长、体重最重的泉水鱼“鱼王”。
以前山区物资匮乏,当地人在做鱼的方式和口味上充分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一鱼三吃”就是梓溪村村民翠花大姐的拿手好菜。
所谓“一鱼三吃”,第一吃就是炖鱼头汤了,鱼汤奶白,鱼味浓郁。
第二吃就是红烧鱼。
这第三吃比较讲究,是粉蒸鱼,做这道粉蒸鱼需要用当地一种特殊食材——蒸鱼草。
将蒸鱼草剪成一段一段,放在盘子上,将拌好的鱼铺在蒸鱼草上,最后再铺一层蒸鱼草,放入锅中蒸半小时,一道有浓郁家乡风味儿的粉蒸鱼就做好了。
梓溪村村民翠花大姐家的年夜饭也开始上桌了,一家人终于能够在除夕夜聚在一起吃上团圆饭。
休宁人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早晨,休宁当地有个习俗是一定要吃热气腾腾的茶叶蛋,一般每人吃两只,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绵白糖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
(来源:黄山市文化委员会)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