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旱地冬小麦生产50问
李兴茂 李贵喜
1. 甘肃冬小麦主要生态类型有哪些?
(1)陇东泾河上游冬小麦:本区东起子午岭,西至六盘山的陇东黄土高原,是全国小麦区划中&34;。其中东南部川塬地区,包括正宁、宁县、西峰、泾川和灵台等五县、市全部,以及合水、庆城、镇原、崆峒和崇信等县、区的少部或大部地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冬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素有&34;之称。位于陇东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包括华亭县全部及崆峒区西南部7个乡和崇信县2个乡,由于冬、春低温和晚霜冻害比较严重,病虫草害多,产量水平较低。华池和环县两县全部,以及庆阳县的大部和合水、镇原、崆峒三县、区的部分地区,东南部河谷丘陵地区的水热条件好,西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春、夏干旱,产量低而不稳。该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
(2)陇南渭河上游冬小麦:本区位于陇山南侧和西秦岭北部的渭河上游地区,全国小麦区划中的&34;的边缘地带和&34;的冬小麦副区,包括天水市五县二区和平凉市的庄浪县,共八个县、区。河谷山地以抗锈、抗倒、耐水肥的早熟高产半冬性品种为主。高山冬麦区以抗锈、抗冻、耐阴湿、早熟稳产的强冬性品种为主。平凉市的庄浪县和天水市的张家川的全部以及清水县的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但气温较低,冬春低温冻害严重,病虫、冻、雹等灾害较多,宜选用抗锈、抗倒的冬性品种为主。
(3)岭南嘉陵江上游冬小麦:本区位于西秦岭南部的嘉陵江上游地区,属于全国小麦区划中的&34;的边缘和&34;,包括陇南市的文县、武都、康县、两当、徽县、成县、西和、礼县和甘南州的舟曲,共九个县。河谷川地以抗锈、抗倒、高产的半冬性品种。浅山区以抗锈、耐旱冬性品种为主,高山区以抗锈、抗冻、稳产的强冬性品种为主。
(4)中部冬小麦区:包括静宁、通渭、陇西、漳县、岷县、宕昌、迭部等县。其中静宁、通渭和陇西县全部的低暖河谷川区,以抗旱、耐冻、抗锈的冬性类型,半山区以抗旱冻力强、耐锈、稳产的强冬性品种为主。漳县、岷县、宕昌和迭部四县全部的河谷川区以种植抗锈、抗旱丰产的冬性品种为主,半山区以抗旱、耐锈稳产的强冬性品种为主。
其他两个类型包括临洮、临夏等河谷川地以抗病、抗旱、丰产冬性品种为主,河西灌溉区宜选用矮杆、抗倒、高产的冬性至强冬性品种。
2、甘肃冬小麦生产特点是什么?
甘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冬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定西五个地区,临夏、兰州、白银、甘南、河西各区面积较小。冬小麦生态类型多样,从南部川坝区半冬性品种到东部强冬性品种,都有分布。小麦生产受降雨影响大,生产水平差异大,地区间和年份间产量变幅可达100-500公斤。机械化水平相对其他作物较高,但山台地多,与小麦主产区机械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旱地小麦为主,抗旱是小麦生产的头等大事。小麦生产病害复杂,条锈病、白粉病、黄矮病及根部病害常年发生,冻害、穗发芽、倒伏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优质品种生产匮乏。
3. 冬小麦有几个生长阶段?
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小麦一生主要有三个生长阶段。
⑴ 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⑵ 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既有根、茎、叶的生长,又有小穗分化发育。
⑶ 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伴随着营养器官的衰老,籽粒形成并不断充实。
4. 冬小麦生长对温度、光照有什么要求?
⑴ 温度:小麦种子发芽出苗的最适温度是15—20℃。小麦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0℃。小麦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13—18℃。小麦茎秆一般在10℃以上开始伸长,在12—16℃形成短矮粗壮的茎,高于20℃易徒长,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小麦灌浆期的适宜温度为20—25℃。冬小麦在种子吸水萌动后或幼苗期,需要度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完成个体发育。一般冬性品种要求为0—3℃温度的天数为35天以上,半冬性品种要求0—7℃的天数为15—35天,春性品种0—12℃的天数为5—15天。
(2)光照:小麦幼苗通过春化阶段后,温度达4℃以上就开始进入光照阶段。在光照阶段要求以长日照为主的综合外界条件。一般反应敏感型小麦要求光照每日在12小时以上的天数为30~40天,这在我省目前冬小麦生产区,都容易满足。
5. 冬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小麦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硼、锰、铜、锌、钼等。氮、磷、钾在小麦体内含量多,也最重要,被称为土壤肥力&34;。 每生产100㎏小麦籽粒,一般约需吸收氮3㎏、磷1.5㎏、钾 2—4㎏。氮、磷、钾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肥效。其他元素对小麦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如缺钙会使根系生长停止;缺镁造成生育期推迟;缺铁会使叶片失绿;缺硼会使生殖器官发育受阻;缺锌、铜、钼则植株矮小、白化甚至死亡。甘肃中、低产麦田一般缺氮少磷,而钾素除高产田、沙土地外,一般不缺。
6. 冬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规律?
一般每生产1千克小麦约需1000—1200千克水,其中有30%—40%是由地面蒸发掉的。在小麦生长期间,降水量大约只有需水量的1/4左右。 苗期阶段,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3。中期阶段,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在抽穗前后,茎叶生长迅速,绿色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日耗水量最大,此时水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后期阶段,约35—40天,日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甘肃冬小麦苗期和后期干旱频率低于中期阶段,小麦生长中期,恰逢春季干旱,对小麦生产影响大。
7. 小麦需肥有什么规律?
冬小麦对肥料的吸收,大体趋势是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又少。从出苗到返青,需磷量少,但磷酸对小麦分生组织的生长分化影响很大,对生根、增蘖有显著效果。返青以后,吸收氮、磷、钾的量逐渐增加;从拔节到开花的吸收量最大,到了开花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达到最高。从开花以后不再吸收钾肥,对氮、磷仍有少量吸收。此外冬小麦还需锌、硼等多种中、微量元素。
不同生育期施肥,其肥效和作用不一。一般返青初期追肥,能增加穗数,起身期追肥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不孕小穗,增加每穗粒数。拔节期追肥延长旗叶和其他叶片的功能时期,有利提高穗粒数。孕穗期追肥可增加每穗粒数和提高粒重。实践中必须结合降雨和小麦生长状况,合理确定施肥时期。
8. 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要求?
旱地冬小麦通过发达的根系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根系的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cm的耕层内,机耕深度一般以20—30cm为宜。一般麦田可三年深耕一次,其余二年进行浅耕,浅耕深度16—20 cm。连作麦田应及时深耕后暴晒,待雨后即行耙耱,播前浅耕后更要精细耙耱,土壤要细而实。秋茬地前茬作物成熟后,应抓紧时机边收获、边清茬、边耕地,一般浅耕一次,耕后随即耱绵夯实,不留暗坷垃,以免影响根系发育和越冬。
9. 旱地冬小麦轮作倒茬的主要方式?
轮作倒茬,有利于用地、养地结合,还可控制或减轻小麦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土传病害,以及线虫病和杂草的危害。一般冬小麦连作不宜超过四年。主要方式有:
①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绿肥、豆类、早熟玉米、糜子、荞麦/冬小麦
②两年三熟:冬小麦/复种绿肥、豆类、早熟玉米、糜子、荞麦/春玉米、马铃薯/冬小麦;
③一年一熟:冬小麦/春玉米、马铃薯/春玉米、马铃薯/冬油菜/冬小麦
冬小麦/春玉米、马铃薯/冬油菜/冬小麦
冬小麦/冬油菜/冬小麦
冬小麦/油料/春玉米、马铃薯/冬小麦
10. 冬小麦施肥量推荐标准是多少?
根据甘肃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显示:低肥力地块推荐施N量(纯量,下同)为7.77—10.01 公斤∕亩,P2O5为4.93—6.98 公斤∕亩,K2O为2.4—3.9 公斤∕亩;中肥力地块推荐施N量为7.77—6.05 公斤∕亩,P2O5为3.90—4.93公斤∕亩,K2O为1.5—2.4 公斤∕亩;高肥力地块推荐施N量为3.0—4.39公斤∕亩,P2O5量为2.01—3.90 公斤∕亩,K2O为 <1.5 公斤∕亩。
甘肃冬小麦品种的历史演替?
