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合肥时常无比狂热地出没于各种火锅店,无论春夏秋冬,约上三五好友,兴致使然,便往矣。
火锅界top端的海底捞、实惠管饱且冰淇淋自助的三国徐蜀记、地理位置占优的锅玖玖、曾老师的贤合庄、啃鲜味十足牛蛙的哥老官、李想大虾等等。
锅底各式多样,麻辣香辣番茄菌菇三鲜,应有尽有。
火锅蘸料更是丰盛,辣椒油牛肉酱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蒜泥香菜香油,百搭而适。
火锅蘸料
在一大堆火锅蘸料前优雅地挑一碗专属于自己口味的小料盘,简直是吃火锅的灵魂点睛。
而我,作为一名广东人,出去吃火锅,基本白交蘸料费而不调小料,涮食以出锅为主,辅以奶茶或开水清口。
甚至在广东土生土长多年,压根儿就无外出吃火锅一说。
吃火锅
对口味好清淡的广东人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清水火锅,即打边炉。
打,《说文新附》解释是“击也”,即撞击、敲击。
至少在南朝宋齐时,“打”在口语中已取得“打击”义的优势地位,“打鼓”逐步取代了上古的“击鼓”。打,指称的动作范围极广,含有击打或类似击打的动作。打边炉的“打”,就是指“涮”的动作。
为什么叫“边炉”呢?据《广州语本字》解释,因置炉于人的左右,即人的旁边。
人守在炉边,将食物边涮边吃,所以叫打边炉。
——摘自百度百科
打边炉
一个炉(敞口大锅),倒入清水烧开,放各式新鲜食材。
洗净切好的生鱼片、潮汕的牛肉丸、自家包好的云吞、小孩至爱的香肠,或下鸡肉、鱼丸、鲮鱼球,最后下生菜,而后再来个方便面或河粉。
调味精髓不过一小碟酱油,再烫点姜丝点缀。
有时或主吃羊肉,便于酱油碟中加上腐乳佐以调味。
酱油小碟
以前对清水火锅不甚理解,饭桌上团坐一家老小祖孙三代,一食便是多年。
早早地蹲守于菜市场抓条鲜肥美的脆肉鲩,外公掌刀切成鲩鱼片,外婆携女忙里忙外准备食材,我等小辈自捧酱油碟与饭碗,坐等边炉锅水滚开吃。
注:
脆肉鲩(huàn)原产是在于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的名特水产品。因其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而得名。养出来的鱼外形如旧但肉质已变,蛋白质较普通鲩鱼高12%,味道更为鲜美,肉质软滑、爽脆与众不同,尤以鱼肚部分最佳。
所谓的“脆肉鲩”,并非新的物种,生物学意义上仍然属于草鱼,只是通过特定的喂养方式生产出的具有特殊生物特性(如肉不易煮烂)的普通草鱼,通过人工实现了肉质的改变。
中山脆肉鲩,广东省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脆肉鲩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屡获荣誉,并远销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还有一种东升脆肉鲩。
——摘自百度百科
长大了的现在似乎懂了点儿,打边炉的清淡其实是乡味的一种。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