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旦一过,新年的前奏便已经响起。中国人喜用农历,所以通常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年味要比元旦浓得多,各地的习俗种类也相对多了起来。我的老家就有这么一个习俗——做圣虫。
《井口村志》中记载了一个有关圣虫来历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在腊月娶妻,半路看见一只神虫冻得直哆嗦。新娘子觉得可怜,便把它抱在怀里取暖。去粮囤时趁婆婆不注意把圣虫藏在了粮囤里。之后村子闹饥荒,媳妇劝婆婆开仓救济。三天后一看,粮食竟丝毫未减!原来是神虫为报救命之恩,把仓又填满了。从那之后,为了丰衣足食,五谷丰登,人们每年都会用面团做成神虫供奉起来,并起名为“圣虫”。
记得第一次参与圣虫制作,大概是在我十岁左右。早晨十点,奶奶端着面团,提着案板,我捧着一碗泡在水里的硬币、红枣和黑豆,拎着一袋水彩笔上了炕。常做的圣虫一般是蛇样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盘成一团的,另一种是身体曲折的。奶奶从面团上切下三块大小不等的面团,分别用擀面杖擀平,用刀在周围均匀地切几个小口,再把小口两端捏起来做成类似于花瓣的形状,从下往上按大小依次叠起来,层与层之间用水粘好。之后又切了一小块面团,做成扁扁的蛇头放在顶上,然后在嘴的地方切开一个小口,放进硬币,再塞进一颗红枣,把黑豆当做眼睛。之后的工作就是做装饰了。对于从小喜欢捏橡皮泥的我来说,这种事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面团又不同于橡皮泥,有时捏起来的时候面粉放多了不能塑形,有时候又因为太黏了粘得到处都是,这也不是个简单活啊!做完后,我的头上已经冒出了一层薄薄的汗,再看奶奶,已经游刃有余地做好许多了,我目瞪口呆。把装饰加上去后就到最后一步了——上色。上色也是有讲究的,由于是过年,不能涂太多暗色,所以大多都是红、黄、粉、绿等喜庆的颜色。最后用红笔在额头上点上红点,一个圣虫就大功告成了!另一只做法基本相同,做完蒸好后放在阳台晒干。
除夕前夜摆上桌子,中间放上牌位,端上饭菜,点蜡烧香,倒上小酒,最后在牌位两边放上圣虫,供桌就布置好了。新年结束后,家里人就会把圣虫没涂色部分的掰下来吃。“这样不会不吉利吗?”小时候的我常问奶奶。“不会的,恰恰相反,这样会带来好运,因为已经受过神仙的保佑了。”奶奶高兴地说着。
圣虫之“圣”,谐音“升”与“剩”,寓意节节高升,年年有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人们勤俭节约的品质。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