50年代以白齐麦为代表的农家品种为主,到50年代末以碧蚂1号、碧玛4号、中苏68代表的引进品种取代了部分地方品种。随着1964年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碧蚂1号抗锈性差和抗冻性较差而被淘汰。在六十年代主要以本省引进选择的甘麦4号、平凉4号、农大36、农大183北京8号、保加利亚10号、K65等品种,完成第二次品种更换。七十年代,引进的济南2号、自育的西峰4号、平凉21号、西峰9号等品种完成第三次品种更换。八十年代中期,条锈病再次特大流行,新品种西峰16、平凉24、庆丰1号、中引4号、昌乐5号、清农3号、洛夫林13、丰产3号、秦麦4号等品种迅速扩大。至此,完成第四次品种更换。进入九十年代,兰天4号、陇鉴196、陇鉴127、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2、晋麦47、长武134、平凉39、平凉41等新品种先后推广,这一时期推广利用的品种最为丰富,品种完成第六次更替。近年来,陇鉴301、陇鉴386、兰天26、兰天19、平凉44、西峰27号等新品种已经完成了第七次品种更替。当前,兰天系、陇鉴系、陇育系、中梁系、天选及灵麦、洮麦、静麦等品种在不同区域呈多样化种植。
随着品种更替,品种丰产性不断提高,使冬小麦产量水平由五、六十年代每亩不足50㎏的产量跃升到目前200㎏以上,有些旱地甚至能达到400kg。新品种的千粒重由20g增加到40g,穗粒数增加到30—35粒,品种株高由115-130cm降到80-90cm。条锈病的发病频率明显减缓。
怎样合理选用优良品种?
良种选用还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栽培条件、产量水平以及耕作种植制度特点进行选择。1、品种安全性。品种审定时提供的适宜区域,是最安全的指标。超出区域时可以引种,但是否能安全越冬、是否对流行病害具有抗性是必须考虑的方面,因此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安全品种。2、品种生产潜力。选用良种要与地力和生产水平相适应,以便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地膜小麦宜选用较矮杆的高产型品种,但露地种植,不要盲目选用矮杆高产品种,往往忽视品种抗旱性,反而引起减产。相对连作麦田,复种后麦田种植的品种宜选用早熟、抗旱、抗寒性及苗期活力更好的优良的品种。3、品质状况。本区域以面条馒头消费为主,育成品种多数是中筋品种,选用引进的强筋品种时,必须慎重考虑其安全性。4、良种使用应保持相对稳定。良种一旦引进成功,除非混杂不要频繁换种。
13. 甘肃冬小麦高产的途径?
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一般产量在400㎏范围内,每增加50㎏产量均需增加8—10万穗。小麦自身的调节能力强,在一般情况下,增加穗数,导致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导致千粒重降低。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三要素适宜比例,是实现高产的前提。国内高产田大部分是通过高千粒重、高穗数实现的。根据实践,甘肃省高产田冬小麦在高肥力条件下,矮杆抗倒伏品种(穗数45-50万/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0-45g)和中高杆抗旱品种(穗数35-40万/穗粒数30-36粒/千粒重35-38g)都能实现高产。而在中、上肥力地、回茬或晚播地,必须依靠较大的群体,播种时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以主茎成穗为主才能提高产量,一般矮杆抗倒伏品种(穗数40-45万/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0-43g)、中高杆抗旱品种(穗数30-35万/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6-40g)、高杆抗旱品种(穗数28-33万/穗粒数33-37粒/千粒重32-36g)也能实现高产。
14. 什么是优良品种?
所谓优良品种是指能够比较充分利用自然、栽培环境中的有利条件,避免或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并能有效解决生产中和自然环境中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小麦育种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既没有能&34;的优良品种,也没有能&34;的优良品种。随着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优良品种也要经历推陈出新的历史演变。
甘肃省冬小麦优良品种首先应该是抗旱、抗寒、耐冻的稳产型品种,而抗病性、抗倒性、抗穗发芽等特点作为提高稳产性的重要方面,在不同区域要求有所差异,东部要求耐锈病、抗穗发芽,南部要求抗条锈病,抗穗发芽。另外,还应具备较好的抗黄矮病、红矮病、黄叶病等病毒病及抗白粉病的能力。其次是高产或专用型优质品种。高产品种必须抗倒伏,除了选用矮杆品种外,干旱地区小麦要求足够的生物量,因此要选用抗根倒、茎秆韧性好的抗倒伏品种。甘肃冬小麦的营养品质较高,但在加工专用品种缺乏,可在生产优势区域适度规模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15. 如何施好底肥?
小麦底肥是提高麦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底肥能保证小麦苗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早生快发,使麦苗在冬前长出足够的健壮分蘖和强大的根系,并为春后生长打下基础。尤其是覆盖栽培条件下,不便追肥,足够的底肥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小麦后期不脱肥的关键。 底肥的施用量应根据栽培条件、肥料种类、性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而定。一般露地条件下底肥应占施肥总量的60%—70%为宜。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7.5万—8.0万kg,纯氮75—105 kg,五氧化二磷90—120 kg,播前整地时一次性施入,回茬、晚播麦可适当增施。地膜小麦除施足农肥外,每公顷应施纯氮135—165 kg,五氧化二磷90—120 kg,膜下一次性投肥。
有机肥的利用率在土壤肥力低的麦田远高于肥沃的麦田。腐熟程度高的有机肥较腐熟程度低的有机肥利用率高。精细整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都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一次性施用肥料,应该集中深施。在小麦播种前集中深施到13cm下的土层中,比小麦播种加深约8cm。目前的小麦施肥播种一体机,可以把肥料播施到种子深度以下10 cm左右的耕层中。一般产量在400 kg/亩左右,应在施农肥112 500 kg的基础上,施氮约165 kg,计标准氮肥硫酸铵约750 kg,常用氮肥硝酸铵约450 kg,施磷酸105 kg,计普通磷肥过磷酸钙约600 kg;产量200 kg/亩左右的麦田,在施农肥52 500 kg的基础上,再施氮约67.5 kg,计硫酸铵约300 kg或硝酸铵约225 kg,磷酸37.5 kg,计磷酸钙约225 kg;产量125 kg/亩的麦田,在施农肥30 000 kg的基础上,再施氮30 kg,磷酸18.75 kg,氮磷配比以1∶0.5—1为宜。
16. 怎样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适期播种是以冬前能否长成壮苗为标准。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温度为15—18℃,最高为36—40℃,超过此限,胚受高温影响易受损害,发芽减慢。温度低于10℃以下,虽然也能发芽,但慢而不齐。小麦分蘖的最适宜温度为13—18℃,超过18℃时分蘖受到抑制。一般认为。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播种,半冬性品种在14—16℃播种为宜。过早播种,苗期温度高,幼苗易徒长成旺苗,冬前不仅消耗土壤中大量营养,而且分蘖节中积累的糖分少,抗寒力弱,冬季易遭冻害,越冬后还易转弱早衰,延迟返青。另外,过早播种,地下害虫比较活跃,易造成缺苗断垄,病害也常常较严重。播种过晚,气温低,出苗迟,分蘖少,根系发育差,麦苗生长弱,冬前积累养分少,易受冻害。春季发育迟。成熟晚,灌浆期易遇干热风的危害,千粒重下降。
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15—17℃播种,越冬前0℃以上的积温450—680℃可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气象指标。然而,甘肃旱作农业区,小麦播种除了温度外,在秋季干旱严重的年份,遇雨抢墒播种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所谓适期,只是相对概念。一般来说,地力较瘦或阴坡地苗子发的慢,分蘖少,可先播;地力较肥或阳坡地,苗子发的快,分蘖多,宜稍晚;地势较高的地易失墒,应趁墒早播;山区及海拔较高的地区,播种期应比平原地区早些;深翻地肥料埋得较深,分蘖较晚,应适当早播。而地膜栽培条件下,应该比露地晚播一周。另外苗期高活力特性的品种应适当晚播。
17. 冬小麦产量与种植密植有什么关系?
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加播量来增加穗数,粒数、粒重虽然会有所降低,但只要增加穗数的增产贡献超过粒数、粒重的减少量时,产量依然上升或趋向平衡,这是群体结构合理的标准。合理密植实质就是依据小麦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条件、播种期和栽培技术水平等确定一个合理的基本苗数,使麦田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都得到合理发展,从而经济有效地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合理的播种量;二是苗在田间的合理分布,即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
18. 什么是合理的播种量?
