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一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依旧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甚至被戏称为“吃货大国”。在我们眼里,所有生物似乎只分为两种: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许多曾经在各个国家横行霸道的外来入侵物种,在进入中国之后都被端上了餐桌。北美最大的蛙类牛蛙,长得不讨喜,闻起来又有一股难闻的腥味,人们拿它束手无策,只能任由它在窗外昼夜不断地展现它的嘹亮歌喉。
但在牛蛙来到中国后,人们用泡椒、花椒、辣椒等调味料去除了牛蛙身上的腥味,细嫩鲜美的肉质使它成为了大受欢迎的一道美食。
非洲鲫鱼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非常强,就算水域面积非常狭窄它们也能够繁殖,即便在氧气溶解量非常少的水里面,非洲鲫鱼也能够顺利生长。
还有一种“蛇头鱼”,它们常出现在池塘和湖泊里,性情十分凶猛,食量也非常大,几乎会吞噬掉这片水域里的所有东西。蛇头鱼在国外横行肆虐,当地政府为了毒死一条蛇头鱼,甚至要付出污染整片湖泊的代价。
不过,这两种鱼到了中国之后,就都成为了烤鱼店的常客。
在我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家常菜——小龙虾,曾经也是让外国人苦不堪言的存在,小龙虾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国外可以说是横行霸道,到了中国,也只能乖乖变成菜谱上的一种食材。
在中国,这些生物甚至已经到了要靠人工养殖来为餐饮业提供食材的地步,可以见得中国人的吃货本性有多么强大。
随着各种新型生物的发现,人们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另外一种虾类身上。
2012年,《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科学家在开曼群岛南部的开曼海沟中发现了一种新型虾类,它们能够生活在海洋最深处的热泉口附近。
这个热泉口又叫做“黑烟囱”,它的喷发原理跟火山非常类似,喷出来的热流里面富含矿物质,看起来就像烟囱。黑烟囱位于距离海面5000米的一处海床裂缝里面,喷射高度是普通热泉的五倍,高达1000多米。
由于位置太深,科学家们不能亲自探测这里的温度,但是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测,他们认为这里的温度很可能已经超过了450摄氏度。
如此高温的环境已经属于地球上最恶劣的极端环境之一,对于任何一种动物来说都不是宜居的。
但是这种新型海虾却在这里安家,而且是以成群结队的方式进行群居,大片大片地聚集在热泉口,画面甚至能引起密集恐惧症患者的不适。
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究为什么这种虾类可以在热泉口附近生活。
不过,对于总将生物与食物挂钩的吃货而言,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或许是,这种虾类在45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周围都还活得好好的,那下锅之后能够煮熟吗?
生活在海底热泉口的虾
这种虾除了生活环境跟普通的虾有很大差异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没有视觉功能。再加上这种海虾通体雪白,于是被叫作白色盲虾。
太阳的光线无法穿透几千米的海水,所以深海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片漆黑,很多深海生物的眼睛在这种环境中都会逐渐退化,把本来应该分给眼部的营养输送给其他更为重要的器官。
白色盲虾也是这样,它们在海底并非靠眼睛来辨别周围的环境,而是靠背上能够发光的感觉器官来决定游动的方向。
太阳光线无法达到海底,这里的动物就无法获得太阳带来的能量,植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微生物的生活才能勉强算是舒适。
这些海底生物只能依靠海洋上层沉降下来的营养物质获得能量,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沉降又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途中还有可能被其他生物吃掉,这也是深海生物远比浅海生物少得多的原因之一。
海底的食物十分贫瘠,但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鲸落。
鲸鱼死亡后逐渐沉入海底,鲸鱼的体型巨大,经过好几个不同的水层后仍然留有很大一部分,它的尸体能够让海底生物过上好几年饱餐的日子,甚至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
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除了等待营养物质沉降之外,海底生物还有一个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那就是海底热泉喷发时喷射出的金属离子和矿物质。
这时候,海底热泉口两侧出现离子浓度差,会导致离子进行定向移动,从而产生能量。
而泉口附近的大量微生物就会把这些能量固定下来存储在体内,比如在海底热泉口周围生活的嗜热菌,这些细菌会进行硫化作用,和光合作用有点类似,能够把各种硫化物转换成能量和含硫氨基酸。
嗜热菌
在海底食物链中,这种嗜热菌就是最基础的生物,而白色盲虾无法捕获到其他食物,就会以这种嗜热菌为食。
不过它们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去寻找这种食物,因为它们具有高度改良过的鳃,可以直接在自己的身体上培养嗜热菌。
