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陵县有三大风味小吃:杠子馍,垛子羊肉和哨子汤。其中范家哨子汤,有一百多年历史,流传好几代,被评为商丘市名优小吃。哨子汤,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据传原名“嫂子汤”,这背后有一段传说故事,且听宁陵名俗专家李汉德老师慢慢讲来:
豫东一带人,爱喝一种稍带辣味的汤,有人管它叫“哨子汤”,也有人极力反对这一名称,说它的真实名字应是“嫂子汤”,并道出它的来历。
古时,济南府有对邵氏兄弟,双亲早丧,无依无靠。兄弟俩有姓无名。哥哥人呼邵大,弟弟人呼邵二。邵大十多岁便扛起种地操家的活计。以养活年幼的弟弟。一天,邵大在田里锄草,一位异乡讨饭姑娘饿昏田头。邵大急忙奔回家端来剩汤残饭,把姑娘救活过来。从此姑娘便跟定邵大为妻。这女子又勤快又贤惠,帮丈夫把二亩薄田种得衣食有靠。谁知好景不长,邵大患上了百药不治的病,搭上二亩薄田也没留住他的性命。待棺木寿衣备齐,邵家小院早已变得空空荡荡了。人去财空,叔嫂不胜悲痛。这年邵二六岁,每到傍晚,便寸步不离地跟在嫂嫂身后。嫂嫂可怜弟弟命苦,拿他当亲生孩儿待。百日过后,便有人为嫂嫂做媒,劝她改嫁。邵二虽小,却已懂事。媒人一走,他便一头扎进嫂子怀里哭道:“嫂子若改嫁,邵二怎么活啊!”嫂嫂把邵二搂在怀里流着泪说:“弟弟年纪小,须要人照料,嫂嫂不忍心丢下你。嫂嫂决心不改嫁,一定把你养大成人。”从此叔嫂相依为命,共同面对艰难岁月。田地没有了,嫂子就给大户人家洗衣,烧锅,做针钱活挣些零碎钱。有时连这些杂活也揽不到,就拼着单薄的身躯为富豪家推碾。她干这活不要工钱,只要小米糠。拿回家再从糠里提取一点点碎米,为弟弟精心做汤。邵二每喝到这种汤,总是赞不绝口,“嫂子汤好喝,嫂子汤好喝。”这么好喝的汤,嫂子却一口不尝。邵二要嫂嫂一起喝,嫂说她喜欢吃“金馒头”。这“金馒头”原来全是小米糠做的。嫂嫂吃这样的饭怎么会有力气推碾呢,邵二决定来帮嫂嫂。他个头小,够不到碾棍,便学着大人拉车的模样,把绳拴在嫂嫂的碾棍上。他这么一拉,嫂嫂倒真的轻了许多。本来一天才能干完的活,结果半天就干完了。如此叔嫂一边干,一边玩,碾房里常常响起欢声笑语。邵二说:“往后我天天都来帮嫂碾米。”嫂嫂却连连摇头说“兄弟呀,明年你就七岁了,该去读书了!”“咱这么穷,怎读得起书啊?”“再穷也要供你读书,嫂嫂多吃些苦就是了。”
第二年邵二果真入了学。这之后的十年,艰难把嫂嫂单薄的身躯压弯;汗水把嫂嫂的皱纹冲深;冰雪把嫂嫂的两鬓染白……为了弟弟的吃穿用度,嫂嫂数九寒天坚持与人洗衣。一次沿冰提水,在井台摔了一跤,右臂骨折了。为不让弟弟分心,她把伤情瞒下来,依然忍痛提水洗衣;右手握不了井绳,就用牙咬。手口并用,一寸一寸地把水从井下提上来……。
邵二深知嫂嫂的艰难,他刻苦读书,以报答养育之恩。他十年寒窗,学富五车。大比之年,赴京应试。临行,嫂把邵二叫到跟前嘱咐道:“兄弟呀。嫂嫂养你不易,俺盼的是你考取功名,脱离苦海。可要记住,咱是穷家出身,你是喝嫂嫂的苦命汤长大的。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穷苦百姓。”邵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不成声说:“嫂嫂放心,邵二会把您老人家的话牢记在心,永不忘怀。”又说:“嫂嫂在家稍等,小弟若考不中,即刻回来,若考得一官半职,便接嫂嫂去,随弟安度晚年。”