播种量确定首先应考虑目标穗数,一般窄叶多穗型品种,或土壤较肥、施肥水平较高、栽培条件较好的麦田,穗数应多些,宽叶大穗型品种或土壤瘠薄、施肥少、管理较差的麦田,穗数少些。然后才能确定基本苗。依据基本苗,根据各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多少计算实际播种量。此时应考虑品种的特性,一般说基本苗相近,总是以分蘖成穗率高的穗数多。如果穗数相近,总是以基本苗数少,分蘖穗比重大的麦田显著增产。
低产田要达到一定穗数,必须适当增加基本苗,依靠主茎成穗。肥水条件较好的麦田,宜采取低密度、以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来达到较多的穗数。甘肃省高产麦田冬前分蘖成穗率一般为50%—70%,可以成穗30—50万个。但地力差,播种晚,管理水平低的麦田冬前分蘖成穗率低。
19. 如何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是合理密植的内容之一。目前冬小麦种植方式很多,有平作、垄作;撒播、穴播、条播、沟播;等距、宽行、窄行,以及膜侧条播、水平沟、全覆膜穴播等多个种植方式。由于种植方式不同,直接影响小麦对水分、光照、养分的利用和吸收。因此种植方式选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基础,以获得高产为目标。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⑴ 窄行等距条播:机械条播,通过缩小行距、增加垄数,使植株分布均匀,既能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和地力,使个体发育健壮,又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基本苗数,增产显著,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一般高肥力旱地平作小麦可采用行距15—20 cm等行距机播或耧播。中等肥力可适当把放大到18—22 cm。
⑵ 宽窄行条播:宽窄行也叫大小垄条播。这种方式比等行距的通风透光好,便于追肥和中耕除草,还便于下茬套种。一般麦田多采用窄行9cm,宽行21cm的方式。
⑶ 宽幅条播:宽幅条播法一般播幅9—12cm,幅距22—28 cm。这种方式可便于集中施肥和田问管理,还便于套种。在旱薄地或肥料少的地块,采用宽幅条播,(播幅9—12 cm、幅距20—25 cm),也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穴播:这种方式起源于地膜栽培,目前在旱薄地露地栽培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一般旱地地膜条件下每穴6-9粒,行距依据地膜宽度、目标苗数而不同。
20. 怎样种好回茬小麦?
回茬冬小麦是以大秋作物或复种作物为前茬种植的冬小麦。甘肃回茬冬小麦约占正茬冬小麦种植面积的1/3。回茬冬小麦栽培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⑴ 前茬选用早熟品种。因前茬口收获晚而播种迟是回茬冬小麦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回茬小麦的前茬作物要尽可能选用早熟作物为前茬,前茬作物的品种也应选用早熟品种为宜。
⑵ 灭茬整地,施足底肥。前作收获后,立即旋耕灭茬,然后深耕耙耱平整。要重施底肥,每亩麦田施优质有机肥3000—4000 kg,普钙35—40 kg,磷二铵10—15 kg或尿素10 kg,深翻整地前一次施入。
⑶ 品种选择。选用小麦品种要具有较旺的苗期长势、抗旱和抗寒性相对更好的品种。
⑷ 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回茬小麦因播种较迟,冬前分蘖少或不分蘖或,主要靠主茎穗增产。因此,每亩播种量应比正茬麦要增加1.5—2 kg。
21. 麦田如何进行化学除草?
麦田杂草的发生,从时间上可分为:⑴ 秋冬型:以麦家公、播娘蒿、离子草、米瓦罐、荠菜、猪殃殃、婆婆纳、看麦娘、毒麦、野燕麦等为代表,一般于出苗后10—20天开始出土,至小麦分蘖末形成第一高峰,是麦田杂草的主体,且大部分是双子叶杂草。⑵ 春季发生型:以小蓟、芦苇、打碗花、田旋花、藜、苋、蓼等为代表。⑶ 春末夏初型:以马齿苋、蒺藜、旱稗、荩草、牛筋草、画眉草等为代表,多于4月底5月初发生。
杂草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是冬小麦田杂草出苗的冬前高峰期;翌年春3月下旬到4月中旬是杂草发生的春季高峰期,有少量杂草出苗。冬前杂草处于幼苗期,植株小,组织幼嫩,对药剂敏感,加之气温比较稳定,耕层墒情适宜,是化学防除的有利时机,防治效果要好于春季防治。
22.当前主要除草剂的有哪些?
(1) 燕麦畏:播种前混入土中,也可在播后苗前对水喷雾,用药后混土2—3cm,避免麦种与药层接触。燕麦畏具有挥发性,施药后应立即覆土。
(2)禾草灵:在野燕麦、看麦娘、毒麦1—3叶期,对水喷雾,土壤湿润可有效防除以上杂草。喷洒禾草灵以心叶着药效果最好。温度升高时,防效下降,温度降低防效上升。禾草灵可与伴地农、绿麦隆、异丙隆等混用,但不能与2,4-天、二甲四氯、麦草畏、苯达松混用。
(3)野燕枯:在野燕麦2.5—5叶期,对水喷雾。并按药液量加入0.3%的洗衣粉或0.5%表面活性剂。使用野燕枯,气温须达6℃以上,9℃药效发挥较好,20—25℃最宜,同时亦要求较好的湿度。药后小麦叶片暂时发黄,7天可恢复。
(4)骠马:在禾草1叶至拔节初期,兑水喷雾。施药时天气以微风或无风为佳。不能与苯达松、百草敌混用,但可与异丙隆混用。本剂可防除看麦娘、野燕麦、蔺草、硬草、棒头草等多种禾本科杂草。本剂对大麦有害。
(5) 乙草胺:在麦播后1—7天施用,在土壤湿度25%以上,杂草尚未萌芽,麦播露籽少的麦田喷用。其最佳用药时期为杂草出土前,可有效地防除看麦娘、硬草、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百草敌(百甲混剂):在小麦4叶期至分蘖期,兑水喷雾。在气温5℃以上,无风或微风天气使用为宜。小麦类4叶期前或拔节后易产生药害,严禁用药。越冬期遇寒流会加重冻害,不宜使用;药后遇雨对药效影响不大,
(7)排草丹(苯迭松、苯甲混剂):在麦苗返青分蘖后拔节前,兑水喷雾。以晴天15℃以上,无风或微风情况下效果较好,应注意避开药后6—8h内降雨。
(8)苯磺隆:在麦类2叶后及拔节期用药,以3—4叶期使用最好,可有效地防除离蕊芥、离子草、播娘蒿、刺儿菜等。
(9)阔叶散:在麦类2叶期至拔节期,杂草10cm以上时用药,加入0.2%—0.5%表面活性剂,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天,对水喷雾。该药剂应随配随用,对刺儿菜、田旋花类无效,可与防除禾草的除草剂混用,其正常剂量下,30天后对后茬安全。
(10)阔叶净(杜邦巨星):在麦苗2叶期至拔节期,杂草10cm以下时防治,加入0.2%—0.5%表面活性剂效果更好。注意随配随用,正常剂量下60天之后,对后茬无影响。可与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混用,本剂对麦家公、繁缕、播娘蒿等高效,但对卷茎蓼、田旋花无效。
23. 晚播麦田应如何管理?
播期过晚,冬前分蘖少或不分蘖,苗小、苗弱、根系生长差。针对晚播麦的形成原因、生育特点,加强冬春管理,仍可取得较高产量。其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锄地松土。早春趁早及时锄划松土,以利增温保墒,锄划要浅,避免伤根。
2、提早施肥。晚播麦苗小,可提早追肥,补充一定的磷肥追施。
24. 什么是倒春寒?怎样减轻其危害?
倒春寒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流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其危害轻者造成小麦上层叶片枯黄,重者影响到小花的发育,造成部分小穗不结实,穗粒数减少,甚至整穗枯死。预防倒春寒为害,主要有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或者抽穗期前发育相对慢而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同时,适当晚播,可适当推迟小麦的春季发育,增强抗倒春寒的能力。倒春寒发生后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① 返青至起身期发生倒春寒的麦田,要以促为主,及早划锄铲除杂草提高地温,每亩追施5—10 kg尿素。对于小麦叶尖及叶片受冻害的,及时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专用型600倍液,促使麦苗尽快转入正常生长。还可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中、小分蘖生长和潜伏芽快发,能明显增加成穗数。
② 起身拔节期发生倒春寒,喷施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调节生长。
③ 趁清早露水未干时,每亩撒施草木灰100kg,能起到暖苗、补钾恢复正常生长的作用。另外,普遍进行一次叶面追肥,每亩可喷施0.5%的尿素或3%的硫酸二氢钾。
25. 甘肃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有什么特点?
⑴ 小麦条锈菌在陇南发生频繁,中东部发展频率降低,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发生频率增加。⑵ 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一些以刺吸方式取食为害的害虫如麦蚜、叶蝉、麦蜘蛛等常年危害。这些害虫中的麦二叉蚜、条沙叶蝉等种类又成为小麦黄矮病、小麦黄叶病、小麦红矮病等病毒病的传毒媒介。这些病害的蔓延又多与旱冻等气候条件有关。所以,常呈现病、虫、旱、冻俱发的态势。⑶ 由于播种期及苗期的干旱与低温,种子萌发和出苗相对较长,使一些在极干旱土壤中易于生存的病菌、线虫等乘隙侵染。因此种传、土传病害种类多、病情重。⑷ 旱作生态条件下土壤生态环境比较稳定,适于地下害虫等土居害虫的生存及鼠类活动,线虫及全蚀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也发生较普遍。
26. 甘肃冬小麦病虫治理策略的是什么?