为了让这些嗜热菌生长,白色盲虾的生活范围也就被固定在了热泉口附近,为了在这种高温环境中生活下来,白色盲虾也在逐渐发生能够适应环境的进化。
为什么盲虾能够在450℃高温的热泉口附近生活
白色盲虾的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更加耐热。有研究人员把白色盲虾和浅海虾的外骨骼进行对比,发现浅海虾的外骨骼比白色盲虾要硬10倍左右。
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浅海虾需要抵御大多数肉食动物的袭击,所以需要坚硬的外壳。而白色盲虾生活在深海之中,这里它们的天敌很少,威胁最大的其实是来自海水的高温和高压。
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不适合白色盲虾的繁殖,在雌性要产卵的时候,它们往往会跑到环境更稳定的地方去。幼虾在成长过程中依靠沉降下来的食物碎屑获取能量,一直长大到成年,它们才会回到海底热泉口旁进行群居生活。
白色盲虾进化的方向除了耐热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了。
白色盲虾的身体大部分依然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只需要温度达到70摄氏度就足够让蛋白质失去活性。海底热泉口的高温能够达到450摄氏度不假,但是白色盲虾并不是长期生活在这个高温环境中的。
白色盲虾能够迅速进出100摄氏度的水中,但是它们可以长期生活的环境水温最高也只有40摄氏度。一旦超过,它们就会迅速逃离这片水域。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背后的那个感觉器官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里面有着大量的光传感神经,白色盲虾能够根据红外线准确判断海水中的温度。
当海底热泉喷涌时,白色盲虾就会通过它背上的“眼睛”来判断自己和高温热水的距离,在这个时候选择远离热泉口避难,以免在温度过高的海水中被烫死。
其实在离热泉口不远的地方温度就已经降低了很多了,因为在深海,海水本身的温度就非常低,跟海底热泉的热量中和之后,热泉口附近的水域一般也只能达到温水区的温度。
当科学家在热泉口顶部观察到白色盲虾时,它们其实只是在附近的海域觅食而已。加上科学家选择的观察时间本来就在海水降温后,此时的海水对白色盲虾而言并没有高温威胁,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靠近。
所以,白色盲虾能够生活在450摄氏度的环境中,只是人们未经考证就妄下的定论而已。
白色盲虾能够在热泉口附近生活,是因为热泉喷出的热流被海水降温了,白色盲虾生活水域的温度远远没有达到450摄氏度。当热泉喷发时,白色盲虾就会逃得远远的,等海水下降到合适的温度再回来。
可以把盲虾煮熟吃掉吗
白色盲虾能够承受比浅海虾更高的温度,也可以在高达100摄氏度的环境中短暂停留,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经受得住长期的高温。
既然它们的身体依然是由大量蛋白质构成的,那么,把白色盲虾放在100摄氏度高温的水中,只要时间够长,它们还是会被煮熟的,说不定还会跟平时我们见到的虾一样变成“红色盲虾”。
但是白色盲虾在捕食微生物的过程中,也将水域中的大量重金属离子聚集在了体内。对我们人类而言,食用白色盲虾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重金属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白色盲虾本身的营养价值和普通虾类其实相差不大,完全没有必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吃它们。
再加上白色盲虾生活的水域离海面有好几千米,捕捞难度极大,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科学家都只能用深海探测器进行捕捉,我们更不可能随意捕捞起来食用。
所以,吃白色盲虾这种事情想想就够了,真正要实践起来的话,对我们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在距离开曼海沟4000公里左右的大西洋,科学家们曾经也发现过一种和白色盲虾类似的虾类,它们生活在大西洋中脊深海火山口附近,被认为和白色盲虾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科学家称,通过对比这些不同热泉附近的生物,对于研究深海生物的分布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对白色盲虾的探测过程中,科学家们还有其他的发现。他们在开曼海沟的一处海底山脉中发现了许多类似“黑烟囱”的海底热泉口,在这些热泉口附近,他们发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虾类、海蜗牛和长得像蛇的一种鱼类。
这座山脉叫做登特山,是非常普通的海底山脉。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感到兴奋,因为海底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跟登特山类似的山脉,那些山脉中很有可能也会有海底热泉口。
对于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说,探索地面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天空和海洋则显得十分神秘。如今,在上天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开始逐步了解无垠的宇宙,正在尝试对外太空进行探索,而在入海这一方面,充满未知的浩瀚海洋也一直吸引着我们前去解开更多与之有关的谜团。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