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儿烧饼是衡水市枣强县传统的面食小吃。枣强鞋底儿烧饼,口感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
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1895--1969)的人。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当时,他做的烧饼有三种:一种是死面圆形烧饼,外面扣着芝麻,受热鼓起来形似油炸糕;一种是发面圆形烧饼,不带芝麻;最后一种是鞋底儿烧饼。
当时鞋底儿烧饼还没有名气,卖得不算快。到宋善庄的徒弟江存波时(绰号四麻子),鞋底儿烧饼开始小有名气。江存波是枣强城西江庄人,早年从其远房叔叔宋善庄学做烧饼。四十年代中期他也在县城老十字街开了个烧饼作坊,3年后去冀州做烧饼生意。改革开放后,他从枣强县大食堂出来单干,在老十字街重操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适合夹肉的鞋底儿烧饼开始受到欢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烧饼流派 江存波已82岁时。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在县城经营鞋底儿烧饼(不卷肉)。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另一个流派是宋善庄的侄媳张淑霞,张淑霞八十年代初在县城老十字街附近烤烧饼,由于她有祖传的熏肉手艺,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将鞋底儿烧饼与熏肉融为一体,使之珠联璧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制作鞋底儿烧饼的设施不是很复杂,但却有一套独特的配方和工艺,而且只有纯手工制作,才会烤出风味。它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酱、香油、小茴香、煮肉汤。另外,煮肉需要七种中药配制的调料。所用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层。把面团做成鞋底儿状后,先放在上层的铛上烙,待至七、八成熟则放在密闭的下层烤,使其外皮酥脆。根据火候和火性控制烘烤时间,一般是2-3分钟。烤好后取出,切开一个口,把已煮好且经过白糖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放进鞋底儿烧饼里。这样趁热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枣强人都对鞋底儿烧饼情有独钟。生活在武汉的枣强籍《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先生,当年在县城读师范时,他经常花几个铜板买鞋底儿烧饼吃。如今,他仍保留着喜食鞋底烧饼的习惯。
枣强鞋底烧饼怎么做的
原料:
精粉、麻酱、香油、小茴香、煮肉汤。
另外,煮肉需要七种中药配制的调料。所用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两层。
制作方法:
把面团做成鞋底状后,先放在上层的铛上烙,待至七八成熟时便放到密闭的下层烤,使其外皮酥脆。要根据火侯和火性控制烘烤时间,一般是2~3分钟。烤好后取出,切开一个口,把已煮好且经过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放进鞋底烧饼里。这样趁热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枣强人都对鞋底烧饼情有独钟。
如果说张淑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鞋底儿烧饼与熏肉融为一体是一次创新的话,那么她的儿子宋长雪则在九十年代进行了一次经营上的创新,使枣强鞋底儿烧饼走出沿用多年的街摊式的经营模式而与酒店经营相结合,登上了大雅之堂。
1997年,宋长雪在枣强县城东环南头投资兴建了馄饨楼饭庄,经营地方风味小吃——鞋底儿烧饼和各种炒菜,生意火爆,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来自山东、山西、东北等地的司机在馄饨楼吃完饭后还把枣强鞋底儿烧饼带回家乡,馈赠亲友。
几年来,从馄饨楼走出的弟子们已有几十位,他们大多采用馄饨楼的经营方式,在一些县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出“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品牌,做为自己所经营酒店的特色主食。枣强鞋底儿烧饼已融入祖国饮食文化的大家庭并将持久地散发诱人的芳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