⑴ 加强治理对象的监测:甘肃冬麦病虫种类繁多,干旱或多雨年份均有相应的病虫种类猖獗危害。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和品种更新速度的加快,主、次病虫也发生相应的演变。总体来说,要以小麦条锈病、麦蚜和黄矮病、地下害虫及鼠害为主要治理对象。要做好重点治理对象的预测预报,特别是秋苗病虫发生程度预报及中、长期预报。以便为种子处理和播种前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叶蝉及红矮病、小麦黄矮病、白粉病、小麦全蚀病、根腐病、黏虫等病虫则要加强动态监测,做好兼防工作。
⑵ 利用薄弱环节治理病虫: 冬麦多种病虫害发生存在三个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小麦收获后,小麦条锈菌、白粉菌等一些专化性很强的病菌可在晚熟冬春麦→高海拔自生麦苗→低海拔自生麦苗→早播冬麦上转展繁衍、积累和扩大。麦蚜在夏季随着气温升高,也向高海拔冷凉地区的寄主作物迁移并越夏。所以夏季的气象条件、寄主作物密度、深耕等农艺措施,可直接影响侵染秋苗的初始菌 (虫)源量。二是冬小麦播种期。研究表明,秋季由于干旱和气温较高、以及播种早等原因,秋苗病虫危害比较严重,进而又影响越冬基数。因此,掌握适期播种和进行种子处理,不仅可以减轻苗期该类病虫的危害,还可有效地减轻翌春病虫的发生程度。三是早春病虫发生期。冬季严寒、早春干旱低温致使一些尚能越冬的害虫和病菌越冬率都较低,这是陇东越冬病虫害区别于其他冬麦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生命周期中一个薄弱环节。在早春采用耙耱、药剂防治等措施是控制生长后期小麦病虫严重发生的重要对策。早春也是防治媒介害虫,实施&34;策略的有利时机。所以,狠抓早春冬麦病虫的治理,省工、省时、省药、安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麦收后、播种期和早春这三个时期不仅是冬麦病虫生命周期中的薄弱环节,也常是深耕、适期晚播、早春耙耱、锄草等农事活动的季节。即使在这三个时段里实施必要的化学防治,也存在着施药时间与收获期相隔远,用药少、残留低、污染小等优势。
⑶ 立足全局治理远距离传播病虫:小麦条锈菌、白粉菌以及黏虫、麦蚜等病虫都有远距离传播或迁飞的特点。例如,陇东被称之为条锈菌的&34;地区,他同陇南及北方广大冬麦区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菌源关系。只有把该区的防治工作纳入条锈病西北流行区的整体治理部署中,治理效果才能持续。又如黏虫,陇东属2—3代区,第一代黏虫为外来虫源,第二代为危害代,7月中、下旬陆续化蛹、羽化,除有少量成虫在本地继续繁殖外,大部分向南迁飞到3—4代区繁殖为害。所以立足菌源或虫源相互依存关系,采用不同抗源布局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压低或阻隔迁入(出)菌虫源,是植保的重要策略。
⑷ 利用农业措施治理病虫
①耕作制度:耕作制度的改变常导致该区病虫种群的演变,耕作制度在大范围病虫蔓延中有着重要作用。如甘肃冬春麦混种地区压缩冬麦面积,可以控制红矮病的大发生;冬麦和糜子隔离种植能根治小麦&34;;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明显减轻黑穗病、根病和小麦吸浆虫的危害;调整作物布局,合理间作套种,对于削弱以至中断麦蚜与黄矮病的寄主作物链至关重要,是控制麦蚜及黄矮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②抗病虫品种:利用抗病(虫)品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是无公害治理技术中最经济、最有效、生态效益最高的一项措施。特别是对于气流传播的锈病、白粉病,土壤及种子传播的黑穗病,叶蝉传播的红矮病,以及麦蚜、吸浆虫、麦秆蝇等虫害,其作用更为明显。但也存在着如何保持品种抗性的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及协调抗性与产量、多抗与兼抗、抗性与品质之间的矛盾。其解决途径一是广泛利用各种抗性的品种资源,促使品种抗性基因结构的多样化格局;二是搞好品种和抗源基因的合理布局。如抗锈品种,要在陇东、陇南布局不同抗源类型的品种,阻隔条锈菌的周年循环,减缓新小种出现、繁衍的速度和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同一冬麦区也应搭配不同抗源的品种,防止抗病基因的单一化。在锈病易发流行区要重点布局抗病良种,压低菌源基数;三是建立种子田。防止抗锈良种混杂后降低其抗病作用。
③健身栽培:健身栽培的内涵是通过栽培技术提高植株自身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具体到每一病虫种类,都应分别制定相应的健身栽培技术方案。例如,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毁灭性根部病害。全蚀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在有机质少、缺磷、缺氮、肥力低下的土壤中小麦根系发育不良,病菌易于侵染,发病均较重。因此,治理全蚀病的健身栽培措施应包括:增施有机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增施磷肥,保持氮磷平衡,抑制病菌发展;施用净肥,减少初侵染源;灌浆时及时灌水,提高植株抗性;适期晚播,减少初侵染机会;合理轮作,减少病菌积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农业措施在冬麦病虫害无公害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轮作倒茬、调整播期、合理密植、深耕耙耱、中耕除草等农业栽培措施对条锈病、白粉病、麦蚜、黄矮病、地下害虫等均有减轻危害的作用。有些措施对特定的病虫还有直接除灭的效果,如早春耙耱可杀伤红蜘蛛和部分越冬条锈病叶,消灭自生麦可控制越夏条锈菌源,伏天深耕可消灭地下害虫和害鼠。
④ 天敌资源的利用:在陇东麦田天敌有27种,捕食性天敌22种,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蜘蛛等4大类群;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茧蜂、绒茧蜂等5种。天敌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天敌在麦田生态系统中对害虫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天敌利用是冬麦病虫无公害治理体系中自然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敌的消长规律又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冬小麦生产实践中,应不断改善天敌生态条件,调整农事活动,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这样才能使天敌在麦田病虫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⑸ 化学防治:在现阶段,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具有防效高、见效快的优势,特别是在病虫大面积猖獗发生时,一般只有化学防治才能较好地起到控制作用。但是,化学防治给麦田生态系统带来的负效应也显而易见。一是病虫产生抗药性;二是杀伤天敌和有益生物;三是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和污染环境。因此,需要以无公害为目标,重新审视化学防治这一不可缺少的治理手段,从农药使用的各个环节组建正确、合理的化防技术体系。
正确、合理使用农药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环节:①科学确定有效剂量。在剂量选择时,要协调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经济用药浓度和经济损失水平、用药剂量和防治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关系,从中确定最佳剂量。②合理制定防治指标。适当放宽一些害虫的防治指标,有利于保护天敌。根据多年实践,陇东麦田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如表5。③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在陇东,小麦收获后、播种及早春这三个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对于压低菌源、虫源、毒源基数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较之后期施药对产品质量要安全得多。一般说来,冬小麦
27. 如何防治小麦散黑穗病?
