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人人都知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从泥土变成坚硬美丽的艺术品,今天就和我一起去看看陶瓷的制作工序,虽然品种和工艺同的陶瓷制作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就从最基本的淘汰开始讲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
一个美丽的陶瓷要选好土,我们用最常见的釉下瓷就是用高岭土,一种非金属矿产,用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强度高、色泽明亮、而且无毒无害。
没想到吧,美丽的陶瓷本身居然就是一堆不起眼的土,知道为什么瓷器能享誉全球了吧,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这根本就是外星科技。
我们吧块状的陶土打磨成粉状。
混入其他材料,比如骨瓷,便是在陶土里添加了动物骨粉。筛去里面的石子,然后就可以像和面一样的吧陶土揉成一团。
然后找设计师,研究好造型,
然后就可以把它放在转盘上进行造型了,
是不是吧成品拿去烧制就完事了?
没那么容易,这才是做好了准备阶段,真正复杂的在后面呢。
晾干后的模型需要清除内外杂质,以免在烧制时因为其他材料的混入,导致瓷器出现气泡,在吧各部件拿来精准测量,玩意烧出来的壶把安不到壶上,那就贻笑大方了。
等模型晾干后要再次修胚,这次主要就是雕刻花纹,印窑号,作者署名,完成后继续晾干。
然后就可以烧制了吧?
是的到这个时候的陶瓷就可以进行素烧了,但是还需要先目检一次明显有瑕疵的直接丢掉,只有合格的才有资格入窑。
摆满一车,就可以推进去烧制了,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精准的控制温度,大大提高了陶瓷的良品率,古人可是因为温度不够,或者温度过高,导致一窑瓷器全部报销,之前的努力全部化作乌有。
烧完后还需要严格遵守冷窑流程,你猛的拉出来,上千度的陶瓷会产生裂纹,等降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开窑取出成品!
成品完成了!
才怪!
还没上釉呢!虽然这样也可以使用,但是虽然经过人工多次研磨剔除,
但是表面还是非常的粗糙,而且用来装干的东西还行,如果用来装液体,就会直接渗入胎体。
但是紫砂茶壶这类的东西为了透气性,加工到这里就算完工了,也有大把的人喜欢他个磨砂感,主要玩紫砂壶盘出来的包浆。
这种哑光别有一番风味呢!
陶瓷在上釉之前要在进行一次目检,那些变形的,有裂纹的,有毛刺没处理干净的,全部丢掉。
能活到这一步的陶瓷,那哥哥都是精品了,但是我们在几千年前就可以做到这个水准了,上釉是陶瓷最难攻克的一关,稍有不慎,前功尽弃!
准备一大缸釉,采用刷釉,浸釉等方法,给素胎包裹上第一层釉,没错到这里才第一层,这里和之前烧制素胎的方法一样,严格要求温度,而且变态的是每种釉的变色温度不一样,这就是为啥大家看那些文物古董瓷器也就几个颜色,就是因为对温度的要求极其变态,难以想象古人到底试了多少遍,甚至几代人,才完全掌握了这种逆天工艺,当时可是连温度计都没有。
比如乾隆大花瓶,好不好看不多说,就看这丧心病狂的工艺,你都得叫瓷器师傅们一声,大佬!
终于最难搞定的瓷釉也弄上了,那么是不是完工了啊?
谁告诉你只上一层的?为了增加陶瓷的耐磨再上一层吧!如果需要图案那就准备多次回炉烤制,别忘了,稍有不慎就直接报销大侠请从头来过,所以古代为了烧制一个瓷器几十人忙前忙后折腾个把月,弄了几百素胎最后只生产了一个出来,那可不价值连城。如果我们烧制的瓷器也终于完成了最后次检查,那么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件瓷器。
当然现在科技进步不论在复杂的过程只要工业化,立马就是白菜价,变成大家人人都能买得起的生活用品。
古语有云。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来感受下钧瓷的美丽。
一件完美的瓷器比得上金山银山,西方那些贵族们,为了购买中国的瓷器不惜抛家舍业倾家荡产也要购置瓷器,甚至不惜开设工程专门&34;瓷器,使用商业间谍来中国景德镇打探瓷器情报,以至于最后人数太多直接成了个新名词&34;。
可惜因为战争原因,我们的瓷器产业进入了非常长的一段真空期,现在中高端瓷器基本被欧洲把持,曾经的瓷器小偷已经变成了行业大哥,虽然在奢侈品级的瓷器我们和他们差距不大,但是在品牌建设和文化宣传方面,真是连人家的尾巴都看不见,人人都知道瓷器,剩下一窍不通,大众对于瓷器的印象可能就是那些普通人买不起的文物古董。
工业化导致瓷器产量爆炸性增长,以前那些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碰到的瓷器,你现在在网络上花几百块就能买来不逊于当年进贡给皇上的瓷器。
不打算买一个感受下么?
最后我们来欣赏下西方的瓷器吧。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