邵二去后,嫂嫂在家日等夜盼,一晃三年过去了,却不见弟弟身影。嫂嫂坐卧不安起来。这天,她正倚门眺望,一位富豪捧了一包银子跑来说,当年洗衣的工钱给少了。特意送来补上。又说邵老弟如今已放任河南宁陵县令。恰巧卑人的一家亲戚也在宁陵县,近来因为打伤了佃户,官司打在邵老弟手下,万望大嫂通融。说着,银子塞过来。嫂嫂拒了银,关了门。当晚一宿没合眼。她决定依此信息,去河南宁陵县找弟弟。她不是追求荣华,而是对年幼的弟弟实在不放心。主意已定,她便变卖了家产;挎上讨饭篮;拿上邵二用过的粗砂碗,一路乞讨。直奔宁陵。进了城,她并没先到县衙,而是投宿一家客店。当晚借故闲聊与店主扯起新任县太爷的话题。这一聊,许多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说,这位新任邵太爷虽是穷家出身,却禁不住白银红装的诱惑,到任不久,吃了几顿首富乔四爷的宴请;又打算娶乔家小姐为妻。屁股渐渐坐到恶富一方去了。每遇穷人与富人打官司,到头来挨板子的总是穷哥们……嫂嫂听众人这么一说,一颗心立刻碎了。她在店里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买些碎米烂菜,做了一碗与昔日相同的“嫂子汤”。盛在粗砂碗里,双手捧着,直奔县衙。门人大喝一声拦住了她:“没睁睛吗,这儿是县衙,讨饭到别处去!”嫂嫂不卑不亢,郑色道:“我是邵太爷家嫂,千里赶来给弟弟送汤。”门人睁大两眼,望了一阵来者,遂换出一副笑脸,搬出一个凳子:“您且稍等,待我秉知老爷。”说着登登地奔入后堂。不多时,邵二穿着便衣急步走出。绕过迎宾墙,便望见了嫂嫂,他一下子哽咽起来,脚步也踉跄起来:“嫂子您来了,快到客厅歇息!”
嫂子依然坐在门外的小凳上一动未动。她面色严正,一字一顿说:“嫂子与邵太爷送汤来了!”邵二一听话音不对,忙趴伏地下,脑门着地咚咚磕头:“嫂嫂说出这样的话来,邵二便没有立足之地了,邵二是嫂嫂养大,打也好,骂也罢,只是别把气窝在心里!”
“嫂子不想打你,不想骂你,只想问你一句,还记不记得这只碗,这样的汤?”
邵二声泪俱下道:“小弟是喝着这嫂子汤长大的,如何能不记得?”说着双手接汤,当众喝了下去。
众衙皂完全被这场面惊呆了。一个个面如土色,手足无措地立在一旁。街上行人也瞬时围了一层又一层,争着看这县太爷向嫂嫂赔不是的稀罕事。嫂嫂趁邵二喝汤的空儿,从头至尾当众将邵二狠狠数落了一阵子。邵二只有连连点头的份儿:“嫂嫂说得是,小弟一定牢记在心,痛改前非……”。
第二天,一个话题立刻传遍全城大街小巷:“听说了吗?县太爷的嫂母将太爷数落一顿,邵太爷说要痛改前非。也许,咱老百姓会有好日子过了!”
果然,邵二在嫂母的监督下洗心革面,把一颗心全放在老百姓这方面来。原错审的案子,从新审理,该改判的全部改判;为富不仁的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昭雪的百姓们扬眉吐气……邵太爷这下子惹恼了恶豪们,乔四爷首先撕碎婚约,又串通联名上告;又凑银子到京城走门子,找靠山。第二年,邵二便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罢了官。
离任那天,老百姓全城出动,黑压压的人群跪满十里长街。他们一边哭,一边喊“邵青天不要走啊,全县的黎民百姓离不开你啊!”叔嫂看到这景象,心想,难得百姓一片美意。家里已没有了田产,不如留足宁陵,与父老乡亲同甘共苦。于是,叔嫂二人便在宁陵城内卖起邵字汤来。嫂子掌勺,弟弟跑堂,生意很快红火起来。百姓们说,邵太爷因为从小喝嫂子汤,所以做了清官,谁家孩子喝了嫂子汤,长大了也会做清官。于是,赶集上会的,总要来买一碗。这样,嫂子汤便在宁陵乃至豫东一带风行开来……
鸣谢:本文由李汉德老师撰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