⑴ 症状:主要在穗部发病,病株抽穗比健株略早,小穗畸型,外包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健穗开花前后,病穗薄膜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孢子随风吹散,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⑵ 发病规律:小麦散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从花器侵染,一年侵染一次。小麦开花时,病株上飞散出的病菌孢子落到麦花的柱头上,发芽并长成菌丝侵入子房,以后即潜伏在麦粒内部。病粒和健粒外表没有差别。小麦播种后,潜伏的菌丝在麦苗发育到2、3节时,菌丝体进入穗原基。并随着小麦的生长点而向上发展,到抽穗时,将花器破坏,形成病穗。小麦开花期气温低、湿度大,结露、下雾或下小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入侵,种子带菌率较高。用带菌高的种子播种,次年发病率就高。若开花期干旱,种子带菌率低,次年发病率也低。感病种子是该病传播方式之一,也是病菌相对集中,易于处理的阶段,所以对该病应采用以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⑶ 防治方法
①种子处理:
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溶在50㎏水中,滤去渣滓后浸泡选好的麦种30㎏,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 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 cm,在气温20℃时浸泡3—5天,气温25℃时浸泡2—3天,气温30℃时浸1 天,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冲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50%禾穗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3%(有效剂量)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100㎏种子用15%三唑醇干拌种100—125g。
②建立无病种子田。无病留种田应设在远离大面积麦田300m以外的地方。小麦抽穗前,注意对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拨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子完全不受病菌的侵染。
③拔除病株 在小麦抽穗前,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穗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传播,减轻下一年病害的发生。
④选用抗病品种。
28. 如何防治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乌麦、臭麦、黑疸,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主要有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
⑴ 症状: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小麦感病后,病株株高正常或较健株稍高,分蘖稍多。麦子成熟时,病穗比健穗短,比健穗较早抽出,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称为菌瘿。菌瘿外面有一层灰色薄膜,微压即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病菌孢子。菌瘿有鱼腥味,故称腥黑穗。病穗的籽粒多数变为菌瘿,穗的上部偶有少数健全小穗。
⑵ 发病规律:该病只能在小麦苗期进行一次侵染,传播途径为种子带菌、粪肥带菌和土壤带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种子带菌。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初侵染点在麦苗出土前的幼芽鞘和小麦出土后幼苗的伤口。然后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发病率高低受菌量、土壤温度、光照、栽培管理条件等影响。菌量高,发病重;冬麦晚播或播种较深、覆土较厚者,麦苗出土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重;地下害虫危害重的田块,造成幼苗伤口多,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也发病较重。
⑶ 防治方法 ①使用无病腐熟净肥。带菌粪肥是土传病害一种很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净肥,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②合理轮作倒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马铃薯、红薯、棉花、花生、烟草、蔬菜等作物5—7年的轮作,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效。 ③严禁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种子中混有的病麦粒是远距离传播和病害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严禁病区的小麦做种子用,杜绝自行留种和串换麦种。在病区应推广抗病品种,使用正规渠道供应的无病良种,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拌种。 ④土壤处理。重病田应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病田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 k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在耕地后均匀撒在地面,耙耱后播种。 ⑤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或每100㎏种子用15%三唑醇干拌种剂100—125g拌种处理。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或种子重量0.2%的40%福美双、40%拌种双、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或种子重量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或用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拌种后无需晾晒即可播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⑥区别处理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5月中、下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已十分明显,可拔除零星病株,并将病株集中烧毁。小麦腥黑穗病轻发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
29. 如何防治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又叫大麦黄矮病,为国内外麦类作物上的一大病害,甘肃群众称为&34;,是陇东冬春小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
⑴ 症状:小麦生育期内均可感病。幼苗期感病,根系浅,分蘖数减少,生长衰落,矮化严重。病株叶片由叶尖开始褪绿,进而黄化,逐渐向基部发展,冬季易死亡。未死亡的病株,拔节后先从基部叶片显病,病叶自下向上发展。病叶先从叶尖褪绿变黄,叶变厚且硬,旗叶显著变小,植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穗粒数减少,籽粒秕瘦。拔节期感病后从中部至旗叶发病,病叶也先由叶尖开始变黄,与仍为绿色的叶脉呈现出黄绿相同的条纹。黄叶可扩展至全叶的1/3—1/2处,叶色黄亮,且变厚变硬,叶基部仍保持绿色。后期全叶干枯,有的变为枯白色,但多不下垂。植株矮化不明显,秕穗率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穗期感病仅旗叶发病,或由旗叶向下延至1叶—2叶发病。植株不矮化但秕穗率高,千粒重降低。
⑵ 侵染循环与发病特点:麦蚜是小麦黄矮病毒惟一有效的传毒介体,在陇东主要主要传毒蚜虫为麦二叉蚜,其次为麦长管蚜。麦蚜虽为传毒介体,但不能将病毒传于后代。因此,小麦黄矮病毒的周年循环仅能依靠带毒蚜辗转传播于不同寄主之间,使寄主成为再侵染毒源,并依靠媒介蚜虫使病情扩大蔓延。在冬麦区,带毒麦蚜以无翅成若蚜栖息于小麦根际处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繁殖为害,小麦收获前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禾本科杂草寄主上取食,7月上旬自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步转移到自生麦苗上为害越夏并保存毒源,冬麦出苗后,又从越夏寄主迁回秋苗,繁殖为害并越冬。冬、春麦混种区,则主要依靠冬、春麦生育期的差异,介体麦蚜在冬麦上越冬,在自生麦苗或晚熟春麦上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在春麦区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带毒蚜成为春麦区的主要毒源。
小麦黄矮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数量呈正相关,蚜虫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秋季麦苗出土后降水多,有翅蚜少,则秋季发病少;反之发病就多。秋苗发病多少是春季发病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秋季天旱温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为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为轻病年;如秋春季都多雨,则一般发病较轻。
⑶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首先应种植抗耐病品种。其次合理调整播种期,避开蚜虫转移为害高峰时期,冬麦适期晚播,春麦适当早播。加强秋季和春季的中耕,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和毒源寄主。进行灭茬深耕、越冬期冬灌及秋季耙耱,减少蚜虫越冬卵,降低蚜虫越冬基数。也要根据春季墒情,适时耙耱,杀伤传毒蚜虫。同时,提高地力,增施钾肥,落实&34;,加强叶面追肥,对已发病田块,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减少损失。
②防治传毒蚜虫。应以麦二叉蚜为主要防治对象。
药剂拌种。以前拌种药剂多用甲拌磷或甲基异柳磷,但这两种农药分别为剧毒和高毒农药,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使用灭蚜松,灭蚜松为低毒、内吸选择性杀蚜虫剂。用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100—150 ml,对水5—7 kg,拌麦种50 kg。
药剂防蚜。拌种地块冬前一般不治蚜。但若冬前干旱温暖,则应根据虫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一次药。冬麦返青到拔节期仍需防治1—2次,防治指标是,返青拔节期:蚜株率10%,百株蚜量20—30头;抽穗扬花期:穗蚜率50%以上,百株蚜量200头以上,益害比小于1:150。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为: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农药。
30.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陇东小麦产区发病已久,但未造成大的灾害。但近年来,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产量水平的提高,高产矮秆品种的利用及种植密度的加大,麦田的通风透光性差,白粉病有发展的趋势,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陇东小麦白粉病分为两个发生区,一是泾、汭河川道及关山阴湿地带易发亚区,主要包括泾川、崇信、灵台及崆峒区的川水地及华亭县沿关山地带,该区在越夏菌源大,秋季温湿度适宜的年份,可酿成秋苗病害流行,但由于冬春干旱,病菌越冬率不稳定。灌水条件便利,4月至6月降雨较多,有利于病害的春季流行。小麦白粉病中度以上的流行频率为44 %,偏重流行的频率为22%。二是陇东山塬偶发亚区,主要包括平凉、庆阳市的山塬地带。该区条件适宜时,秋季病情较重,但因冬季及早春旱、寒时有发生,所以小麦白粉病偶发流行,中度以上流行频率为11%。
⑴ 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被病菌侵染。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和穗部。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病斑最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表面覆盖白色至灰色的霉层,霉层的厚度可达2mm左右。霉斑表面的白粉,即病菌无性阶段产生的分生孢子。之后,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圆粒,即病菌有性阶段产生的闭囊壳。
一般叶正面的病斑多于背面,下部叶片重于上部。发病最重时,整株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被害叶片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腿绿、发黄乃至枯死。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致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病重时,植株矮而弱,穗短小或不抽穗。
⑵ 流行规律和发生特点: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可分为四个环节:
①越夏。分生孢子是甘肃省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越夏方式,凡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温度低于24℃的地区或年份,病菌以分子孢子存活于晚熟冬、春麦而顺利越夏,继而从晚熟冬春麦侵染自生麦苗,病害自高海拔向低海拔麦区蔓延。夏季雨水正常或较多年份,田间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可陆续产生子囊孢子侵染自生麦苗。干旱少雨年份,闭囊壳能顺利越夏,其产孢能力可持续到9月下旬以后。所以在高海拔麦区,闭囊壳可作为早播麦田的菌源之一。
②秋苗发病。在病菌越夏区,发病早且重,非越夏区则发病较晚、发生较轻或不发病。越夏区发病程度又与越夏菌量、小麦播种期及秋季气象条件有关。一般越夏菌量大、冬小麦播期偏早、温湿度偏高则秋苗发病较重。陇东麦区菌源越夏区面广量大,播期早而集中,秋苗病情重于陇南。条件适宜年份,小麦白粉病在秋苗期即可流行并造成危害。
③越冬。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为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陇东虽然秋苗病情较重,但因冬季雨雪少、寒冷干燥而越冬率较低。只有在暖冬、降雪偏多的年份,越冬率较高。
④春季流行。小麦白粉病春季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ⅰ菌源。秋季发病程度及病菌越冬率的高低,大流行年的菌源主要来自当地菌源。ⅱ温度。早春旬均温高于10℃的时段出现早,则始病期早;冬小麦起身期至拔节期的高温,有利于病菌的再侵染;抽穗期日均温连续高于22℃时,则可抑制病害的蔓延。ⅲ雨量。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较多的降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生成和传播。但雨量过多,特别是连续降雨,则对病害的流行不利。
⑶ 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为辅,重点抓常发重病区,兼顾一般发病区。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由于基因单一等原因,小麦白粉病抗病品种的抗性在我国已发生几度退化。白粉病菌具有多个生理小种,各地优势小种与组成类群也不尽相同。选育和推广多基因抗病品种是小麦白粉病重病区的当务之急。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也要注意品种和生理小种的合理布局及慢发抗性品种的利用。
②栽培防治。秋苗发病地区要调节播种期,适期晚播。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减少无效分蘖,降低群体密度,构建合理群体。合理施用化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避免过多使用氮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防止倒伏。
⑶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越冬区和常年易发区,秋播时用药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25﹪三唑酮干拌种剂150—200g拌种处理,或每100 kg种子用15﹪粉锈宁干拌种剂100—125g拌种处理。
药剂喷雾。发病初期,可用以下药剂,每亩喷施100kg药液。波美0.5°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施80kg药液;或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g兑水60kg喷雾。为延缓抗药性产生,应轮换用药。31. 如何防治小麦蚜虫?
蚜虫俗称油虫、腻虫、,是小麦的之一。甘肃省为害小麦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等4种麦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是遍及全省的优势种,无网长管蚜以河西、陇南较为普遍,禾缢管蚜以陇南、陇东较为普遍。
甘肃省麦蚜危害区域分布:麦二叉蚜常发区,多分布在河西等年降雨量250 mm以下、气候干燥的地区;麦二叉蚜多灾区,包括陇东及陇中、陇南部分山区,该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500mm以下;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易灾区,包括陇东、陇南等冬麦区,多为降雨量500—750 mm,冬季少雨干旱的地区;禾缢管蚜危害区,多分布在陇南及陇东川水地。
⑴ 危害:麦蚜的为害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长管蚜危害最重,是麦田的优势种。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造成籽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他蚜虫无此症状。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⑵ 发生规律:麦蚜可凭借季风随气流在全国各大麦区远距离迁飞,大区间迁移时间同小麦等寄主的营养状况相吻合。在陇东、陇南等小麦种植海拔差异较大的地区,还存在着垂直方向的季节性转移。
①越冬 陇东冬麦区除长管蚜以无翅成、若蚜越冬外,麦二叉蚜以卵和成、若蚜均可越冬,但以卵为主。陇南冬麦区以无翅若蚜栖息于小麦根际和向阳埂边的冰草上越冬。在陇南、甘谷等地,冬季4种麦蚜均有一定数量,以海拔1500 m以下的向阳山台地数量为多,在冬季天气暖和时仍能活动、繁殖。
②春季为害 早春候均温稳定在3℃时,麦蚜开始活动。在春麦区及冬、春麦交界区,3月中、下旬麦二叉蚜越冬卵开始孵化,干母在冬麦上取食后产生干雌,形成点片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点片向面扩散,部分干雌形成有翅蚜向春麦及青稞田迁飞,随着气温上升危害渐重;陇东麦区越冬的麦二叉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活动,点片为害,逐渐扩散,小麦灌浆期危害达到高峰。在4月中、下旬前,蚜量相对较少,种群中麦二叉蚜的比例由90.4 %逐渐降至50.2 %,麦长管蚜则由9.6 %增至49.8 %。到5月下旬蚜高蜂期麦长管蚜占89.6 %,而二叉蚜仅占10.4 %。麦无网长管蚜和缢管蚜仅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有少量发生,比率分别为0.03 %—0.79 %和0.04 %—0.22 %。麦长管蚜春季孵化时间较麦二叉蚜要迟10 天—15 天。
③越夏及秋苗危害 乳熟期开始,随寄主营养条件恶化,麦蚜密度随之下降,群体中有翅蚜比例上升,于收获前大量翅蚜向越夏寄主迁飞转移。在春麦区和冬、春麦交界区,于6月下旬向越夏寄主高粱、糜子等秋作物上迁飞,迅速繁殖,于7月上、中旬形成高峰,之后由于高温和天敌数量剧增,虫口急剧下降,8月中心以后温度渐低,天敌减少,于9月中旬再次形成高峰。9月中、下旬寄主作物组织老化,冬、春交界区的麦蚜迁入冬麦区短暂危害并越冬。春麦区麦蚜遂产生性蚜,交尾并产卵越冬。麦长管蚜进入越冬的时期较麦二叉蚜要早7—10 天.。
(3)消长因素及发生特点
①温度 在食料充足时,温度是制约麦蚜发生与消长的首要因子。麦蚜的世代、历期、繁殖速率及生殖力均与温度密切相关。麦二叉蚜卵在旬均温3℃开始发育,5℃开始孵化,13℃可产生有翅蚜。成、若蚜在候均温5℃开始活动,繁殖适宜温度16—20℃,以13—18℃为最适温度。麦长管蚜在8℃开始正常活动,候均温16—25℃为最适温度, 28℃以上发育停滞。禾缢管蚜在候均温8℃时开始活动,最适温度18—24℃,但不耐低温,在元月份平均气温-2℃以下的地区,成若蚜不能越冬。田间温度超过24℃时,虫口数量显著下降,30℃为麦蚜发育温度的上限。通常在冬暖、春旱的条件下,麦二叉量发生较重;春季雨水多,对麦长管蚜发生有利。倒春寒影响小麦生长和天敌发展,则麦蚜发生量大。
②湿度 麦二叉蚜喜干旱,严重发生地区多分布在年降水量500 mm以下的地带,适宜湿度范围为35 %—75 %,最适范围为55 %—67 %。麦长管蚜较喜湿,发生范围多在年降水量500—700 mm的地区,适宜湿度范围为40 %—80 %,最适范围为61 %—72 %。当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时,相对湿度达60 %以上,虫口显著下降;气温4—22℃,湿度超过60 %,虫口仍呈上升趋势。
③降雨 降雨因湿度可影响蚜量的消长,但暴风雨因其对麦蚜口器的破坏及冲刷、淹溺、震动作用,以及泥水对有翅蚜的黏连,因而对麦蚜杀伤作用较大。每小时降雨33 mm,风速9 m/s,雨后蚜量可下降98.7 %。在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数量消长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
④寄主营养 麦蚜数量消长与寄主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随着寄主营养状况的改善和温度升高,麦蚜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至灌浆期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小麦乳熟期开始,营养条件恶化,麦蚜密度随之下降,并产生大量翅蚜向其他寄主转移。因此,长势好的麦田麦蚜发生早且重。
⑤天敌 天敌与麦蚜的发生与消长,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当麦田的天敌与麦蚜密度比达到1:370—400时,二者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⑥农艺措施 早播麦田有翅蚜迁入早,秋季蚜量多于晚播麦田;群体大、氮肥施用过多、易倒伏的麦田利于缢管蚜的发生;田间小麦密度过稀、干旱山塬,麦二叉蚜发生较重;水浇地则麦长管蚜发生较重。作物布局对麦蚜的消长也影响很大,春麦区扩种冬小麦为麦蚜越冬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该区麦蚜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
⑸ 防治方法
麦二叉蚜的防治已在小麦黄矮病一节中作了介绍,本节着重介绍麦长管蚜的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冬麦适期晚播,秋苗期和早春视墒情耙磨镇压,保墒灭虫,加强中耕除草。孕穗至灌浆期实施好以防治蚜虫和增加千粒重为主要目的的&34;措施。
②药剂防治: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或1.45%阿维吡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每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g兑水30㎏喷雾防治。
③生物防治:减少药剂防治次数,严格控制用药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蜘蛛、蚜霉菌等天敌。
32. 如何防治地下害虫?
⑴为害与发生特点
①金针虫 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秋季9—10月是为害期。常见的沟金针虫2—3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大部分是以幼虫在23—33㎝土层中越冬,当10㎝以下地温达8℃,幼虫开始活动。土温达 8—12℃时,上升到小麦根际周围开始为害。在4月中旬为害最重。干旱或多雨时,幼虫在土壤深层,这时危害较轻。雌虫把卵产在3—7㎝土层。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分,切断输导营养的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尤以细胸金针虫早春为害严重。干旱地区发生多是沟金针虫,温度在10—18℃时活动和为害最盛。细胸金针虫喜在温度7—12℃活动和为害,超过17℃即停止为害,向深层转移。细胸和褐纹金针虫喜欢湿润环境,土壤湿度在20%—25%左右。
②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总称,蛴螬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常在麦苗根茎处将麦苗咬断,断口整齐。危害时期呈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两个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土壤中过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温度13℃—18℃时,即达活动盛期。这时主要危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随后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昼伏夜出取食林木及农作物的叶片。雌虫把卵产在10㎝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虫危害麦苗及大豆、花生等春播作物。多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过冬。如越冬幼虫口基数大,翌年为害就重。
③蝼蛄 危害时间从播种开始直到翌年小麦乳熟期,秋苗期间蝼蛄以成虫或若虫取食发芽种子和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为害,他在秋季为害小麦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并在土表穿行活动形成纵横隧道,使根土分离而缺苗断垅,重者造成毁种重播。
⑵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播种前要彻底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减少地下害虫的栖息地,降低虫口基数。合理轮作倒茬,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避免危害;深耕土壤,将部分地下害虫翻出地面,经暴晒或鸟类啄食致死等,减少虫源;多次耙地,对害虫造成机械损伤,降低虫口。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以杀死粪肥中的害虫。 ②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kg,或20%毒•辛乳油0.5kg,或50%辛硫磷 0.5kg,拌小麦种250—500kg,堆闷3—4h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目前,已有以地下害虫为主要防治对象的小麦种子包衣剂,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统一包衣,统一供种。
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沿受害麦垄灌根,8天—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及地老虎。
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kg,拌细沙或细土25—30kg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或可以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kg或5%辛硫磷颗粒剂2kg拌毒土随播种沟撒施,或用48%毒死蜱乳油250—400ml或3%辛硫磷颗粒剂5kg,拌细炉渣、粗砂或干细土20—25kg顺垄撒施并覆土。
诱杀成虫:用1kg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对水适量,拌100kg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撒1—1.5kg。或用0.5—1m左右长的新鲜杨树枝泡在稀释50倍的40%氧化乐果液中,10h后取出,于晚间插入麦田或春播作物地内,每亩置10把—15把,次日清晨收起,连用2—3天,诱杀金龟子效果好。 ③设置诱虫灯:3—4hm2一盏,6—8月成虫出土期夜晚开灯,诱杀金龟子,减少其产卵。
④人工捕捉:利用金龟子的假死进行扑打,保护树木不受危害,并减少土中蛴螬发生。在地老虎点片发生时,采用拨土捕捉,有一定效果。对蝼蛄也可进行人工捕捉,减轻危害。
33. 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虫口开始回升,至80年代中期再度猖獗危害。近年来间歇性发生,局地危害仍较严重。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以麦黄吸浆虫为主,多分布在山塬和阴湿地区,麦红吸浆虫多分布于川水地。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他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主要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抗虫品种的特征是:芒长多刺内外颖毛长而密,口紧、小穗紧密集,扬花期时间短而整齐,籽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具备这些特征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
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薯类棉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的麦田可改种油菜、大蒜、薯类等非寄主作物,2—3年后再种小麦。
连年深耕:麦收后连年伏天深耕嗮垡,利用吸浆虫不耐高温的特性,加大越夏死亡率,减少秋苗虫口基数。
中耕除草:加强秋季、春季人工或化学除草。 ②化学防治。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指标是,播前每方土〔(10×10×20)cm3 〕虫口数大于5头或小麦抽穗初期每方土有成虫10—25头。防治时间以中蛹期为宜,成虫进行辅助防治。
土壤处理:小麦播前浅耕时,每667m2麦田用50%辛硫磷乳油200ml,对水5kg喷在20—25kg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中蛹期土壤防治:在蛹期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 ml兑水5kg与干细沙土25kg,趁墒好时顺垄撒施,撒在麦叶上的毒土要及时扫落在地表上。或在抽穗至开花前每667m2麦田用80%敌敌畏乳油150 ml,加水4kg稀释,拌匀喷洒在25kg麦糠上制成毒饵,在麦行里均匀放置数堆,诱杀成虫。
成虫期防治:若错过蛹期撒毒土防治或防治效果不佳时,在扬花期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选用2.5%辉丰菊酯每667m2用药25—30 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667m2 用药 50 ml兑水50kg均匀喷雾1—2次。也可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2.5%溴氰菊酯 3000倍液;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
34. 麦田黏虫如何防治?
甘肃省为害禾谷类作物的黏虫有东方黏虫、白脉黏虫、谷黏虫等,其中以东方黏虫分布普遍,为害最重。常常先在麦田危害,小麦收获后才迁至玉米等作物。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的重要害虫。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
糖醋液诱杀:从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起,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每2—3hm2麦田放1诱盆。盆要高出作物30㎝左右,诱剂保持3厘米深左右。每天早晨取出蛾子,白天将盆盖好,傍晚开盖,5—7天换诱剂1次,连续18天。
草把诱蛾灭卵:自成虫开始产卵直到产卵末期止,用谷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切成长约30㎝左右的段,每10余根捆成一草把,均匀插在麦田或周围草地上,每100平米插1—2个草把,以诱蛾产卵,每3—4天更换1次,把带卵的草把处理掉,消灭卵块。
②人工捕杀:在大发生时,如虫龄已大,可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击落捕杀和挖沟阻杀,防止幼虫迁移,扩大为害。
③药剂防治:黏虫防治指标是百株幼虫大于10头,或每平方米虫口大于5头。药剂防治的时间应在3龄幼虫前,防治时应注意保护天敌。
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3.5%甲敌粉、2.5%辛硫磷粉剂、5%杀螟松粉剂喷粉,0.04%除虫精粉喷粉,用量1.5—3 kg/亩。ⅱ喷雾。每亩用20%除虫脲悬浮剂5—10g(有效剂量1—2g),或每亩用20%灭幼脲悬浮剂30—40g(有效剂量6—8g)兑水80—100 kg
喷雾: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2.5%溴氢菊酯2000—3000倍液效果均好,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20%毒死蜱乳油2000—2500倍液等药剂喷雾。
35. 冬小麦干旱有什么症状?如何划分干旱级别?
甘肃麦区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干旱是冬小麦生产的重要威胁。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少、变率大,风大、空气干燥、蒸发量大。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缺水率达30%以上,春旱发生频率高达40%—80%,甚至秋旱、冬旱连春旱。干旱导致的减产一般为10%—20%,重者达40%以上。
冬小麦受轻度干旱,表现为中午时上部叶片萎蔫,叶色较深,但很快可恢复正常;较重时中午时叶片缺水萎蔫,但至晚间蒸腾降低时仍可恢复正常;严重时中午至晚间叶片萎蔫,历时稍久则植株死亡。
干旱程度划分标准可依连续无降雨日数、土壤含水率、减产率、等项目进行判别。有时还需要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判别。
⑴ 连续无降雨日数(降雨量<5mm)
指作物在正常生长期间,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本指标主要指作物在水分临界期(关键生长期)的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
⑵ 土壤含水率:0—20cm土壤干湿程度是决定作物受旱程度的关键,能直接反映作物吸收和用水情况,在实践中土壤含水率13—16%、10—12%、6—11%、<5%分别属于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
⑶ 减产率:农业上划分旱灾程度通常用当年产量和近5年平均产量的减产百分率的多少来判定干旱程度。以前沿用的是:减产率10%以下为轻旱;减产10%~20%为中旱;减产20%~30%为重旱;减产大于30%为严重干旱。
36. 冬小麦旱灾有哪几种类型?其危害与损失程度如何?
⑴ 秋季干旱:①播种期与幼苗期干旱:秋季造成底墒不足,土壤含水量低于10%(手握土不能成团)时,种子难以吸收土壤水分,很难发芽和出苗,影响播种,土壤含水量低于15%(紧握成团,落地快速散开)时。抢墒播种也会推迟出苗时间和降低出苗率,出苗不齐、不匀,缺苗断垄,一般缺苗一成减产5%—7%。播种期干旱造成小麦出苗迟,缺苗断垄,叶片窄小,根系纤弱,生长受抑制,不能形成壮苗,还易造成氮肥挥发损失。②冬前分蘖期干旱:底墒不足,抢墒播种的麦前,苗期表现为叶片小而窄,分蘖发生迟、生长慢。分蘖量少,不能形成壮苗,干旱严重的苗色转黄,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⑵ 冬季干旱:冬前气温高、降水少、空气干燥,影响小麦安全越冬,常因干旱加重寒害和冻害,出现越冬期死苗现象,严重时小麦成片出现干叶、死蘖、死苗。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
⑶ 春季干旱:旱使小麦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重降低,一般减产5%—20%,严重的达40%以上。春季干旱以拔节期和灌浆期干旱危害严重。①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干旱:影响春季分蘖,加重&34;危害。②拔节期干旱:减少分蘖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减少。③孕穗至扬花期干旱:此期是需水临界期。干旱造成&34;,影响成穗,使穗粒数减少。
⑷ 初夏干旱:影响灌浆,降低抗干热风能力,导致粒重减少而减产。
37. 减轻旱灾损失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⑴ 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墒能力。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冬小麦单产水平,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从整体提高冬小麦抗旱减灾能力。
⑵ 选育和推广抗旱、节水的小麦良种:抗旱节水品种表现抗旱性好,根系发达。分蘖力强,单位面积成穗数多;茎秆细实,叶片小而上冲,抗干热风,落黄好。遇旱时可有效减少水分不足的不利影响。
⑶ 合理耕作提高土壤贮水保墒能力:在墒情好的情况下,适当深耕,可提高土壤的贮水保墒能力,有效增加土壤对降水的蓄积量。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秋旱年底墒情差,深耕可加重耕层失墒,影响出苗,应适当少耕或免耕,保证小麦播种墒情。
⑷ 推广抗旱保墒栽培技术:①精耕细作,使麦田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在底墒不足时,有灌溉条件的要灌足底墒水,切勿抢墒播种。②适当晚播,防止旺长,降低苗期对水分的无效消耗。③耙耱、镇压,中耕保墒。④喷抗旱剂,根外追肥,可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⑤做好病虫害综合治理,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小麦抗旱能力。⑥因地制宜地推广&34;&34;夏休闲期集水保墒秋播冬小麦栽培技术&34;高温逼熟、叶片青枯&34;干热风&34;地湿、早晨、阴天&34;一根针&34;一喷三防&34;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使小麦达到前期促蘖,中期促穗,后期攻粒效果。技术要点如下:
⑴ 选用有高产潜力、分蘖成穗率高,中间型或多穗型品种。必需保证高质量的种子,种子需精选,并作种子播前处理或包衣。
⑵ 坚持深耕深松、耕耙配套,重视防治地下害虫,耕后撒毒土或辛硫磷颗粒灭虫,提高整地质量,杜绝以旋代耕。
⑶ 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7—8cm)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丛苗,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有利于增强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调整冬小麦群体与个体平衡发育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
⑷ 坚持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播期9月中、下旬,亩播量一般为8—12.5㎏,按所用良种规定的播量进行调整。一般播种深度3—4cm,播幅6—8cm。根据地力、产量水平适当调节行距。
⑸ 冬前亩麦田的群体大于60万苗时采用深耕断根,有利于根系下扎,健壮个体。有灌溉条件的浇好冬水,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⑹ 早春提倡搂施化肥,每亩追施尿素7.5—10㎏。
⑺ 重视叶面喷肥,延缓植株衰老,后期注意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
47.冬小麦山地水平沟栽培技术
山地水平沟栽培技术是指在15—20°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垂直坡向,用沟播机自上而下耕作,以形成水平沟垄。该项技术特点是具有拦截径流、保墒抗旱、增温防寒、减轻冻害,集中施肥、实行机播、合理播种、节约种子、保土聚肥、省时省工、提高产量。据延安市水保所测定,水平沟可减少径流78%,减少冲刷量85%,增加蓄水62%,拦泥93.4%,每亩减少肥料损失氮1㎏、磷0.83㎏、钾9.59㎏,有机质3.32㎏。当年曾在陇东山坡地带推广普及,山地水平沟小麦较传统平作小麦每亩增产21.5—58.4㎏,增产作用显著,是山地小麦增产突破性措施,其主要栽培技术:
⑴ 整地与施肥:根据产量指标施肥,目标产量150—250㎏/亩,每亩施普通过磷酸钙15—25㎏,尿素8—10㎏,作底肥一次深施。
⑵ 选用良种、适期播种。以当地主推品种为主,9月15—20日适期播种。
⑶ 选地与播种:在15—25°坡耕地上用山地沟播机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切忌播后不耱,注意留沟护垄。
⑷ 种植规格:播种行距应掌握在25—30cm,开沟深度20cm、沟宽20cm、播种深度3—4cm,亩播量8—12㎏。其他措施同当地丰产田管理。
48.旱地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该技术将地膜覆盖与传统垄沟种植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本项技术适宜在年降水量为350mm左右的北方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技术要点:⑴ 整地与施肥。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土地平整无杂草,无明暗坷坎。冬小麦增施基肥,加强旱追肥,春小麦重施秋肥,酌施种肥,及时借雨追肥。⑵ 种植规格。以50—60cm为一带,垄底宽25—30 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弧形,垄间距25—30cm,每垄两侧膜边各种植一行小麦,大行距35cm,小行距15—25cm。⑶ 适时播种。冬小麦原则比常规露地种植适当推迟播种,具体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抢墒播种,春小麦较露地种植适期提早播种。冬小麦掌握为当地常规露地种植最佳播量的80%—85%。⑷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49. 夏休闲期集水保墒秋播冬小麦栽培技术冬小麦夏休闲期降水对产量的超过30%,对夏休闲期集水,能够有效解决北方旱地冬小麦在生产中遇到的干旱和晚播冬小麦积温不足等突出问题。技术要点:⑴ 选择肥力中、上等地块、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遇大雨后及时深耕,耕后地面平整、无坷垃。⑵ 增施肥料。一般比常规施肥量增加15%以上。把有机肥、化肥作底一次施用,最好使用长效碳铵或涂层尿素。将所有肥料可在深耕前撒施,随耕地翻入土壤。 ⑶ 种子处理。对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田块,可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kg,或20%辛乳油0.5 kg,或50%辛硫磷 0.5kg,拌小麦种250—500kg,堆闷3—4h后即可播种。
⑷ 覆膜方法。选用幅宽70—100cm,厚0.005—0.008mm薄膜,在整地和施肥后,立即覆膜。梯田和小块地用人工覆膜,地势平坦的大地块可选用机械覆膜。⑸ 选择良种,适期播种。选用抗寒耐旱的中、矮秆丰产品种,比当地最佳露地播期推迟7—10天左右播种,亩播种量为7—8kg。 ⑹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放苗,防止病虫草害。
50.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播种环节要点
⑴ 播前准备:①选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坡度15°以下的川地、塬地、梯田、沟坝地等平整土地。②整地:茬作物收获后,深耕晒垡,熟化土壤,接纳降水,耙耱收墒,做到深、细、平、净,以利于覆膜播种。对于玉米茬口地最好采用旋耕机旋耕。 ③施肥:重施有机肥,由于一次覆膜连续种植3—4年,头茬最好视情况多施农家肥,一般亩施3000—5000kg优质腐熟农家肥。施足底肥,一般亩施纯氮(N)10—12kg、五氧化二磷(P2O5)10—12kg。磷肥因二、三茬施肥较困难,底肥重施可以起到储备土壤有效磷的作用。所以全部磷肥、氮肥(或3/4以上氮肥)作基肥一次施入。④土壤消毒: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结合浅耕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或兑水50 kg喷施。杂草为害严重的地块,结合浅耕用50%乙草胺乳油100g兑水50kg全地面喷施,喷完后及时覆膜。⑤ 品种选择:选择抗旱、抗倒伏、抗条锈病等抗逆性强的高产、中矮秆小麦品种。⑥ 种子处理:选用50%辛硫磷拌种,按种子量的0.2%,即50kg种子用药100g,兑水2 kg—3kg,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的药剂拌种,拌后堆闷4—6h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同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
⑵ 覆膜:机引全覆膜覆土机以小四轮拖拉机作牵引动力,实行旋耕、镇压、覆膜、覆土四位一体化作业,具有作业速度快、覆土均匀、覆膜平整、镇压提墒、苗床平实、减轻劳动强度、有效防止地膜风化损伤和苗孔错位等优点,每台每天可完成2.6hm2作业量,作业效率较人工作业提高20倍以上。覆膜时地膜要拉紧,以防苗穴错位,膜面要平整,地膜紧贴地面。膜上覆土厚度1cm左右,一般应为0.5—1.0cm。膜上覆土要均匀,薄厚要一致。覆土不留空白,地膜不能外露。技术参数:①覆土厚度:1.0 cm±0.5 cm ;②两幅膜之间不留空隙,膜上覆土均匀度达到90% ;③≤1.0cm的土块达到85%以上;④配套动力为200—250型小四轮拖拉机。
⑶ 播种:①播种机调试:不同机型和型号的播种机控制下籽的方式方法不同、下籽的最大量和最小量范围不同。种子装在穴播机外靠齿轮控制排放量的穴播机需调整齿轮大小,种子装在穴播机葫芦头内的需打开葫芦头随穴调整排放量。播种机调试应由技术人员指导,以免播种过稀或过密。②播期:比当地常规小麦播期推迟15—20天为宜,冬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之间。过早或过迟播种都会影响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增产效果。为了避免覆土后板结给出苗造成困难,各地应当在适时晚播的基础上,根据天气预报,尽量避开雨天,在天气晴朗时播种,争取保全苗,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③播种规格:播种深度3—5㎝,行距15—16cm,穴距12cm,采用120cm的膜时每幅膜播7—8行。一般行距旱地以15—16cm、水地以14—15cm为宜。④播种密度:每穴播量应严格考虑单株有效分蘖数,冬麦区单株有效穗数应扣除单株有效分蘖后计算每穴粒数,各地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小麦单株分蘖数不同,播种密度也不同。早播密度应稍稀些,晚播密度应稍密些。旱地小麦穴距12㎝,行距15—16cm。冬小麦每穴播6—12粒,亩播量28—42万粒,10—13kg。建议旱地冬小麦300—400mm降水区域,穴距12㎝,行距16cm,每穴播种8—9粒,亩播量9—11kg,28—31万粒;400—500mm降水区域,穴距12㎝,行距16cm, 每穴播种9—10粒,亩播量11—13kg,31—35万粒;500—600mm降水区域,穴距12㎝,行距15—16cm, 每穴播种11—12粒,亩播量13—15kg,35—40万粒。⑤人工播种:同一幅膜上同方向播种,以避免苗孔错位;播种时,步速要均匀,步速快下籽太少,而步速慢下籽太多。同一幅膜上先播两边,由外向里播种,既可以控制地膜不移动,又可以便于控制每幅膜的行数。为改变同一膜播种走向不同,防止苗孔错位,可将两膜带作为一组,沿右边播上左边播下,以保单膜方向的一致性。当土壤较湿时,为了避免播种过浅,应在穴播机上加一个土袋施加压力。②机械覆膜覆土播种,在机引全膜覆土机的基础上,宽140cm的地膜播9行,工作行距:15㎝;地膜破口:25 mm×35 mm;穴距:12㎝±0.2 ㎝;播种深度3.0—5.0㎝;配套动力为300—350型小四轮拖拉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